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說《回家》講述了從農村來到城市闖蕩的主人公林奇,在困難重重的城市生活中被接踵而來的來自家庭社會各方面的挫折和打擊下,在內心對城市生活的向往和對農村的鄙夷的內心矛盾中掙扎后,放棄城市生活重新回到農村的故事。
關鍵詞:小說敘事;線索;對比
作者簡介:薛依明,女,1994年2月出生,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廣播電視編導,本科三年級。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1-0-01
作者以敘事開篇,從林奇生活中發生的事——因女兒生病向老板請假的瑣事下筆,順帶交待了主人公城市農民工的身份背景以及窮困的生活狀況。三十多歲的林奇出身農村卻厭惡農村向往城市繼而到城市打拼,卻力不從心始終處于城市的邊緣無法融入,工作辛苦薪水微薄生活困苦不堪,卻因為“男人的自尊心”和自以為身為“城里人”的虛榮心,始終不肯面對事實不肯承認自己并不適合城市。“就這樣他像一根浮萍,在農村和城市的邊緣來來回回地漂浮著游蕩著,仿佛在悠蕩的秋千上。但他堅信他不屬于農村,他是城市人的命,他一定會做一個城里人,那秋千遲早會在‘城市那個點上停下來。”
小說第一部分一波三折,女兒發燒請假被老板扣工資,路上突降大雨,乘好心“一元車”往返于家和醫院,家中房頂漏水發覺被騙,又得知父親得病……扣人心弦的快節奏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同時又自然的展開情節,更進一步地描述了主人公的性格特點以及生活狀況。夜雨的環境描寫烘托了混亂繁雜又焦急的氣氛,襯托了主人公內心煩躁面對一件件“不幸事”的慌亂和對自己體現出的無能的失望和憤怒的心情。
作者第二部分中運用了大篇幅的內心描寫和插敘,從主人公在農村生活時就認為“農民掙多少錢也是農民,懷揣著金元寶也是土包子,永遠高貴不起來”,并下決心跳出農門。然而來到城市的林奇才高中畢業,沒學過技術,體力活也干不來,不出意外地生活困苦不堪??僧斊拮犹岢稣夜ぷ鲿r,出于男子漢的尊嚴——“男子漢就應該養家糊口,讓個女人拋頭露面我算什么?”但最終也迫于生活,尊嚴也不得不向現實折服。城市的排斥和困苦生活的一次次挑戰和刺激,林奇一次次的讓步和“低頭”,使主人公心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同時也影射了現實社會中農民工在城市奮斗的艱辛和無法真正走入城市的難言之隱。
林奇并不能擔負得起父親的醫藥費,最后反倒林奇媽塞給林奇一千塊。結婚時的兩萬,買房時的兩萬,三十多歲進城生活的人反而還要向身在農村的父母伸手。“自從出來打工后,林奇沒找到過一份像樣滿意的職業,一直在跳槽。主動跳槽,使他損失了很多該得卻得不到的工資。”在這里,林奇的人物性格特點更加鮮明——好面子,虛榮心強卻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懷揣翻身改變生活的志愿卻懈怠于拼搏和努力。這也是當初林奇不愿在農村“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做農活反而向往城市更加“文明”生活的一部分原因。
第四部分大篇幅敘述了林奇打算與鄰居均攤房頂的維修費所以挨家挨戶敲門的情景。鄰居對林奇冷漠無情,小市民作風十足的態度,側面襯托出在水泥鋼筋構筑的城市生活里人與人心與心距離的疏遠,嘲諷了當今社會人們“各掃門前雪”的小市民心理,與農村大家互幫互助團結合作的溫暖氣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生動形象的將社會的冷漠現象描繪出來。經濟日益發展,可人情味卻逐漸沒落。這不正是當今社會的部分寫照嗎。作者表面在寫林奇的悲慘生活,其實更深層次的是在抒發自己對社會陰暗面的控訴,以喚醒讀者,引起讀者共鳴。
小說的高潮是林奇的內心改變歷程。林奇的“男子漢尊嚴”作為線索貫穿全文,他堅守的自尊心變成壓在肩上的重擔,越來越重,工作不如意,生活不溫飽?!八延辛酥尾蛔〉母杏X,然而他不能倒下,他無論怎樣也不能回村,遭鄉親們的恥笑?!苯酉聛砹制嫫拮痈啕慃悶檠a貼家用找到一家酒店吧臺工作的故事情節推動了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也成為主人公林奇心理變化的轉折點。
作者通過側面描寫林奇妻子的變化,體現出小說主人公林奇的心理。面對妻子的“夜不歸宿”和種種變化,林奇是自責的,他知道這是他盲目追求城市生活的后果;他更是無奈糾結的,對于妻子的“不忠”,他沒有能力反抗只得背叛自己的內心。在小說的結尾處,面對妻子明顯的“出軌”行為,林奇終于爆發了,一句“回家”,兩個字卻充滿了深意。這不僅指的是表面的回到農村老家的意思,更是林奇決定告別“蟻族生活”,回歸質樸本性的標志,讓讀者感受到林奇的內心變化。兩個字,簡短卻有力,作者通過“回家”這句話,給讀者留下了極大想象空間,是小說的韻味以及現實批判意義更加濃重。
這部小說,作者通過主人公林奇的生活,深刻而又內涵的表達了自己對現實社會的批判。作者批判了一群人,一群像林奇一樣的人,他們自身能力有限決定了他們無法和大城市的高科技人才競爭,又因為好高騖遠死要面子心氣高,難以找到自己在社會的定位,才使生活越來越落魄。作者希望通過林奇的改變,喚醒一群人,希望他們也能夠像林奇一樣,不要因為虛榮放棄自己真正適合的生活。
同時,作者也批判了一個社會,一個日漸冷漠的社會。相鄰不再和睦,人性不再光輝,社會不再溫暖,這是我們都不想看到的。作者希望通過這篇小說,喚醒甚至是刺痛讀者,希望讀者能夠改變自己從而改變社會,通過每一個人的努力,而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就像崔衛平教授所說的那樣,“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