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剛
摘 要:從歷史的角度概括沈陽的城市文化發展過程。包括以新樂文化為基礎的史前文化,以多民族融合為背景的民族文化,以清朝滿文化為主體的盛京文化,以及現代工業文化。
關鍵詞:沈陽市;城市;文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9-0179-02
沈陽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城市,具有七千二百年的人類居住史及二千三百年建城史。沈陽地域文化在人類發展歷史上與中華民族文化共同形成、發展,并成為中華劃的組成部分,沈陽城市歷史也在其發展過程中按照自己的軌跡演進,并最終走向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從中國古代發展歷史的視角去考察,沈陽是史前文明的發源地,是戰國秦漢時期中央政權北方的邊塞斥候重地,是遼宋金元時期沈水河畔繁榮的封建城邦,是明朝北方的防衛重鎮,是清王朝的肇興之地,一代王朝的國都、陪都。進入近代,沈陽成為山海關外的都會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新中國建設過程中,沈陽作為重工業基地,是“一五”、“二五”期間國家重點建設的城市,曾為新中國的建立和鞏同、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并因而形成了以機械工業為主體、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工業體系,并由此形成了域市的工業文化特色。在城市發展歷史中形成的沈陽歷史文化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的共性,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征,從而成就了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留存了無以數計的物質與精神的文化遺產,為今天文化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文化積淀。具體來講,包含以下幾點。
一、史前文化
迄今為止,已為考古資料證明的沈陽境內人類居住活動的歷史開始于七千二百年前,這就是在新樂遺址上曾生活的“新樂人”,這時期已經進入了考古學定位的新石器時代。新樂遺址發現于1973年,位于市區內古渾河北岸的黃土臺地上,因最早發現于新樂電工廠宿舍區內而得名。經數次發掘發現有半地穴式居住址40余座,并發現了以壓印之字紋陶器、細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煤精制品為主要遺物的文化堆積層,出土文物2 000余件。新樂文化在遼河流域史前文化研究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填補了沈陽地區、遼河中下游地區、新時器時代文化的空白,將沈陽有人類活動的歷史上溯到距今七千多年前,并成為沈陽人文歷史文化的源頭。
二、多民族文化
在沈陽城市發展史上,從春秋戰國到清朝,中國北方的諸多少數民族曾在此生活,在城市文化中留下了他們印跡。早期的肅慎族,東胡、穢貊、高句麗、鮮卑、契丹、渤海、女真、蒙古、以及后來的滿族等,都曾是沈陽城的居民,高句麗、契丹等民族所建立的政權曾經在相當長的時間占據著統治地位,且是城池的建造者,在城市的歷史文化遺存中,反映了他們民族的特征。許多少數民族融入其他民族之中,形成新的民族共同體,有的分化重新組合,有的民族如東胡、契丹、鮮卑等雖然強大,但最終走向消亡。在二千多年的沈陽歷史中,各民族可稱為“你方唱罷我登場”,生滅興衰,因此,沈陽古代城市文化體現了多民族融合的特色。
雖然各少數民族生活在沈陽及周邊的地區,但這里居民的主體一直是漢族,他們與長期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共生存,在文化上相互影響。在中原地區發展起來的、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漢文化一直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占據著不可替代的統治地位,這種先進的文化以其巨大的融合力改變著各少數民族文化,因此,中原的先進文化一直是沈陽城市文化的主體,這可以從歷代的文化遺產中找出答案。但同時,少數民族文化也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中原文化,這些文化之間的影響與滲透,是沈陽城市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特征。
三、盛京文化
作為清代的首都、陪都,盛京是個地理名(下轉186頁)(上接179頁)稱。同時,“盛京”之名稱。始于清代建國,終于清代亡國,其存在又是一個時間概念,在這一時間段、在這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稱為盛京文化,也可稱為清文化。盛京是清朝及滿族共同體的發祥地,因此也是清代滿族文化的故鄉,具有鮮明民族特征的清文化隨著清朝入主中原走向全國,對中國封建文化繁榮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618年后金對明朝宣戰,在薩爾滸之戰中取得重大勝利,乘勝占領遼沈地區,將都城遷至遼陽。1625年,努爾哈赤力排眾議,遷都沈陽。皇太極時代,盛京的規模進入了輝煌時期。清朝遷都北京后,盛京作為陪都依然備受清政府重視,配備了其特有的官制。清代皇帝還經常從北京回到盛京祭祖,進而產生了獨特的盛京文化。比如皇家的珍藏寶庫、眾多的廟宇與宗教的多元化、眾多的學府和文化名人、文化特征與影響。
盛京文化在滿族文化基礎上形成,以漢文化為主體,博采蒙古、藏、錫伯、朝鮮等長期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內容,是地域文化中多民族文化交融發展鼎盛時期。盛京文化在一定時期內對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等諸多地域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主要由于滿族在清代的統治地地位及盛京的特殊地位。 作為長期生活在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滿族人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習俗,他們在衣、食、住、行上有自己的特點,在婚喪禮儀有自己的風俗,這些生活習俗雖在進入遼沈地區后發生了一些改變,但仍然保留著鮮明的民族特色,這些習俗影響深遠,隨滿族人人關及八旗軍到全國的駐防而帶到全國,許多至今仍保留于當地人的生活之中。
四、現代工業文化
新中國成立后,沈陽在近代工業基礎上開始了大規模的建設,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建成了完整的機械工業體系以及鋼鐵冶煉、煤炭開采、火力發電、汽車和拖拉機制造工業,成為新中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20世紀70年代以后,化纖、塑料、合成橡膠等三大合成材料和電子等新興工業相繼發展,形成了以機械工業為主、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工業城市,為國家重點建設、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技術、軍事裝備,并向華北、華中、西南、西北等新興工業基地輸送了大批技術人才,城市在發展中也形成了獨特的工業文化底蘊。
改革開放以后,沈陽被國家確定為綜合體制改革的試點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在全國率先開始,出現了東北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沈美日用品公司。1986年,沈陽市防爆器械廠破產倒閉,在全國首開企業破產試驗的先河。一大批國有企業實行轉制。經過幾年的陣痛,沈陽工業在新時期面向市場化的沈陽工業實現了新的飛躍,工業結構更加合理,生產向高科技、現代化、規模化邁進,實現了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的轉變,老工業基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在中國工業發展進程中,沈陽工業以其在全國的重要地位、重大貢獻和輝煌成就譜寫了共和國工業史上的重要一頁,孕育了歷吏悠久、內涵豐富、獨具特色的工業文化。工業文化是沈陽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是沈陽的獨特品牌和亮麗名片。
參考文獻:
[1] 王鳳波.沈陽文化強市建設研究報告[M].沈陽:沈陽出版社,2010.
[2] 中國沈陽文化網[EB/OL].http://www.syculture.com/.
[責任編輯 陳鳳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