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楚紅
摘 要:翻譯是影響研究中傳播媒介研究的重要的課題,以《源氏物語》的翻譯問題為例,論述翻譯作為體現文學間契合的重要手段,在文本與譯者的互動影響上、中外文學交流發展上所起的巨大作用。
關鍵詞:翻譯;文學契合;《源氏物語》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6-142-01
王佐良在《論文學間的契合》中提出了“契合”這個中心概念,指“不同文學、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現象”,“這種契合來自人類心靈的相通,人類共同的文學旨趣、共同的理想追求。”翻譯對促進文學契合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日本平安朝紫式部所著的《源氏物語》的翻譯十分困難。這部日本古典文學之寶,因為時代的差距、語言的變遷,再加上書中引用和漢詩文典故之博大浩瀚,即使是現代一般日本人也很難研讀。我國對《源氏物語》的翻譯迄今為止共有十個譯本,其中大陸學者豐子愷于上世紀60年代翻譯、80年代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豐譯本”和臺灣學者林文月于上世紀70年代翻譯、由中外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林譯本”堪稱翹楚。本文將立足兩種譯本的對比,闡述翻譯對促進文學契合的重要作用。
一、翻譯主體在文學契合中的作用
翻譯并不能完全擺脫主觀色彩,譯作都帶有作者的個性和文筆特色。列維在《作為決定過程的翻譯》一書中認為文學翻譯重在再創作,文學翻譯的目的在于使讀者感到他所讀到是藝術作品,文學譯作應該具有與原著相應的藝術感染力。翻譯雖然是二次創作,但要準確傳神地譯出原著的精髓,又不悖于本國用語習慣,既顯暢達又涵韻味是不容易的。因此翻譯者的功力尤其重要。
從教育背景看,林文月的啟蒙教育是日本語文,小時讀日本書,也用日語思想,或表達心事。她從小深諳中日兩種文化,且經常去日本訪學,并在京都生活一年。而豐子愷只是在日本留學過十個月,對日本的文化認知深度有限。
從性別身份看,豐譯本敘事宏觀性較多,一些文辭多男性化,且頻繁引用成語、旁征博引,形成廣闊宏大的文勢,靠近男性筆法。而林文月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娓娓道來的親切,更貼合紫式部的女性身份。
從所依據的版本看,豐子愷依據的版本并不清楚,有部分主觀發揮。而林文月的譯本,依據的底本就比較豐富,既有當今日本“源”學權威學者阿倍秋生、秋山虔、今井源衛等共同校注、翻譯為現代漢語的《源氏物語》,又有謝野晶子、谷崎潤一郎、円地文子的譯本及另外兩種英譯本。底本之多,增強了翻譯的準確性與翔實性。
二者的翻譯各有千秋,但由于成長經歷、教育背景、性別性格的不同,體現出翻譯者的素養不同對翻譯成效的重要影響。
二、翻譯對作品的影響
翻譯促進了原著的傳播,使作品能被更多的讀者閱讀賞析,增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同時,原作被翻譯后的多種版本是融合了譯者理解而再生的作品,豐富了原著本身的內涵,使其更具有關乎人類的普遍意義。
以《源氏物語》為例,豐子愷與林文月各自翻譯的過程,不僅彌補了中文版《源氏物語》的缺憾,更提高了日本文學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引發了國內學者對《源氏物語》與《紅樓夢》對比研究的熱潮。同時,翻譯還拓展了《源氏物語》的內涵,林文月在對譯文的注釋中標明紫式部引用中國古詩文或受中國文化影響之處,并通過中國化的語言,使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有了與中國文學人物形象共通的含義,如光源氏之于賈寶玉,日本貴族生活的糜爛優雅出奇之于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官僚揮金如土。
三、翻譯對譯者寫作的影響
文學翻譯潛移默化影響了作家的個人寫作。林文月在翻譯日本文學作品時,創作也受到了日本文學的影響。
在語言上,日本文學特色是反復鋪陳、巨細靡遺,林文月的散文也淡而有味,精致清雅、細膩翔實、嚴謹經營,同時融合了研究領域的六朝文學風格——繁縟精致而漂亮。閱讀林文月的散文,可以驚喜發現日本平安文學竟能與六朝文學巧妙融合,形成獨特的林氏文風。
在文體上,林文月也模仿日本文學形式,進行散文體式上的創新。其《香港八日草》,就模擬了日本平安朝作家清少納言的《枕草子》,行文兼采了《枕草子》的“類聚式章段”及“日記式章段”,長短不一,繁簡相宜,自由灑脫而少拘束。借這種閑散而自由的文體論述了香港八天的所見所思,既不淡薄亦非繁蕪,突破了散文的原有模式,在臺灣散文創作中具有創新意義。
翻譯不僅開闊了譯者的寫作視野,也潤澤了其文辭語言。外國文學因素也不同程度上影響了中國作家的文風和眼光,進而影響了中國文學的創作,為文學間的契合提供了更廣泛深入的可能。
中國學者對《源氏物語》的翻譯有重要意義,一改之前對日本古典文學忽略和偏見的局面。韋勒克認為“世界文學”的觀念就是“期望有朝一日各國文學都將合而為一,這是一種要把各民族文學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偉大的綜合體的思想,而每一個民族都將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大合奏中演奏自己的聲部”。世界文學并不是要求一個民族放棄文學的個性,而是進入世界的平臺,成為世界文學多彩風姿中的一部分。隨著傳播載體的豐富和翻譯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國文學將在更深更廣的契合中,愈加燦爛。就像王佐良所說的“正是文學間的相互影響豐富了這個世界,使它更加迷人。”
參考文獻:
[1]王佐良.文學間的契合:王佐良比較文學論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林文月.擬古,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3]紫式部,林文月 譯.源氏物語,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4]紫式部,豐子愷 譯.源氏物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