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就業形勢偏緊和就業層面下移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大學生就業是世界性的難題,關系著大學生本人的發展、家庭的穩定、社會的和諧,因此政府、社會、家庭要高度重視,尤其是高校大學生對當前就業形勢與環境,要有客觀的認識和評價,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占據有利地位。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形勢
作者簡介:簡超宗(1986-),男,四川巴中人, 黨員,助教, 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1--01
一、引言
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關系著大學生本人的成長成才與發展、家庭的穩定幸福、社會的和諧。大學生就業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大學生就業難的呼聲近年來持續上漲。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陡增,人才市場中競爭力度越來越大。2013年我國經濟形勢不樂觀,2013年可能是最復雜的一年,畢業生人數達699萬,號稱“史上最難就業年”,整個宏觀層面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然而,這個數字在不斷刷新,20l4年的畢業生人數729萬,再加上往屆沒有實現就業的,畢業生數量非常大。 據權威機構數據統計顯示,美、英等國大學生就業也不樂觀,青年人就業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因此高校教師和學生一定要對就業形勢、環境,要有客觀的認識和評價。
二、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
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走向市場化,為高校畢業生自主擇業奠定良好基礎。但隨著高校畢業生的逐年增多,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總體來說,大學畢業生就業大環境中,機遇與挑戰都有。
(一)從統計方面看,社會人才供給總量與社會需求總量差距較大,未能落實就業的大學生總人數持續增多,就業壓力巨大
我國在“十一五”期間計劃每年平均新增勞動力需求總量為2000萬,但是“十一五”期間每年新增勞動力供給為2300萬,每年將會有300萬多余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差距,估計我國未來幾年內在人才需求總量上將出現供大于求、人員過剩的現象。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與就業的大環境聯系密切,大學生就業也呈現出數量不匹配的特點。10年來,因為高校擴招力度加大,大學生數量增加走高,加上畢業時間、就業程序的同步造成了“一致”效應。統計顯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穩中有所下降,隨畢業生數量增加而有所下降。如2010年到20l5年,我國大學畢業生的人數由630萬增加到了729萬,6年里,畢業生數量增加幅度很快。
(二)從地域視角看,隨著國家促進就業優惠政策的大量出臺,二線、三線城市人才吸引能力將逐步增強
近幾年,由于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開始面臨土地和環境承載力的制約,城市的公共服務發展水平與以大學生為主體的精英移民在一線城市的增加速度無法實現同步發展,如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供給不足,尤其是房價上漲等造成一線城市生活成本加大。與此同時,由于政府相關政策的宏觀調控,大量“西部開發、中部掘起等政策出臺,促進了一批二、三線城市的發展,經濟規模、創業環境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水平的提高,二、三線城市就業機會增多,對人才的吸引力將顯著增強。
(三)從就業產業結構視角看,三大產業的就業空間各有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將成為大學生就業的新陣地
據《中國就業制度2010》預測,到2020年之前,我國工業和服務業就業比重仍會持續上升。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速,第一產業就業規模減小,但要用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約占世界22%的人口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難題,農業科學家們提出“三色農業”對農業科技人才需求很大。第二產業將進入高級工業化階段,就業比重每年的增速放緩。能源、資源密集型化工業的規模將得到調控,但先進制造業將得到優先發展。勞動、技術、知識密集型并存的第三產業將有較大發展空間,如批發,零售,商貿,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穩增長,房地產業、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就業人數近些年不斷上升。
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也將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大的機遇。《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賂性新興產業的決定》表明,國家將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在未來l0年新興前沿產業將提供市場主流就業創業機會,人才需求也將呈現新的趨勢,具體來講,新興前沿產業包括以下幾類產業:
一是一些如虛擬空間、網絡市場等新興產業將走向市場,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將出現。
二是戰略型管理與專業人才逐步走俏,將在如能源、生物等領域將備受青睞。
三是近些年,新能源產業作為朝陽產業越發受到世界各國重視,這方面的人才前景大好。
四是隨著國際化程度的提升,涉外的國際性人才將供不應求。
五是隨著我國金融業的不斷發展,金融、信息人才更為搶手。
六是創意產業,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與鼓勵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這將會帶動很多大學生涌入這一領域。
農業、工業、服務業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及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都將給智商、情商較高大學生們提供新的就業創業機會,這些畢業生在新興產業中就業、創業具有很強的優勢。
三、結語
我國人力市場人才需求從數量上總體上供過于求,但綜合素質、核心競爭力、專業技術較高的大學生人才仍將是稀缺品。在我國,上過大學的人數占我國總人數的比例很小,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仍然是稀缺的重要人力資源。因此,從社會的長遠發展來看,中國在今后相當長時間內,要增加優質大學生的人數,要滿足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必須進行高等教育改革,就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教學、就業服務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參考文獻:
[1].汝信等:((201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7
[2].陳愛民:《中國勞動力市場培育與再就業問題研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