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平
摘要:公共藝術教育是在高校學科綜合專業基礎和公共藝術專業方向基礎課學習的基礎上廣泛開展的一種審美教育形式,它通過對大學生進行藝術理論知識和實踐學習方面的培養和熏陶,使之受到美的啟發,并掌握一定的藝術審美能力,具備良好的審美素養,從而使得大學生的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
關鍵詞:藝術教育 文化素養 審美素質 全面培養
我國藝術教育歷史比較悠遠,早在兩千多年前,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將音樂列為“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倡導“以德服人,以人為本”(《論語·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據在于德,憑籍在于任,活動在于六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而西方在中世紀發展了“七藝”(文化、修辭、邏輯學、算術、幾何、音樂、天文)等,這都指出了藝術教育對于健全人格發展的重要性。因此,高校要全面實施藝術教育,根據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身心素質都在發展的要求,對藝術教育的目標、教學大綱和課程建設等進行全面規劃。以人為本,以培養教育為主線,其最終目的是解決人全面素質發展的問題,使“感性”的人首先成為“懂得欣賞美”的人,最終成為“審美理想”的人,也就是想法和意識處于主動性狀態的人,即人性“完美”的人。
一、公共藝術教育的性質及其體系內涵
(一)公共藝術教育是指在群眾中的一種廣泛的審美教育形式,通過音樂、舞蹈、繪畫、書法、雕塑、文學、攝影、戲劇、影視等手段,著重對人們進行的情感道德教育,是集合賞析、實踐和基本理論知識學習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教育。公共藝術教育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藝術教育的滲透,使學生受到人文素養的熏陶,健全人格心理特質,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拓展人的課堂知識結構,提高人們的藝術審美能力和藝術賞析水平,美化人的精神心靈,發揚人的創新精神,從而提升其生活及人生的品質和境界,使之成為各方面全面發展的人。
(二)公共藝術教育是針對非藝術專業的大學生開展的藝術素質教育,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各種能力的平臺,每個學生都可以通過對公共藝術的學習來發現他們的學習興趣,豐富情感,提高藝術修養,陶冶高尚的藝術情操,進而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審美過程中對大學生的引導
(一)公共藝術教育的屬性
公共藝術教育是具有一定的模糊特性的,他面向的并不是專業類的學生,而是全體學生。譬如在進行公共音樂教育課程的時候,可能有大部分學生不懂得基本的樂理知識,也不懂得如何入手去欣賞一幅作品和即興跳出一段舞蹈,這也正是公共藝術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讓學生們都成為音樂家、美術家和舞蹈家等,而是通過對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豐富學生的多種興趣和愛好,培養他們的審美觀念、情感體驗和良好的人生價值觀。
(二)大學生所處的“特殊”時期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時期,是“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高校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目的,通過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戲劇、影視等不同類別的公共藝術教育形式,注重培養學生藝術內涵方面的學習,堅持“學、思、行”三種方法并進,使得學生在了解藝術理論知識和基本藝術技能的同時,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構架傳統與現代、古典與浪漫互相連接的時空橋梁。熟悉、了解、熱愛并且繼承發揚我們中華民族傳承的優秀藝術文化,如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和中國傳統歌劇等,開拓視角,提高民族藝術修養;吸收人類一切經典而高雅的優秀文明成果,要接納、尊重外來不同的藝術風格內容,如形成于西方的音樂劇等西方藝術文化形式,融合其精髓,兩者相互結合,領略藝術所蘊含的的深厚人類精神和審美理想。
三、公共藝術教育對大學生審美素質培養的作用
(一)藝術教育是一種培養人感知美、體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審美教育
藝術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和傳播方式,其自身擁有豐富的藝術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著人類歷史的進步,并且在發展中不斷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整個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前提正是個人身心的和諧發展,任何人無論其自身條件和文化背景如何,均有權享受藝術教育所提供的豐富知識,每個人都應該具備一定的藝術功底,熱愛藝術并借此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心靈。
(二)美育是實現人類自身心靈和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徑
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美學家席勒提出:“如果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徑是使他成為審美的人。”藝術教育正是通過對各類藝術基礎理論和實踐的傳授,實現對優秀藝術作品的淺層欣賞及各類藝術活動的實踐,使得學生從自身豐滿已有的情感體驗,完全融入課堂,享受課堂氛圍,緩解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壓力,在課堂學習中逐漸養成一定的審美情感和審美情趣,不斷增強其自我調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放松心情、愉悅身心、塑造完美人格,逐漸形成一種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從而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發展,以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
藝術教育作為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文精神培育和大學生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養成的必要課程。學生通過學習和了解中外優秀藝術文化作品,自己掌握一定的賞析能力,可以豐富其科學文化知識,完善其知識層次結構,而且能夠拓寬大學生的文化藝術視野,使他們深刻領會到世界各民族藝術的多樣性,增強他們對藝術的探索意識,從而豐富其精神生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2]李英玉.21世紀大學生審美教育的新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06,(06).
[3]黃新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05).
[4]康爾.論公共藝術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J].江蘇高教,2006,(01).
[5]孫倩.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作用及模式[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
[6]甘陽.大學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標與模式[J].北京大學教育理論,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