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亮 張輝東
【關鍵詞】 學生;家庭環境;幸福感;關系;提升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7—0075—01
父母教養方式中,影響學生主觀幸福感水平的主要因素為父母親的情感溫暖、理解和父母親的懲罰方式等,這些教養行為直接影響子女的主觀幸福感體驗,其中,父親的情感溫暖程度越高,子女主觀幸福感水平就越高。學者劉金花調查表明,一般來說,學生對具有以下特點的父母持肯定態度,反之持否定態度:理解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權利,以民主平等的方式與子女交往,既尊重子女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又對子女給予必要的教育指導,充分關心和愛護,彼此尊重,父母感情融洽。因此,對于學生而言,他們需要的不是單純的生活照顧,而是心理上的溝通與關愛。根據研究所得,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生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系,要想讓學生充滿幸福感地順利成長,離不開家庭這一獨特環境的培養。本文從家庭環境與學生幸福感的關系方面分析了二者的聯系,并提出了如何從家庭角度提升學生的幸福感。
一、家庭環境與學生幸福感的關系
良好的家庭環境是提升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重要保證。因為對學生來講,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他的第一任老師,因而家庭對學生幸福感的影響是長遠和深刻的。
和睦的家庭情緒氛圍是構建良好的家庭互動關系的前提。研究結果表明,家庭成員之間互相關心尊重、幫助支持、彼此真誠、講究民主、沒有家庭矛盾,家庭子女對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安排有序,學生的自主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明顯較強。因此,建構合理的家庭生活方式,提高家庭生活質量,有利于增強家庭成員尤其是子女的幸福感。
父母的教養態度與方式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子女的幸福感。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的言行舉止在教育子女的同時影響著子女的行為,子女的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固然是父母教育的結果,但同時他們心理問題、個性的缺陷以及一些不良行為習慣也是受父母影響形成的。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是終身的,給子女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他們受到良好的家庭環境的熏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人格,這對子女終身的成長是很有益的。
二、如何提升學生的幸福感
隨著時代的變化,家庭中的子女越來越早地接觸社會不同的環境,對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家長的教養方式也應與時俱進,采用積極的教養方式,學會講究民主,對子女過于干涉、過于保護、過于偏愛都是不可取的,要認識到只有理智的愛、促進孩子成長的愛才是有價值的。
首先,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要適度。對子女期望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其主觀幸福感的提升,家長要根據自己孩子的能力特點提出要求,多給予鼓勵和關愛,激發孩子的內在積極性,為孩子設計合理的發展目標,寄予他們最佳期望值。
其次,父母角色扮演要適當,尤其是在對子女教育方面父母態度要一致。在教育子女問題上,許多父母常常產生矛盾,有的甚至當著子女的面進行爭吵,一方嚴格批評,另一方卻百般袒護,這樣就會使孩子模糊了是非界限,進退兩難而無所適從。因此,在糾正孩子的缺點錯誤時,父母最好事先分析情況,交換意見,統一認識,在教育過程中配合默契,互相支持,這樣才能得到教育子女的預期效果。
另外,家庭教育這項巨大工程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親,父親在家庭教育當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尤其在子女的幸福感指數中更是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父親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科學地調整自己的心態,正確對待自己的孩子,克服來自外界的各種干擾,扮演好父親的角色。只有父母也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才能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才能給予孩子最溫暖最恰到好處的關愛,為孩子創造健康、和諧的成長環境,幫助孩子獲得一個豐富、自信、快樂的成長過程,為他們將來的幸福生活和讓他們對社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打下堅實的基礎。
要強調的是,無論父母的文化程度高還是低,都要注重對子女教育的方法與技巧。對文化程度較低的父母而言,他們接受外界新事物的機會少,思想相對守舊。在和孩子的交流和引導過程中,自然就缺少說服力,孩子會覺得父母老土、不時尚,什么都不懂,由此產生代溝,而父母同樣會對孩子的言行舉止、穿著裝束拒絕或否認,或者過度地偏愛孩子,有求必應,這些都是不可取的。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要不斷學習,加強修養,規范自己的言行,身體力行,處處做孩子的榜樣,為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創設良好的條件。父母要善于抓住子女的性格特點,注意親子溝通的態度,注重溝通技巧,當子女遇到困難或與子女發生矛盾時,父母既要尊重子女的情感,產生共嗚、同感,又要采取換位的方法,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問題,理解他們,幫助子女解決問題,進而提升他們的幸福指數。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