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源原之辨”與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2015-05-12 15:36:51朱貽庭
道德與文明 2014年5期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

朱貽庭

[摘要] 重提“源原之辨”這一概念主要是針對目前在研究傳統文化中出現的一些方法論上的問題,要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應做到優秀傳統文化(“源”)與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和時代要求(“原”)相整合。研究傳統文化,就應該敬畏傳統,與傳統進行平等對話,而不是像有些學者那樣,簡單地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作一一對應的研究。

[關鍵詞] 優秀傳統文化 源原之辨 源原整合 創新性發展 與古人對話

[中圖分類號]B8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14)05-0005-06

從歷史到現實,學界在對待和研究傳統文化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如以古今“對立”為思維方式,不做分析與鑒別,或一概否定傳統文化,搞“文化激進主義”,或回歸“原儒”,主張“恢復儒家在歷史上的崇高地位”,甚至提出“儒家社會主義”、“儒化社會主義”,搞極端的“文化保守主義”等。這些都這樣或那樣地妨礙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不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在對待傳統文化上都陷入了方法論的偏頗,因而有必要對傳統文化研究做出方法論思考。

一、“源原之辨”與優秀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否定傳統,拋棄傳統,固然無傳統繼承可言;但是,如果只講繼承,不講發展,也無繼承可言。繼承即意味著發展,傳統文化如無發展,也就喪失了生命活力,就會中斷其生命的延續。所以,發展是傳統繼承的實質。為了從理論和方法上回答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問題,有必要重新闡發作者在十多年前提出的一個概念,即文化演進的“源原之辨”。

從發生學的視角看問題,任何一種社會文化的形成,都有“源”與“原”兩個方面的綜合成因。“原”即本原、根基,指社會現實的經濟關系、社會結構、政治狀況及其變革;“源”即淵源、資源,指歷史地形成的包含著優秀成分的傳統文化(也包括外來的文化影響)。“原”決定一種現實的社會文化的社會性質、價值導向和時代特征;“源”不僅為這種社會文化建構提供了可資選擇的文化資源,而且還規定或影響這一社會文化建構包括文化話語系統的民族形式和民族特點。事實上,傳統文化,“它是現在的過去,但它又與任何新事物一樣,是現在的一部分”。因此,一個國家的文化創新和建設,都不可能是超脫傳統文化的、無歷史的,就是說,都必然要以傳統為其文化資源。一種新的社會文化建構,剛樣要以傳統文化為其淵源,從而體現了文化演進的繼承性。當然,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作為“源”的傳統文化必然要受到現實之“原”的鑒別和取舍,從而發現其“現代價值對象性”或“時代價值對象性”,即在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可轉化為現代價值的價值存在。但必須指出,這里所說的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對象性”,不就是“現代價值”;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不是被“發現”的,而是需要轉化和創新的。就是說,發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對象性”,還需要對之進行現代價值的“再創造”。這樣才能實現“原”“源”整合,從而實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統一,創造出具有時代特點和民族特征的新的社會文化建構。這是文化演進中某種新的社會文化建構成因的一般規律。

“源原之辨”不同于“源流之辨”。“源流之辨”僅就“傳統”本身而言,概括了“傳統”形成的過程。“源”指源頭、統緒;“流”指文化源頭在以后歷史過程中的流變,即文化“統緒”的演化傳承,遂而形成傳統。“源原之辨”中的“源”不同于“源流之辨”的“源”,而是“源、流”的統一或總括,實指傳統文化。“源原之辨”,概括了文化流變的動因(“原”),因而跳出了“傳統”本身,立足于現實這個“原”,揭示了一種新的社會文化建構得以創立的綜合成因,即“原”“源”整合。因此,作者認為,提出“源原之辨”對于從根本上把握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對象性及其創造性轉化具有方法論的意義。

“源原之辨”又與“古今之辨”有別。中國近代出現的“古今之辨”,其焦點是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回顧和總結“古今之辨”的這段歷史,我們認為,要科學地回答“古”與“今”的關系,就必須對作為“古”的傳統文化對于建構“今”之文化的作用和意義作出歷史的和價值的定位。對此,我們將“占”概括為“源”,而“原”是對“今”之社會存在及其文化的概括。于是,所謂“古今之辨”就轉換為“源原之辨”。在“源原之辨”看來,“古”(傳統文化)是建構“今”之文化的淵源和資源,同時又必須接受“今”之社會存在的鑒別和取舍,在“今”的基礎上對“古”之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建構“今”之文化。它既反對是“今”非“古”的文化激進主義,又拒絕是“古”非“今”的文化保守主義,從文化演進規律的哲學高度,用“源原之辨”對“古今之辨”作出了回應和總結。所謂“觀今須鑒古,無古不成今”,正反映了作為“源”的古代傳統文化對基于“原”的今之文化建構是不可或缺的成因。

理論是對歷史和現實的總結和概括,“源原之辨”的提出也有其歷史的和現實的根據。先秦儒家文化的產生,正是本“原”于春秋戰國時期現實的社會變革和孔子、孟子等自身的社會角色及其價值取向,對西周以來的“有孝有德”、“敬德保民”和關于“禮”、“仁”等傳統倫理(“源”)的“因”“革”,即傳承與創新。西漢董仲舒推陰陽之變,究“天人之際”,發“《春秋》之義”,舉“三綱”之道,給“孔子之術”以新的理論形態和思想內容,從而創立了漢代“新儒學”,其本“原”歸于西漢“大一統”的社會秩序,而先秦的原生儒學和諸子思想則是建構其思想體系的文化資源或思想淵源。董仲舒的貢獻,就在于根據鞏固“大一統”秩序的需要,確認“孔子之術”的現實價值對象性,進而對之進行“價值再創造”,使之成為“定于一尊”的皇權至上的意識形態。至于宋明理學思想體系的產生,同樣有著“原”、“源”兩個方面的綜合成因。所謂“心性之學”,固然有儒、佛、道的思想淵源,但其本“原”還是在于當時社會的經濟、政治狀況以及復雜的社會心態。而所以有“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之異,則是各自基于對所處社會現狀的不同思考而對傳統儒學和佛、道“文本”所作的不同詮釋、篩選和整合。

把對文化演進中某種社會文化建構成因的“源原之辨”這一規律性認識化為研究傳統文化價值的方法,用來審視自近代“文化變革”以來在對待傳統文化上的種種偏向,即可發現,無論是“文化激進主義”對傳統儒家(主要是宋明理學)文化的全盤否定和對西方文化的一味褒揚,甚至主張“全盤西化”,還是“文化保守主義”對傳統文化所持的“復古”立場,在對待“源原之辨”上都陷入了片面性。前者否認傳統文化作為“源”的價值,后者無視或不能正確把握正處于變革中的“原”,因而也就不可能科學地對待“源”及其與“原”的關系。所以馬克思主義既批評“文化激進主義”,又反對“文化保守主義”。這里問題的要害就是如何正確把握社會文化建構成因的“源原之辨”。

建國以后,由于復雜的歷史條件,在對待傳統文化的實際操作中,原先的那種“全盤否定”的思維方式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現,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發展到了極致,再一次對傳統文化這個“源”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批判與否定。而“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也就在其中了”的理論又強化了這種“左”的思維方式,嚴重地背離了社會文化建構成因的“源原之辨”,幾乎造成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斷層”,在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文化中走了彎路。“文革”以后,在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傳統文化的研究也逐漸走上了正確的軌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也還存在著一些偏頗的方法,它們都這樣或那樣地偏離了“源原之辨”。或把“源原”關系簡單化;或無視現實之“原”而把傳統文化這個“源”不加鑒別地一概予以繼承和弘揚,有的甚至推崇本來只是“源”的儒家文化而將之奉為現代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樣忽視了當代中國現實之“原”;或無視“源”的民族特色而用“西學”對之進行解構和解釋。當然還有否定“源”而直接引入西方“自由主義”,繼續搞“西化”的一套。

二、源原整合,實現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我們研究傳統文化的基本方法是:基于“原”而對“源”進行鑒別和取舍,從中發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對象性”,進而對“現代價值對象性”進行現代價值的再創造,也就是實現傳統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成為適應于現實之“原”的新的文化,即達致“源原整合”。

為了把握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對象性”,我們又提出了“古今通理”這樣一個概念。所謂“古今通理”,意為古今相通的道、理,王夫之名之日“古今之通義”。古代思想家所處的歷史條件雖與現代社會有本質的區別,但所回答和解決的問題往往是相通的,如社會關系的“和同之辨”,治國方略的“德法之辨”,利益關系的“義利之辨”,人性內涵的“善惡之辨”,倫理關系的禮儀規范,等等。古代思想家在這些問題上所提出的觀點和理論即形成“文本”,成為思想傳統。當今人帶著與古人所遇到的相通的問題去閱讀傳統“文本”時,古代思想家的一些思想觀點就會鮮活起來,發現古人所提出的思想觀點對于我們今天面臨以及所要回答的問題具有“現代價值對象性”的道、理——“古今通理”。如“民為邦本”的執政理念,“和而不同”、“義分則和”,追求社會有序和諧的“貴和”精神,“見利思義”、“正義謀利”的義利觀,“公正無私”、“唯公然后能正”的公正觀,等等。這些都是與今天我們所要建設和培育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相通之理,都具有“現代價值對象性”。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今通理”不等于“古今同理”。“同”就沒有了區別,因而也就否定了對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必要性。也不可將“古今通理”表述為“古今共理”。講“共理”就有可能將所共的“理”誤解成如宋明理學那樣性質的“天理”。顯然,古今相通之“理”不是脫離歷史和現實的抽象的存在,它們是具體的,或者說是存在于具體的歷史和現實中的,都具有歷史的具體性。講“通理”重在相“通”,就是說,古人所提供的“理”可以與“今”相承接,而要實現古今承接,還必須通過對古人所創造的“古今通理”做具體的分析、批判,進而實現對其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就是揚棄。這里,我舉三例,即“民本”、“重義”、“貴和”。

1.關于傳統的“民為邦本”即“民本”思想。無疑,傳統的“民本”思想是有現代價值對象性的,是一條“古今通理”。但我們不可將傳統“民本”思想與我們現在踐行的“以人為本”(“人本”)的執政理念等同起來。其實,當我們將“民本”思想還原到歷史形態,它與“人本”理念是有本質區別的。傳統的“民本”是就君與民相對而說的。人們常引荀子的“君舟民水”的比喻,而不引荀子在說這一比喻前的另一個比喻:“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政,則莫若惠之”,惠之,則庶人安政,“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荀子·王制》)。惠民即惠民生,這是“民本”的基本要求。但很明顯,儒家所講的“民本”,是為了使民“安政”,即安于被統治,從而使君“安位”。君與民的關系是乘輿與御馬的關系,是統御與被統御的關系,所謂“民本”只是一種統治策略,一種手段而已。顯然,這與我們黨“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的“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面對傳統的“民本”思想,要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進行科學的鑒別和揚棄。在對“民”的社會地位上,由被統治的“臣民”轉化為權利平等的社會主人——“公民”;在對“民”的價值觀上,由“工具”意義轉化為“目的”意義,進而對傳統的“民本”思想作出創造性轉化。同時也繼承并發揚了傳統“民本”中重民生的合理內容,“重民生”成為我們落實“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重要政策。如果對“民”的社會地位和價值觀不做鑒別和揚棄,傳統的“民本”觀就可能成為“官本”文化的附庸,如一到節日就“訪貧問苦”成了一些官老爺形式化的“民生秀”,這與傳統的“民本”觀沒有本質區別。

2.“重義”,或曰“崇德”。無疑也是優秀傳統文化中一條重要的價值原則,體現了傳統“義利觀”的特點。其原義是強調道德和道德規范對調節人際或等級間利益關系的作用。“義”,廣義地說就是“道義”,是指以孝為基礎的“仁”的道德規范體系,也包括誠信、正義、和諧、大同等倫理理念。義與利相對,重義的“重”,不是一個量的概念,是指處理利益關系的原則,在處理義與利的關系中處于指導性的地位。“義”,基于人性本乎天,本質為善。儒家重視以“義”為指導來處理人際和等級間的利益關系,倡導見利思義、正義謀利和以理導欲。它不光是經濟倫理,也指人生哲理:崇尚道義,尊重道德,“不為物役”——注重道義對功利的超越精神。“重義”,同樣也是對執政者的要求,體現為執政者治理社會的一條重要的原則——“公正”、“公道”。這當然也是一條具有現代價值對象性的“古今通理”。但由于它基于宗法等級制的社會存在,傳統的義利觀顯然缺乏權利或權利平等的觀念和法制保障,因而,倫理的承諾不能保證正當的利益和欲望的實現,除了為少數的君子所踐行,不可能普遍化,同樣要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這就必須注入現代的權利意識和權利平等的價值。我們黨提出的“社會主義義利觀”,在把社會利益放在首位的同時,肯定“保障公民個人的合法權益”。這正是對傳統義利觀的現代價值再創造。在今天,傳統的“義利觀”還創造性地轉化為治理社會和處理國與國,特別是與發展中國家之間關系的一條重要原則。

3.“貴和”。西周末史伯提出的“和實生物”,是十分重要而可貴的辯證法思想。它表明了“和”的本質;“和”之所以“貴”,在于能“生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萬物如此,社會也是這樣——“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社會分為不同等級而又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于是“和就在其中”了,即所謂“義分則和”,達到了社會的有序和諧,天下安寧。“和”不僅是制度倫理,當然也指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和”之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和”也意味著寬容,如對不同的文化持包容態度,后來把外來的佛教信仰也包容進來了,實現了儒佛道三教合流。包容,也包括吸取人類所創造的優秀的文化成果。這在現代十分重要。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更寬闊的胸懷”。可見,“和”更是一條富有時代價值對象性的“古今通理”。但同樣需要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除了對“和實生物”要進行現代科學的闡釋和論述,使其具有現代科學的理論形態,對社會的“和”也必須做出鑒別和揚棄。傳統文化所說的“和”或“和而不同”、“義分則和”,是指傳統社會中各等級之和,也就是“各安其位”,“各得其所”。這里的“位”和“得”,本質上都是特權階級的“位”和“得”,他們與人民在權利上處于不平等、不公正的關系,在經濟、政治上是一種壓制與被壓制、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在歷史發展中,只有鏟除特權、實現平等,消滅剝削、實現公正,才有可能真正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今天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中“貴和”的價值觀和思想,就應對傳統的“和”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鑒別和揚棄,必須努力實現包括分配公平、司法公正在內的社會公平正義,堅決反對特權和“官本位”文化,將“和”建立在人與人權利平等、人格平等的基礎之上。

上述三例,就足以說明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際上是對傳統的現代價值再創造,達致“源原整合”,實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三、幾個問題的討論

根據“源原之辨”的理論和方法,我們來討論以下的幾個問題。

1.與“傳統”對抗還是對話?我們的態度是,敬畏傳統,以平等的態度與“傳統”(古人)對話,摒棄那種古今對立的思維方式。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而“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因而,對于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來說,“傳統”有其崇高的價值,于是就會在民族的心靈中產生對“傳統”的敬畏感——“因其崇高而敬,因敬其崇高而畏”。由此,我們面對“傳統”就應以平等的態度與之進行對話。在與“傳統”對話、也即在與古人對話中找到與古人相通的話語,找到我們所說的“古今通理”。

“對話”首先應是雙向平等的,只是一方發話構不成“對話”,一方居高臨下、霸氣十足也是對不起話來的。當然,今人與古人、現實與傳統的對話有其特殊的形式。著名哲學家馮契教授稱之為“與古人為友”。“為友”就能進行平等的對話。他說:“我能與古人為友,對古人的生活、思想及其所處的時代條件有同情的了解,我才能對古代作品作出比較客觀的評價。”這樣的“了解”和“評價”體現了今人對古人及其思想的尊重,實際上就是在傾聽古人對其思想的“述說”。因而,“同情的了解”和“客觀的評價”是今人與古人(傳統)對話的基本形式。

“傳統”雖形成于歷史上古人根據自己的意義視閾的一個價值創造過程,“它是現在的過去,但它又與任何新事物一樣,是現在的一部分”。這就是說,今人都生活在“傳統”之中,“傳統”正時時刻刻在與今人對話,盡管它說的不是物理性的語言。今人反思傳統,實際上也就是在與“傳統”對話。這樣的對話,也體現為今人與傳統“文本”的關系。傳統“文本”是古代思想家的創造。如上所述,在傳統“文本”中,存在著與“今”相通的道、理。當今人去閱讀傳統“文本”時,古代思想家的思想觀點就會鮮活起來,就會向我們“述說”,而今人則根據自己的意義視閾對之進行解讀和詮釋,于是就產生了古今對話。“對話”而不是對抗。要與“傳統”對話,而不要與“傳統”對抗。“對抗”,走向極端就是“我即真理”,將對方一罵到底,全部否定,徹底打倒。歷史已經證明,“對抗”就不能與“傳統”平等以待,也不能理性地、科學地對傳統文化進行鑒別和評價,因而也就不可能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是說,對待傳統,我們不應該持古今對立的思維方式,不應該歧視和排斥“傳統”,而應平等以待、抱以尊重和敬畏的態度。這是歷史告訴我們的一條對待傳統文化的原則。正是根據這一原則,上海學者在儒學研究中提出了“與孔子對話”的研究模式。對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抱以敬畏之心,以平等的態度作同情的了解,從中發掘豐富的思想資源,進而在時代情境和現代語境下進行合乎時代精神的詮釋,以實現對儒家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2.可否在古代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個關鍵詞之間搞“古已有之”的一一對應?對于這一方法,我們持質疑的態度。

毫無疑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但這并不等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個關鍵詞都可一一對應地從山代優秀傳統文化那里找到來源。這樣的做法既不科學,也不合乎歷史。

中國傳統社會是以小農經濟為基礎、以皇權為至上權威的宗法等級制的社會。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它不可能產生只有近代工商社會才能產生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如民主、平等、自由、法治。這些在本質上都屬于“現代意識”。鄧小平曾明確指出:“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這就址說,在古代傳統文化中缺少現代的民主、法制的義化資源(“源”),當然,也就缺少與民主、法制相一致的自由、平等(權利平等)的觀念,更不用說體現這些觀念的社會制度了。顯然,在古代傳統文化中去尋找與社會主義的平等、自由、民主、法治這些核心價值觀相對應的價值觀,如簡單、武斷地將古代臣對君、民對官的“廷議”和“民謗”冠以“民主”二字,硬說成是“民主評議”,就十分勉強。梁啟超說過,對于新文化的建設,應該是:“一曰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既要古為今用,又要洋為中用,實現古今融合、中西會通。就是說,應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繼承和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在堅持發展民族文化的主體性立場上,批判地吸收包括西方文化在內的人類文化發展的優秀成果。事實上,近代由西方傳入的“民主”、“自由”,就經馬克思主義者的改造而成為新民主主義的價值理念,如李大釗倡導的“勞工的民主”,毛澤東主張“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就是“保障廣大人民能夠自由發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個性”,實現“幾萬萬人民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的發展”。顯然,這里的“民主”、“自由”已經與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的口號有了質的區別。它們作為近代的革命傳統文化才是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源”。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指出:“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今年五四青年節在北京大學的講話中習近平又指出:“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這里所說的“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經過改造也應該是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這就為我們全面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來源做了原則性的指導。無視中國近代的優秀傳統,在古代優秀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之間搞“古已有之”的一一對應,實際上是把優秀傳統文化當做了某種實用的工具。

3.歷史地積淀在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的東西,在現實中是否就一定能發揮積極的作用,而不會產生消極的作用?也就是說,傳統中的“優秀”是否就是絕對的?回答是否定的。

事實上,傳統中優秀的東西是相對的,往往具有兩面性,在不同的情境中會產生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作用。被稱為傳統美德的“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以孝為核心的血親倫理或曰家庭倫理,在中國可以說是一種超穩定的文化結構。現在,在正常的家庭生活情境中,發揚孝道、維系親緣,這對于和諧家庭關系以穩定社會秩序,確實具有微觀的基礎性作用,很有意義。這個“源”正得到社會各方的大力弘揚。但是,每一個家庭成員又都是社會公共生活中的一員,而公共生活又有自己的行為規范和原則,因而在一定的情境中會產生“人情與原則”的兩難。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將“親情”、“人情”置于“原則”之上,親情、人情就會成為違法、腐敗的推力。現實中普遍出現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和屢禁不止的“托人情”、“拉關系”、“走后門”、“送紅包”等習俗就是一例。我們需要親情、人情,但如果置原則、法律于不顧,就會產生消極的作用。優與劣、善與惡,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不能離開現實之“原”,不可絕對化,不能抽象化。

4.在研究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是否還應深刻揭示和批判在現實中正起著消極的甚至是破壞作用的傳統文化?回答是肯定的。我們認為,研究傳統文化不能搞“單兵突進”,只是研究被稱之為優秀的東西。傳統文化必須要經受現實之“原”的鑒別。

傳統文化良莠雜陳。認識論辯證法告訴我們,不揭示和批判傳統文化中不良的東西,就不能真正發現和弘揚傳統中的優秀文化。為什么要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還存在著許多不良的傳統文化,它們與時代精神和現實改革之“原”格格不入,正腐蝕著人們的心靈,破壞著社會的和諧關系。如當官做老爺的“官本位”文化、特權思想以及與之相關聯的種種“潛規則”,正嚴重地破壞著我們黨的立黨宗旨和群眾路線,嚴重地干擾著“社會公正”的實現,而“潛規則”的橫行則使得黨紀國法形同虛設。在世俗層面,“錢能通神”——“有錢能使鬼推磨”的俚語升格為“有錢能使磨推鬼”而大行其道,嚴重地破壞了“見利思義”、“正義謀利”這一優秀的傳統“義利觀”。有學者著文探析腐敗的傳統文化根源,揭示產生腐敗的文化土壤并加以批判。這是很有必要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應該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深入揭示和批判那些正在現實中起著消極和破壞作用的不良的傳統文化。

猜你喜歡
優秀傳統文化
優秀傳統文化對青少年人文素質教育的促進作用淺析
亞太教育(2016年36期)2017-01-17 18:13:5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友善”核心價值觀
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
思想品德教學滲透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探究與實踐
國際化背景下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探析
祖國(2016年20期)2016-12-12 18:52:55
淺析小學階段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
地方傳統文化對實現中國夢的時代價值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高學歷人才思想政治的啟發
商(2016年29期)2016-10-29 13:31:17
淺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22:06: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女人18毛片久久| 无码在线激情片|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97在线免费| 性欧美久久|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正在播放久久|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的| 在线播放国产99re|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成人中文在线| 国内99精品激情视频精品|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亚洲最大综合网|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免费毛片|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1人妻在线视频|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在线欧美一区| 久久77777|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男人天堂伊人网| 69视频国产|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福利一区三区|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欧美午夜一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国产在线欧美|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五月天香蕉视频国产亚|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日韩午夜伦| 色综合天天操| 亚洲青涩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亚洲成人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婷婷|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jizz国产在线| 91色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