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搶救性保護黃羊傳統村落,盤活黃羊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推進黃羊原生態民居建設,以建立文藝創作基地要堅持科學保護與合理開發的原則,重視文化遺產資源為經濟資源,將民族文化的特有內涵與地域文化的獨特式樣以精神文化的方式進行傳承、延續和保存
關鍵詞:保護;發掘;保護傳統村落;遺產
作者簡介:何偉,男,漢族,1965年11月出生,中寧縣文化館戲曲輔導員、攝影師。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5--02
為搶救性保護黃羊傳統村落,盤活黃羊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推進黃羊原生態民居建設,現就保護黃羊傳統村落并建立文藝創作基地事宜建議如下:
一、概念的提出
保護黃羊傳統村落是以發掘中寧歷史文化與群眾精神遺產為目的,以挖掘黃羊村史與“錢鞭”精神為手段,以搶救性保護黃羊村落風貌、建筑環境、民俗民風等文化景觀為主旨,突出傳統村落的生產生活方式,展示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呈現地域文明價值的蘊藏。
保護黃羊傳統村落出于中寧縣歷史文化資源的整體考量,不同于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非鄉土建筑和歷史景觀的“文保單位”,而是一種黃羊生活生產中的遺產,是一類農耕文明的遺產;不同于政府出資新建的項目,也不是新農村建設的民生工程,而是政府主導,城建部門牽頭,文化部門配合,社會力量融資,地方與群眾得利的投資行為,既能盤活地方生產生活的遺產,又能重拾村落精神文化的內涵。
二、實施的必要
傳統村落是地方的寶貴遺產,也是不可再生的潛在旅游資源,體現著當地的傳統文化、建筑藝術和鄉村空間格局,反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關系。黃羊傳統村落并文藝創作基地的價值不僅在于黃羊歷史文化傳承的功能,更不限于建筑本身,是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是對歷史記憶的珍視與現實文明的沉淀,是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與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前提。
1、現實背景
(一)民族歷史因素
作為民族歷史最厚重的文化載體,黃羊傳統村落有鮮明的時代與地域特色,是中寧縣文化多樣性最具資格、最具品味、最為富足的呈現地,是中寧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闡釋者。雖歷經歲月洗磨,鉛華褪盡,卻留下了淳美的文化稟賦。
黃羊地處中衛中寧縣201省道分界處,位于銀川至沙坡頭兩條旅游路線的交匯地帶,是貫通西北的“旱碼頭”和人流、物流集散地。自古及今,這里是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區域,不同的生態環境,不同的民族群體,給這里世代生存繁衍的人們的文化打上了深深的印記。自戰國及秦漢,歷唐宋到明清之世,是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的過渡地,是古絲綢之路的要沖,中西文化交融之處。隨著各民族的繁衍、生息,遷徙、融合,曾經建立和產生了各種政權組織,蘊育了地域性生產方式、民族風俗、宗教信仰等各種文化。有戰爭,有和平,縱橫萬余里,上下數千年。
(二)地域文化背景
作為農耕社會最基礎的文化單元,黃羊傳統村落有獨特的地理與風俗特點,是中衛轄區衛寧分界、寧夏與內蒙毗鄰,是中寧中原農耕與西北游牧文化接壤的集大成處。
一是生態環境良好。黃羊地處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帶。境內依山傍河,中部為低平盆地。黃河支流躍進渠從中部自西向東橫穿流過,從歷史文獻和研究史料看,自古就草木植物生長茂盛,土壤肥沃,具有適宜于先民們繁衍居住、耕牧生息的自然環境。為各科類不同生態類型的動植物的生長提供了生長環境,這里是“瓜果飄香的塞上江南”。
二是地理環境宜居。黃羊受山地氣流影響,春天來的比周圍地區稍早,且四季分明。村落周圍土地平緩肥沃,近處有山坡草地,遠處有河水溪流。既有利于開墾種植,又利于漁樵采集;既靠近水源,又可避開水患災害;既能阻擋風沙侵襲,又能遠離沙化鹽堿,形成了優越的生產條件、生活習慣和文化形態,構筑起適宜居住的村落與民居。
(三)國家政策因素
作為歷史先民創造的第一批文化成果,黃羊傳統民居村落有國家保護政策的現實依據,是中寧縣乃至中衛市文化旅游產業融入國內傳統鄉村游的代表項目。文化部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與“文化遺產搶救” 工程的雙雙啟動,以文化遺產為對象的古村落游開始受到業界的追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傳統村落保護,改善人居環境,實現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等四部委下發《關于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建發〔2014〕88號),在全國不同區域、地域,民族生態地區,用保護和挖掘搶救的形式,以點帶面的進行開發性保護古村落民居、開展原生態休閑旅游,建設和挖掘旅游產業和旅游文化。這些對促進中寧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淵的歷史意義。
2、建立實體
黃羊傳統村落適宜發展鄉村旅游,新農村建設沒有改變舊村落面貌,未出現鋼筋水泥式的大拆大建,完整保留了村落的格局、獨特的建筑、農副產品、傳統民俗等,完好保持了珍貴的文化旅游資源,這些與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一經結合,便形成農村旅游及農家樂開辦的先決條件,便能吸引游客前來游玩,促進當地群眾持續增加收入。同時,帶動黃羊土產產品的栽培和生產,促成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齊頭并進,走出一條農村農業創新發展的新道路。
3、留住文脈
黃羊傳統村落是地域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歷史上駐守移民、戍兵屯墾的歸屬地,是歷代邊地的要塞與關隘,也是古代各民族經濟貿易與文化交流的繁盛之地,是中華民族塞上凝聚力的見證所在。另外,黃羊以劉姓為主,家族血脈興旺,村人民風質樸,傳統村落的保護成為保留祖傳家底與連接家族血脈的前提。
三、措施的采取
保護黃羊傳統村落并建立文藝創作基地要堅持科學保護與合理開發的原則,要視文化遺產資源為經濟資源,將民族文化的特有內涵與地域文化的獨特式樣以精神文化的方式進行傳承、延續和保存。唯此,只有動員各方施以援手,才能確保傳統村落不被瓦解,才有利于黃羊地區經濟的增長與生活水平的提高。
1、立項規劃。選定“中寧傳統村落保護與文藝創作基地建設”項目,原生態一次性規劃黃羊傳統村落的整體和局部,全面展現古村落的歷史風貌,充分融匯黃羊村落與民居的特征與元素,滲透中寧的歷史地理與文化內涵,為余丁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文化實力,促進旅游文化產業與生態文化產業的協同發展。
2、分期實施。按照傳統村落保護建設客觀規律實施項目,尊重黃羊群眾的文化心理和民俗習慣,激發和調動黃羊村民共同參與的積極性,緊扣項目建設這條分布分期實施,突出近期改造與長遠建設結合,促使保護與建設同步進行。“開發性”項目,重在保護、引導,其投資可大可小,前期保持當地農民原有的生活方式,適當投入,恢復挖掘和整理,有意識地把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集中靠攏,同旅游產業結合,邊發展邊經營。同時,建立寫生基地與文學創作基地等,引導村民,接待游客,增加當地農民收入,指明發展方向,解放思想,改變理念,認識原生態村落的價值和發展前景。
3、理清權責。推介黃羊傳統村落與文藝創作基地建設項目,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采取統一管理的辦法,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吸納資金加快建設步伐。爭取到國家項目資金的,可迅速加快建設速度。運作到社會資金的,明確投資方與黃羊村兩方的權責關系,簽訂投資意向與協議等,力爭為黃羊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文化實力。
4、引導宣傳。宣傳和營造豐富醇厚的黃羊地域文化氛圍,突出中寧地域原生態村落與民居的主題,將原生態的黃羊村落與中寧的地域民俗文化結合起來,促進旅游文化產業與生態文化產業的協同發展,引導群眾認知黃羊,提升“文化余丁生態黃羊 旅游名地”的地位。
綜上,加強對余丁鄉黃羊村傳統村落保護建設,符合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建設中寧原生態村落和民居文化產業,符合地域文化產業品牌培植的思路,黃羊傳統村落保護并文藝創作基地建設項目是具體可行、前景廣闊、影響深遠的民心工程。
參考文獻:
[1]中寧縣志
[2]中寧整體旅游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