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而非
摘要:倫敦奧運會在中國引起了對競技體育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本人由此聯想到時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的職業學校技能大賽。技能大賽受到各級各類職業學校的高度重視,它對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的確產生了多方面的正能量,然而也出現了某些類似我國競技體育的不良傾向,走入了“應賽教育”、“精英教育”的誤區。為此我們需要端正思想,樹立“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的教育教學改賽革觀,以使技能大賽朝著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競技體育;職業學校;技能大賽 ;精英教育;應賽教育
在剛剛結束的倫敦奧運會上中國奧運代表團以38枚金牌和88枚獎牌位居世界第二,雖然我們奪得的金牌數和獎牌數要明顯遜于上屆奧運會,但它仍然創造了中國在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不過,這次奧運奪金在中國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廣泛關注,對于舉國體制、競技體育的討論在近期甚為熱烈。國人普遍認為我國所獲金牌和獎牌是基本上是“應試”體育的產物,難以掩蓋我國民眾體育素質普遍低下的狀況。由此,筆者不由得想到職業學校的技能大賽,我國職校技能大賽與舉國體制下的競技體育有著相似的地方,可以說都是功利化應試教育的產物。
一、對我國競技體育的思考
我國把競技體育解釋為“為了戰勝對手,取得優異運動成績,最大限度地發揮和提高個人和集體在體格、體能、心理和運動能力等方面的潛力而進行的科學的、系統的訓練和比賽”。而所謂舉國體制,就是“依靠國家行政力量的有效組織,集中人力、財力、物力,以配置全國競技體育資源,其目標就是在各類國際重大比賽特別是奧運會上獲得更多獎牌,從而為達到國家宣傳教育目的服務。”
毋庸置疑,在舉國體制下我國競技體育取得了國際上各類優異成績,并且每一次都使全體國民的愛國心、榮譽感和凝聚力得到蓬勃爆發。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今天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效用日益衰減。一方面,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成本日益提升,資源嚴重浪費,投入產出的低效。另一方面,我國的競技體育一味地追求成績和獎牌,忽視了對運動員綜合素質的培養,忽視了對運動員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生活方式的正確引導,以至于培養出來的運動員有很多成為“只會訓練、比賽和拿牌的機器人”,或者成了難以適應社會的“玻璃人”。 比如有媒體報道過一些當年的優秀運動員甚至世界冠軍退役后生活非常窘迫,這些運動員恰是因為幼年時就開始在封閉的體校進行訓練,除了訓練的項目之外幾乎基本沒有其他文化知識和生存技能。此外,多數運動員為了國家榮譽犧牲了很多個人珍貴的東西,比如因為擔心影響訓練,被隱瞞了親人去世或患重癥的消息而留下遺憾。
中國已經成功舉辦了一次奧運會,金牌和獎牌數也連續高居各國前列,并且已經通過競技體育高度彰顯了我國國力。未來我國競技體育的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國家不再把在體育方面的全部資源集中在專業運動員身上,而是拿出其中的大部分用于群眾體育上,特別是用于中小學體育運動上。一個國家發展體育的根本目的應該是強健國民體魄,只有群眾體育真正得以蓬勃開展,全體國民體魄強健了,體育人才普及了,我國才能成為一個體育大國和體育強國,而不只是金牌大國和獎牌大國。
由此,筆者不由得想到職業學校的技能大賽,技能大賽與舉國體制下的競技體育有著相似的不良傾向,都是應試教育的產物,都是功利思維的表現。筆者站在一個普通老師冷眼旁觀的角度對我國職業學校技能大賽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
二、對職業學校技能大賽的反思
近幾年來國內每年都要舉辦不同層次的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從縣市級開始,到地區級再到省級,最后到國家級,已形成“校校有比賽,層層有選拔,國家有大賽”的局面,幾乎所有各級職業院校都對技能大賽高度重視、充滿熱情。毋庸置疑,與競技體育一樣,各類各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取得了矚目成績,有力促進了職業學校教學改革,強化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和實踐能力,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實用型人才,加強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而且對全社會進一步重視和支持職業教育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作為我國職業教育的一項重大改革與創新,技能大賽所產生的正能量是完全值得肯定和推廣的。但是,技能大賽如火如荼的背后,我們也應看到其折射出的一些不良傾向,主要表現為“精英教育”和“應賽教育”的傾向。
(一)“精英教育”的傾向
由于技能大賽可以擴大學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因此各職業學校竭盡全力抓競賽,組織技能強化班、大賽集訓組,推行“精英教育”。有調查顯示,從很多職業學校師生歷次獲獎的詳細情況中不難發現,從縣市里到地區級再到省里到國家級,各級各類多次比賽中的獲獎者往往都是熟悉的名字,寥寥幾位師生成為了技能大賽的“得獎專業戶”。由此可見, 技能大賽走向了精英教育的誤區,從而會犧牲大多數師生的利益,與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相違背。
首先表現為學校將優質教育資源優先用于技能大賽,一是負責技能大賽的教師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訓練少數幾個有希望參賽獲獎的學生身上,比如可以不用參加其他方面的教學和會議,以保證充足的訓練時間。二是實訓設備的優先使用,參賽師生可以享有單獨使用實習設備甚至整個實訓室的特權,實訓室的設立也是向技能大賽傾斜。三是以重獎為誘導,參賽教師輔導教師不僅可以得到數千上萬的高額獎金,而且在表彰、升職、考核、進修等方面還能享受到特別的照顧。
另一方面,參賽者只是少數師生,從參賽項目上的設置看,技能大賽比賽項目和參賽人數雖不斷增加,但是目前還沒有覆蓋到每所職業學校每個專業沒有覆蓋每位專業教師每位學生,這樣也導致了少數幾位師生成了各種技能大賽的“得獎專業戶”。從2011年江蘇省職業學校技能大賽來看,共設農林、建筑、現代制造、電子電工、汽車、化工、信息技術、財經商貿、旅游服務、醫藥衛生、休閑保健、服裝、藝術共13個大類60個競賽項目,競賽項目覆蓋了全省職業學校已開設的所有專業大類。但是財經商貿類的比賽項目主要集中在會計專業和物流專業上,比如會計專業集中在會計手工賬務處理、珠算、點鈔、傳票翻打、會計電算化,物流有物流進出庫作業、叉車作業、物流單證處理,旅游服務類就是烹飪、導游這兩塊。對于財經商貿類專業的師生來說技能大賽的項目過于單一,以至于從其他無關專業(比如電子商務、商務日語)中挑選幾個學生來參加珠算、點鈔、導游或ERP的比賽。也有電子商務專業學生逃脫會計類技能集訓回歸課堂的正常學習,原因是對常年進行單一枯燥的珠算點鈔訓練沒有興趣了,而且認為在網絡時代下珠算、點鈔的技能已經在實際工作中失去了用武之地,也不會成為將來就業的王牌,這個事實也從反面說明了參賽學生的集中性和重復性。
(二)“應賽教育”的傾向
如果說比賽也是一種考試,那么,這種以賽論英雄、“一賽遮百丑”的“應賽教育”就是一種極端的“應試教育”。如果說,中國的競技體育與應試教育都是同一家“工廠”的兩個不同的“生產車間”,競技體育生產“拿牌機器”,應試教育出品“考試機器”,那么,職業學校的技能應賽教育則是訓練“獲獎機器”了。
由于技能大賽受到了很多地方和學校的極大重視,為了名次和獎牌,學校和教師身負指標和任務,參賽的師生和指導教師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到技能競賽的訓練備賽中。除了教師享有政策傾斜之外,參賽的實訓學生往往也享有許多“特杈”,不用參加早自習和晚自修,不用參加正常的上課,也不用參加期中測試和期末考試,各科考試成績根據技能大賽獲獎名次給良好以上的分數,可以不參加正常的頂崗實習,總之只要能獲獎一切問題都“好說”,甚至犯了錯誤也能從輕處理。他們在學校沒有學到基礎理論知識,沒有人文素養,沒有常規禮儀紀律教育,沒有頂崗實習,沒有班級集體活動。試問這樣的學生能成為社會需要的綜合素質高的畢業生么?這不禁讓人想起那些為了高考金榜題名德美勞體藝等副課都被高考主課擠占、回家不用做任何家務,甚至與臨終前的親人也不需見上最后一面的可悲的高三學子,想起某些因為沒有文化知識和生存技能落魄到窘迫生活的優秀運動員甚至世界冠軍。 這種“以賽代學”“以賽代考”的做法使獲獎名次成為了對學生的唯一評價標準,使技能大賽走向了“應賽教育”的誤區,這無疑使職業教育又走回普高應試教育的老路——應賽教育。
三、防止技能大賽走向功利化應賽教育精英教育的應對策略
教育要面向人人,要全面發展,要注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著眼學生未來發展。為此,在充分發揮職業學校技能大賽積極功效的同時,針對以上不良傾向,要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一) 端正指導思想,摒棄功利性思維。
人們說“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技能大賽”,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技能大賽已經成為各職業學校展示成果招收生源的重要廣告,成為上級教育主管部門評價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職業學校的師生掌握過硬的職業技能固然很重要,但職業技能不是完全靠技能大賽才能體現的,職業學校要培養的是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要培養的是秉信持能的人才。打造信能教育,信是做人之本,能是做事之技。比如有的職業學校提出“厚人文、重技能、求品質”,這樣的校風就是比較值得推崇的。相反,極個別學校在一些主觀評判較強的專業和項目上及盡所能與出題專家、裁判、主辦地搞好關系,努力創造出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不擇手段為自己學校爭金奪銀,這就是錯誤指導思想的嚴重后果,不僅違反了技能大賽的初衷,也對參賽學生無形中產生了反面的教育。如此言行不一弄虛作假的庸俗化功利性行為使“師道尊嚴”遭到踐踏,使學生心靈受到污染,“誠信”之基本何以維系? 技能大賽的指導思想應該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使職業教育更好地為地方經濟服務。
(二) 建立師生廣泛參與的制度,形成人人參賽的機制
職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應是大眾化教育,技能大賽要實現由少數師生參與向多數師生參與的轉變。對教師而言,廣泛參與的方式可以做到多樣化,專業專任教師可以直接參加各級技能大賽,也可以擔任學生專職參賽教練,更多的是日常課堂教學融入實踐性教學,努力提高學生專業技能,使技能大賽盡可能覆蓋每一位專業教師,使每一位教師都有貢獻有熱情有成就感,逐步將技能大賽的經歷和成績作為專業教師職業生涯和專業素質考核評估的重要內容。對學生來說,學校首先可在校內搭建平臺,開展各種形式的校級技能競賽,人人參與,重點考察學生對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作為專業課考試成績的一部分;其次,對于市、省級競賽,可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針對性較強的技能訓練,定期組織淘汰賽,逐步縮小范圍,最后選優參賽。
另外,為了鼓勵更多的師生參賽,避免少數幾人成為參賽獲獎專業戶,可以嘗試規定老隊員參賽獲得一定榮譽滿三年不再重復參賽,而是退居日常教學并指導新的參賽學生和老師,這樣能逐步擴大參賽師生人數和范圍,逐步形成人人積極向上個個爭先參賽、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圍,使技能大賽逐步成為師生專業技能成長的重要平臺。
(三) 樹立“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的教學活動觀,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本著為學生和學校的長遠發展考慮,各級各類職業學校應樹立“比技能、促質量、謀發展”的競賽觀和“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的教學活動觀,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為社會為地方經濟輸送更多高素質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
1、由于職業技能大賽對于職業學校的教學改革方向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我們可以根據技能大賽所設定的項目和要求適度調整專業課程的設置,調整實施性教學計劃,協調技能大賽與常規教學的平衡。2、在日常教學中將課堂教學與大賽項目有機融合,通過技能大賽的內容和標準對原有教學項目進行改造、融合、提煉,這樣才能讓所有學生在日常教學中就能接受到技能大賽的實踐鍛煉,同時也體現了教學資源的公平公正。必須強調的是,我們不僅應強化學生專業技能,還應注重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參加技能大賽的學生不能再享受“以賽代學”、“以賽代考”的特權,他們也應該參加大多數正常的學習生活,也應該接受德育體育美育人文素養職業素養方面的教育。3、學校還可以利用業余時間通過相關課外興趣小組和社團活動來吸引學生參與其中,提高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既鍛煉了他們的實踐能力,也為各級技能大賽儲備了人才。4、加強和規范學生技能資格的考證,將技能考證和技能大賽有機結合起來考察學生的專業技能。
總之,在技能大賽熱情依舊持續高漲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應該以技能大賽為抓手,吸引更多的師生參與到更多項目的技能大賽中來,樹立“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的教育教學改革觀,實現“三個促進”,使技能大賽朝著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綜合素質較高專業技能過硬的優秀畢業生。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教育廳. 關于在全省職業學校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賽制度的意見.(蘇教職[2008] 40號)
[2] 彭年敏. 對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熱的辯證思考. 職業教育研究[J].2010(4).
[3] 陳季冰. 奧運之后的思考. 經濟觀察網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