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凱
摘 要:環境影響評價是對項目建成投產后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根據分析提出防治環境污染的對策和措施。針對環境影響評價的開展,本文作了淺述。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作用;開展
一、關于環境影響評價
環境影響評價,顧名思義,指對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開展的分析、預測以及評估。當然,這里的環境主要指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以后的環境。對環境影響分析和評估以后,需要提出相關的對策和措施,以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的影響,提出對策和措施以后,還要進行跟蹤監測,這種方法和制度就是環境影響評價。
環境影響評價對于環境的發展乃至人類的存在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所有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的建設項目,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科學的環境影響評價可以為開發建設活動的決策,為經濟建設的合理布局、為確定某一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向和規模并制定該區域經濟發展的規劃以及相應的環保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還可以為制定環境保護對策,進行科學的環境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
二、環境影響評價的開展
(一)要尊重環境的基本特性
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首先需要了解環境的一些基本特性,然后尊重其特性。環境所具備的基本特性主要有三種對應,即整體性和區域性、變動性與穩定性以及資源性與價值性。
第一、整體性和區域性。所謂環境的整體性,指各環境要素或環境的各組成部分之間常常因它們之間存在的相互確定的數量以及空間位置,而且這些因素同時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使環境構成了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一個整體系統。因為環境具有整體性,所以在對待環境問題時,不能用孤立的觀點,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也不能以某個單因素的影響作為環評的依據。環境的區域性是指環境常常因其地理位置的差異或者空間范圍的不同而具有自己的特性。在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區域差異造成的差別和特殊即區域性也是必須注意的。
第二、變動性和穩定性。所謂環境的變動性指在自然的、人為的或兩者共同作用下,環境的內部結構及外在狀態總會始終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環境的穩定性是指環境系統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同時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功能,這種特性就是環境的穩定性。一般來說,環境的組成越復雜,其承受干擾的限度越大,其穩定性也會越強。在人類的發展進程中,人類的社會行為也常常會影響環境的變化,當然,這種變化必須是在環境所能承受的范圍內。否則,人類就需要為自己的行為給環境造成的困境買單。
第三、資源性和價值性。環境具有資源性,這是毋庸置疑的。環境為人類提供的資源包括物質性和非物質性兩種,空氣、生物、礦產、淡水、海洋、土地以及森林資源等都屬于物質性方面,而非物質性方面主要指環境所提供的美好景觀以及廣闊的空間等。價值性指環境資源所具有的價值。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以環境為依托,環境對于人類及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環境如果遭到破壞,那么人類的存在和發展必然受到影響,如果環境發展良好,那么社會經濟也會相應的得到良好的發展。
(二)依據科學的過程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開展
一個完整的環境影響評價,其過程通常包括一系列的步驟,這些一般需要步驟按順序進行。但在環境影響評價的實際工作中,因為其不同的工作過程,其過程各步驟的順序有時也可變化。
一種理想的環境影響評價過程總是有其應該滿足的要件的,一般有如下幾條:第一,這個過程要能基本上適應所有對環境可能造成顯著影響的項目,還要能夠對所有可能產生的顯著影響做出科學的識別和評估。第二,對項目不建設或地區不開發各種替代方案以及管理技術、減緩措施要進行比較。第三,在評價完成以后,能夠生成清楚的環境影響報告書(EIS),通過這份報告書,專家和非專家才都能了解環境可能受到影響的特征。第四,這個過程需要有廣泛的公眾參與,還要有嚴格的行政審查程序。第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以后要能得出及時、清晰的結論,為環境的下一步決策提供科學、可信的信息。
(三)分層次適當開展環境影響評價。
環境影響評價一般可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現狀環境影響評價、環境預測和評價以及追蹤評價。在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要依據這三個層次,開展適當的環境影響評價。
現狀環境影響評價可以說是環境影響評價的第一層次。其通常在項目已經建設、并穩定運行一段時間后開展。這時,項目在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污染物與周圍環境已經形成穩定系統。在進行環評時,要根據各類污染物的監測結果對該建設項目建設后對其所在的地域環境是否產生影響來進行評價,要分析這種影響是否在該地域環境的可接受范圍之內。
環境預測與評價是環境影響評價的第二個層次。在開展這一層次的評價工作時,要根據該地區的發展規劃對擬在該地區建立的項目分析環境影響,分析后要預測該項目建設中以及建設后產生的各類污染物對其所在外環境產生的影響有多大,并作出評價,以便為當地的環境管理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跟蹤評價主要是針對大型建設項目和環評規劃,對于這些大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或者建設后進行跟蹤評價,評價其對當地環境造成的影響。當項目產生與預定結果較大的差異時,必須提醒其改進。這樣一種跟蹤評價是現階段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要積極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的公眾參與機制。
在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是其主要組成部分。公眾參與的目的是為了使受影響的公眾得到補償。公眾參與有助于把公眾的意見和要求及時地反饋給建設單位,有利于正確、全面地分析建設項目的有利及不利影響,給評價項目的可行性提供科學的依據,是使項目得以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目前,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公眾參與已得到了比較好的落實,基本上每一份環境影響評價的報告書中都體現有對群眾意見的征詢,這些情況比較客觀地反映了群眾意見。
為更好地體現公眾參與,在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要加強公眾參與的力度,要積極地、及時地了解公眾的看法、意見以及建議,真正體現公眾對項目建設環保措施的實施起到的監督作用,同時還要賦予其法律保證。
參考文獻:
[1]咸志濤.論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完善[J].企業導報.2010.07.
[2]舒廷飛 包存寬 陸雍森等.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與生態規劃的現狀及其關系[J ]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 .03
[3]趙艷博 林逢春.中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分析[J].能源與環境.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