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漢市第一中學 汪 雯
引導學生探究 優(yōu)化思維品質
——從一道課本習題談起
☉湖北省武漢市第一中學 汪 雯
《普通高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于是是否進行探究成為衡量教學是否落實新課標理念的重要標志.讓探究進入數(shù)學課堂已成為一種趨勢,有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數(shù)學探究教學的設計和實施中表現(xiàn)了許多的熱情和創(chuàng)意,但如何讓探究來得自然些呢?筆者認為,應適當根據(jù)數(shù)學教材的特點,選取合適的材料,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進行一題多思,一題多變,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從而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從單一走向多維,優(yōu)化他們的思維品質,提升解題效能.下面結合一次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題目 (人教版數(shù)學選修2-1第73頁習題)如圖1,直線l:y=x-2與拋物線y2=2x相交于A、B兩點,求證:OA⊥OB.
師:這是一道證明兩直線垂直的問題,應該怎么轉化呢?
生1:只需聯(lián)立拋物線與直線的方程,求出A、B兩點的坐標,證明直線OA與直線OB的斜率之積為-1即可.師:非常好,思路簡潔、清晰,大家贊同他的想法嗎?眾生:贊同.
師:好的,這只是一個解題計劃,下面我們一起試著來落實.聯(lián)立后得到方程y2-2y-4=0,這個方程的根好求嗎?
生2:這個方程的根是無理根,后續(xù)計算量較大,我們可以“設而不求”,設則從而OA⊥OB.
師:很好.直線OA與直線OB的斜率一定存在嗎?證明垂直問題還可以怎么轉化?
師:我們還需要注意,在將直線與拋物線的方程聯(lián)立后,消元時消去變量x計算量較小;并且因為拋物線方程簡潔、對稱,利用拋物線方程代換橫、縱坐標的關系時,往往也能簡化計算.還有沒有其他直線使得OA⊥OB呢?
生4:根據(jù)拋物線的對稱性,直線l1:y=-x+2也能滿足OA⊥OB.
生5:若直線與x軸垂直,易計算出l2:x=2也能滿足OA⊥OB.
師:非常好!三條直線l、l1、l2有什么共同特點呢?能否得到更一般的猜想?
生6:三條直線都過定點(2,0),所以我猜想過定點(2,0)的直線可以使得OA⊥OB.
師:這是個大膽的猜想,如何證明呢?
生7:過點(2,0)的直線可以設為x=my+2,代入y2= 2x,得y2-2my-4=0,則y1y2=-4,所以
師:Verygood!若將拋物線一般化為y2=2px(p>0),我們又可以得到什么樣的猜想呢?
生8:過定點(2p,0)的直線可以使得OA⊥OB.
師:你能證明你的猜想嗎?
生8:設A(x1,y1),B(x2,y2),易知直線AB的斜率不為0但可以不存在,所以可設直線AB:x=my+2p,代入拋物線方程y2=2px,得y2-2mpy-4p2=0,則即OA⊥OB.
師:了不起!我們發(fā)現(xiàn)并證明了拋物線一條重要的性質“若拋物線y2=2px(p>0)與過定點(2p,0)的直線相交于A、B兩點,則OA⊥OB.”接下來,大家想一想上述命題的逆命題成立嗎?
生9:逆命題成立,證明如下.設直線l的方程為x= my+n,代入拋物線方程y2=2px,得y2-2mpy-2pn=0,則2pn=0,故n=2p或n=0(舍),即直線l:x=my+2p,顯然直線l過定點(2p,0).

圖1
師:根據(jù)課本習題,我們得到了拋物線又一條重要的性質“直線l與拋物線y2=2px(p>0)相交于A、B兩點(非原點),且OA⊥OB,則直線l過定點(2p,0).”若將這個結論中的O點一般化為拋物線上的任意一點P(x0,y0),當PA⊥PB時,直線l是否還過某一定點呢?
(眾生的興趣馬上又提了起來,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學生思考之后,還是有點兒茫然)

因為A、B兩點不與P重合,所以(y1-y0)(y2-y0)≠0,故即將①式代入得:從而所以直線所以直線l過定點(x0+2p,-y0).
(眾生恍然大悟,因為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規(guī)律而興奮不已)
師:經(jīng)過探索我們又得到了更一般的結論“設P(x0,y0)是拋物線y2=2px(p>0)上的任意一點,直線l與拋物線相交于A、B兩點(不與P重合),且PA⊥PB,則直線l過定點(x0+2p,-y0).”課后請同學們探究一下這個結論的逆命題是否成立.(此時下課鈴聲已響)
在課堂教學有限的時間里,師生共同探討得出了四個變式問題,它們都是根據(jù)課本習題改變條件或結論而來,都是直觀的、自然的.順勢而上,將探究再深入一步,將垂直條件一般化,筆者還發(fā)現(xiàn)了更一般的結論.
命題:如圖2,P(x0,y0)是拋物線y2=2px(p>0)上的任意一點,直線l與拋物線相交于A、B兩點(不與P重合),則kPA·kPB= a(a≠0)的充要條件是直線l過定點

圖2
證明:(必要性)設A(x1,y1),B(x2,y2),易知直線AB的斜率不為0但可以不存在,所以可設直線AB:x=my+n,代入拋物線方程y2=2px,得y2-2mpy-2pn=0,則y1+y2= 2mp,y1y2=-2pn①..同理
由kPA·kPB=a,得ay1y2+ay(0y1+y2)+ay20-4p2=0.將①式代入,得從而所以直線易知直線l過定點
1.夯實基礎,注重課本知識的拓展
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發(fā)揮課本中例、習題的示范性、典型性及探究性的功能,盡量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思考和探索,做到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一法,不斷積累總結源于教材的解題經(jīng)驗和方法,引導學生重視課本中的題目.本文中的四個變式及更一般的命題都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在平時的教學、學習中,不能僅僅滿足于完成習題,得到結果,更要對條件和結論多反思,看是否有通性、共性的知識隱藏其中,經(jīng)常這樣做,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也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2.到學生中尋找探究性學習活動的素材
《普通高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努力成為數(shù)學課題的創(chuàng)造者,有比較開闊的數(shù)學視野,了解與中學數(shù)學知識有關的擴展知識和內(nèi)在的數(shù)學思想,認真思考其中的一些問題,加深對數(shù)學的理解,提高數(shù)學能力,為指導學生進行數(shù)學探究做好充分的準備,并積累指導學生進行數(shù)學探究的資源.教師要成為學生進行數(shù)學探究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較為豐富的數(shù)學探究課題的案例和背景題材......”.
筆者所開展的這節(jié)探究性學習課題,實際上是從一道課本習題出發(fā),通過改變已知條件和結論,進行自主探究,及時提問學生,做到一題多用,充分發(fā)揮題目的“遷移”作用,收到“解一題,會一片”的效果,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了直線過定點問題.通過變式探究,將知識穿成一線,學生大腦始終處于極度興奮的狀態(tài),思維得到升華,解題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3.適時變式鞏固探究的成果
一種技能的形成必須經(jīng)過一定量的訓練方能達成,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通過對習題的變式探究,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解題教學的效益.在進行完該題的探究后,如果課后能再進行一些變式訓練,相信對鞏固課堂教學的效果會有很大的作用.
練習1:設A、B是拋物線y2=2px(p>0) 上兩點,如果原點O在直線AB上的射影為點C(2,1),那么p等于( ).
練習2:已知點P(2,2)及拋物線y2=2x,過定點(0,-2)作直線AB交拋物線于A、B兩點(均不與P重合),求證:kPA·kPB=1.
課本習題是高考數(shù)學試卷命題最重要的源泉,教師要精心設計和挖掘課本習題的教學功能,選擇典型習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靈活性、敏捷性;善于用聯(lián)系的觀點研究教材中的變式,通過改變已知條件或結論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演變、拓展、延伸,讓學生在拓展中提升能力,不斷優(yōu)化思維品質,要幫助學生跳出題海,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林敏.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J].中學數(shù)學(上),2013(1).
3.尹偉云.圓錐曲線中一類直線過定點問題的探究[J].中學數(shù)學(上),2014(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