葉松
如果將校本課程看作是一股溪流,那么學校教育就是一條溪流匯聚的大河。若想讓河水奔流不息,學校自身的發展是主要動力。而學校的發展就是課程的發展,學校的特色就是課程的特色,學校的競爭力歸根到底就是課程的競爭力。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全社會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然而精神生活并未得到正比例改善。因此,在人們追求高質量精神生活的同時,對藝術教育的關注也日益強烈。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主要陣地,又是促進學校特色化發展的有力推手,研發體現學校辦學特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音樂校本課程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一、什么是音樂校本課程
我們通常把在規定時間和固定空間內對某一門學科的學習叫做課,而把這門學科系統的學習進程安排叫課程。以課程開發和管理的主體對課程進行分類的話,可以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音樂校本課程,顧名思義就是關于音樂這門學科的由學校自主研發的學習內容的總和及其進程安排。
二、音樂校本課程研發要以“師”為本
音樂校本課程雖說是學校層面的課程,但是課程研發主體是教師本人。音樂校本課程研發過程包括教材編訂、組織教學、評價與反思等重要環節,而教師是各個環節不可替代的引領者。
1.教師了解學生的發展空間
浩瀚樂海,音樂課程種類繁多,而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有限的知識經驗決定了還不能正確定位自身的發展空間,只有經過教師整理或自主研發的課程才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比如某個階段,班里許多同學特別喜歡鋼琴曲,甚至有的同學萌發了學習鋼琴演奏的愿望。但是鋼琴演奏需要長時間的技能訓練和音樂基礎知識,在課堂集體教學過程中是不便開展的。那么教師可以根據這一情況,在音樂校本課程中,通過讓學生欣賞鋼琴曲,了解鋼琴家生平趣事等方式,既維持了這部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又提升了學生音樂鑒賞和音樂感受能力。
2.教師具備自主研發的素養
音樂教師不僅具備音樂專業知識和技能,通過長期在教學一線的摸爬滾打,實踐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積累了大量教學實踐經驗,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培養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教師具備了研發校本課程的基本素養。學生在整個課程學習的過程,一方面是學習教師研發的教材,另一方面是學習教師本人。因此教師的言傳身教作為一門“隱性課程”也是校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3.教師的活動貫穿課程研發過程始終
研發音樂校本課程的教師不僅僅是教材的編寫者,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既是課程的研發者,又是執行者,還是評價者。在課程研發過程中,課程構成的要素和條件是在不斷變化的,教師要不斷地調整反思,并采取相應措施不斷完善。即使在課后,學生的集體學習和自我學習也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
三、音樂校本課程研發要體現辦學特色
音樂校本課程的研發,不但要體現學科特點,還要體現學校辦學特色。學校教育是一個整體,音樂教育在學校生活中從來都不是孤立的,一方面音樂教育與其他學科和校園各項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體現著學校的辦學理念;另一方面輕松美好的音樂學習恰恰是對高強度文化知識學習的調節,讓校園生活匆忙中不失優雅,體現師生精神風貌。因此,音樂校本課程恰恰是展示學校辦學理念和創新意識的窗口,也是對學校辦學宗旨和辦學特色的最好詮釋。
四、音樂校本課程研發要發揮教師特長
教師對研發課程的熱愛和自身特長是音樂校本課程成功研發的重要保障。教師對研發課程的熱愛,能最大化的激發教師研發課程的積極性,挖掘自身的創造能力,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實現自我價值。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呼吁有特色和個人魅力的新型音樂教師的出現。學有專長的音樂教師研發校本課程的過程,恰恰可以展示個人才華,凸顯個人魅力;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也會更加得心應手。
五、音樂校本課程研發要關注學生興趣
現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杜威的兒童中心論提出,課程的設置應該以兒童的興趣為基礎,以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和兒童心理發展要求來確定。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課程改革增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杜威的這一主張是有一定淵源的。各校研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彌補學科課程的某些局限性。
1.音樂校本課程要以培養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為主
美國音樂審美教育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雷默在《音樂教育的哲學》一書中提到“普通音樂課程的總目標和目的也可以表述為,盡可能最充分的培養每一個學生對音樂的審美感受能力。”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中小學音樂教育不是以培養學生在音樂的某個方面達到很高造詣為主要目的,而是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音樂行為習慣。而音樂審美情趣和音樂行為習慣恰恰是音樂興趣的外在表現。因此,音樂校本課程內容應選擇學生喜聞樂見,能產生學習興趣的內容。有時我們也可以根據學生喜歡時尚,追逐明星的心理,合理利用流行元素和明星效應作為切入點,培養學生音樂興趣,通過學校樂團建設和合唱隊訓練為學生提供音樂實踐機會。
2.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選擇音樂校本課程
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論解釋了個體智力類型的差異是由不同個體智力元素的組合方式導致的。因此,忽略學生興趣,無視學生個性的教育,只能看作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不是真正的教育。這與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是不謀而合的。因此音樂校本課程研發的過程中要打破傳統學科教學的模式,應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打破固定的班級學習模式,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音樂社團。加強學生實踐經驗,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注重活動過程中情感的體驗。讓學生在快樂學習中促進個性發展。
六、音樂校本課程研發要利用地方資源
音樂校本課程加入地方元素,有利于本地區優秀民間藝術的傳承,也有利于將民族瑰寶發揚光大,更有利于挖掘學生學好音樂的先天潛質,提高學習積極性。大部分的地方劇種都是用地方方言演唱的,就像紹興的越劇,東北人的二人轉等,耳濡目染的本地音樂是對學生是最直接的藝術熏陶,也是學生發揮音樂特長的優勢條件。我校根據學生就具備的演唱地道海門山歌的先天優勢,在音樂校本課程中加入了海門山歌教學,有效培養了同學們熱愛家鄉的情感。有不少同學還萌發了創作海門山歌的想法。看來音樂校本課程吸收地方元素對民間藝術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音樂校本課程研發,對于學校而言,有利于體現辦學特色,灌輸辦學理念。對教師而言,有利于發揮主體作用,將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特長運用于實踐,使教師自我價值得以實現。對學生而言,讓學生能夠自主的選擇課程,將學生的興趣得以延伸。校本課程加入地方化色彩,能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傳承民族精髓文化。校本課程的研發能力,體現的是教師的教學創造能力,也是學校生命力和競爭力的體現。讓我們打好音樂校本課程研發這張好牌,攀越藝術教育新的高峰!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瑞祥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