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芙蓉
【關鍵詞】 語文學習;實踐活動;群文閱讀;教材;主角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7—0044—01
綜合實踐活動在語文教學、語文學習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語文課堂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的互相滲透,更是體現了語文教學中提倡的大語文觀:“把全世界當教科書,而不是把教科書當全世界。”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對生活、對世界都有了自己個性化的認識和見解。如果僅以一本教科書為教學陣地,勢必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更無法點燃他們學習的激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以課本為圓心,引領學生將語文學習的觸角伸得更遠、更長,讓他們在語文學習中嘗試實踐,在實踐活動中積累語文,使二者相得益彰。
一、群文閱讀進課堂——個性閱讀,感受世界之美
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最近兩年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簡單地講,群文閱讀,就是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閱讀并在閱讀中得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高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實際上就是在閱讀中,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這個過程,既需要課下學生的閱讀積累,又需要課上教師的方向指導。高年級學生已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積累,對閱讀內容有了自己初步的見解和認識,這個年段的語文課堂對于開展群文閱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嘗試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模式中參與更積極,收獲更豐富。如,在進行六年級下冊第四組“外國名著”這一單元的教學時,筆者讓學生每人推薦一篇自己喜歡的外國名著節選,從作者、內容和推薦理由三方面進行交流。學生提供的眾多的精彩片段,使外國名著不再神秘,外國泰斗級作家不再遙遠,學生深深地被外國文學的魅力所折服。筆者借此機會引領學生學會從內容、作者、譯者等方面,有選擇地閱讀外國優秀文學作品,從而將群文閱讀從課堂牽引到課下,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文學之美,世界之美。
二、因材施教促表達——說寫相長,體會表達之樂
語文,從狹義來說,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簡稱。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也是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更是人們交流思想的第一工具。因此,語文表達能力的提高在語文學習中具有現實意義和社會需要。在平日的教學中,筆者非常重視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備課時總會在教材中挖掘設計出相關的訓練環節。在語文教材中,任何年段,任何單元,任何一篇課文,都有取之不盡的口語表達訓練內容。如,在六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中華民風民俗”這部分教學中,筆者以介紹家鄉民風民俗為話題,課前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了解自己家鄉的民風民俗、風土人情,課上請幾名學生來介紹。這一活動的設計,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活躍了課堂氛圍,又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并潤物無聲地滲透了單元主題思想,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其實,這樣的表達訓練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比比皆是,信手拈來。語文教師稍加用心地設計練習,便能使學生的口頭表達更流暢、更得法。另外,教師還應借助遷移,及時指導學生將口頭表達轉化為書面表達,以口頭表達促進書面表達。說寫相長,何樂而不為?
三、主角體驗悟真情——培養情操,靜享心靈之韻
語文教學有能力培養的工具性需求,更有陶冶情操、豐富情感的人文性特點。語文課除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外,還應該讓學生浸潤于文字背后的情感之美。美好的情感體驗更易于學生獲得幸福的感受。如,六年級最后一個單元的綜合學習便是“難忘小學生活”。這段時間,筆者完全讓位于學生,讓學生自己設計單元板塊,自己策劃實踐活動,自己主持課堂環節,以“依依惜別”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活動便拉開了序幕。學生完全沉浸在自編自導的興奮中,也沉浸在即將離別的愁緒里。在活動開展中,學生體會到了六年相聚的不易,也感受到了師生情誼,母校情深,同時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自信、自強。一封封寫給老師的書信,一句句留給同學的贈言,一本本精美的畢業紀念冊,見證了學生在畢業季里最純真的感情,也見證了學生內心的充盈美好,更見證了他們身為主角的光彩照人。
語文教學要有無限廣闊的視角,無比細膩的情感。“把全世界當教科書,而不是把教科書當全世界。”要引領學生把生活當作課堂,把課堂引入生活,讓學生的每一個細胞都參與其中,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積累。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