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摘 要 在中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中國電影文化也即將迎來大發展、大繁榮。長春電影文化的品牌建設應抓住這一歷史契機,挖掘自身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內涵,在群眾路線的指引下,借鑒國外先進做法經驗,堅持古為今、洋為中用的創作生產原則,著力推動長春電影文化再創新的輝煌。
關鍵詞 傳統文化 群眾路線 長春電影文化 美國大片 品牌建設
中圖分類號:D25?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3.068
Carry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 Uphold the Mass
Line and Learn from the Advanced Practice
——Discussion on Changchun Film Culture Brand Building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YANG Guang
( Party Committe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22)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historical background, Chinese film culture also is about to usher in the great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Changchun movie culture brand construction should seize this historic opportunity, mining rich connotation of itself and of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mass line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actice, learn from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 stick to old for this, make foreign things serve China creative production principle, strive to promote the Changchun film culture and mak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mass line; Changchun Movie Culture; American large; brand building
1 長春電影文化品牌的提出
長春是“新中國電影的搖籃”,蘊藏著豐富的電影文化資源。從1945年成立東北電影公司至今,電影與長春這座城市已共同走過了六十余年的風雨歷程。長影人拍攝了近千部膾炙人口的華語故事片。電影已融入長春的文化血脈,成為這座城市割舍不斷的文化情懷。
近年來,面對以美國大片為代表的國外電影的沖擊和市場經濟的洗禮,包括長春電影在內的中國電影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長春電影人始終矢志不渝、砥礪前行。1992年舉辦全國首個以城市命名的國家級電影節,1999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改制為長影集團,2005年建造中國第一家世界級電影主題娛樂園“長影世紀城”,2014年舉辦中國首屆華語電影文化高峰論壇,長春電影人一路走來,在交流碰撞和轉型陣痛中完成一次次突破和超越,對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和進步不斷做出新的貢獻。
長春應抓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契機,集結多方力量,挖掘長春電影文化的深厚底蘊,打造好長春電影文化品牌這張城市名片,發揮好文化品牌帶動、輻射周邊產業的“光環效應”,使其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新征程上綻放新的光彩。
2 弘揚兩個傳統,增強文化自信
一是弘揚愛國為民的優秀傳統品質。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長春電影逐漸沉淀出獨具特色的愛國為民的優秀傳統品質,從《上甘嶺》到《人到中年》,從《開國大典》到《辛亥革命》,令人蕩氣回腸,難以忘懷。這些光輝成就都是長春電影人在黨的領導下創造的,已經成為長春電影文化的驕傲。其中所蘊含的愛國為民的優良傳統,滋養了幾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心靈家園,歷久彌新,永不過時,應該繼承和弘揚。
二是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蘊含著大量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優秀元素,如儒家所倡導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等思想理念,已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深處,深刻影響了一代代中華兒女。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遭遇過空前危機,有些人甚至產生了“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的文化自卑心理和崇洋媚外心態。新中國成立后,長影人在黨的領導下,扎根本土,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拍攝了諸如《五朵金花》、《劉三姐》等一大批頗具民族特色的優秀國產故事片。
在新的歷史時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指日可待,長影人也應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繼承電影創作和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振奮民族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再接再厲,奮發圖強,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全世界。
3 踐行群眾路線,謀求新的發展
目前,中國電影已進入發展快車道,迎來了繁榮發展的關鍵時期,要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著力增強創新創造能力,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①這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華語電影文化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為人民服務”,電影制作人要深刻理解并切實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產品,既有商品屬性,又有公益屬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既要避免使電影淪為“金錢”的奴隸、變成唯利是圖的工具,又要避免使電影成為脫離人民的孤芳自賞。從某種意義上講,市場經濟就是老百姓經濟,只有深刻理解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反映其喜怒哀樂,才能從根本上贏得人民群眾的歡迎,才會創造出實實在在的、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電影票房。
長春電影歷經近七十年的風風雨雨,已經積淀了較為豐厚的群眾基礎和愛國為民的優良傳統。長春電影人乃至全體華語電影人應珍惜和弘揚好這種“為人民服務”的優良傳統,才能拍攝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贏得好的票房收入。
4 借鑒國外先進做法,提高電影質量和水平
一段時間以來,以美國大片為代表的國外電影,在電影制作技術、市場化運作方面走在了我國的前面,從《泰坦尼克號》到《阿凡達》,一部部堪稱世界級的經典之作,博得了全球觀眾的青睞。其中現代電影科技的絕美呈現和高超的市場運作手段是助其成功的兩大法寶。這里面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先進做法和經驗。應放開眼光,廣泛借鑒國外尤其是美國電影生產中的技術、管理及市場運作方面的先進經驗。
但也應當看到,以美國大片為代表的國外電影,對中國電影界產生了較大的沖擊。這種沖擊,不僅是票房層面的,更重要的,是美國大片中所裹挾的西方文化中的消極因素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沖擊。我們既要看到其中可資借鑒的技術、管理、市場運作等方面的積極因素,又要警惕其中腐蝕和瓦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如果在技術高超、畫面炫美的美國大片中喪失了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無異于割斷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脈,造成邯鄲學步的尷尬結局。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演講時引用過拿破侖的一句話,“世上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②這給我們的啟示是,既要重視現代電影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更要注意大力提高電影原創力,著力突破中國電影創造力困局,利用電影表現、傳遞好激蕩靈魂、鼓舞人心的思想元素,讓電影真正成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這個是包括長春電影人在內的全體華語電影人應該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
注釋
① 劉奇葆在全國電影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推動繁榮創作 邁向電影強國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4-07/09/c_126728687.htm
②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28/c1024-247585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