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雋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數感;培養;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7—0095—01
數感是人的數學素養基本內涵之一。所謂數感,狹義地講是指學生對數的感覺,對數的敏感性,即學生對數與運算的一般理解,是一種自覺的態度與意識。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養和建立數感。
一、就地取材,在生活情境中建立數感
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數學素材,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努力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并向學生展示數學知識的來源和廣泛應用,以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數的意義,從而建立良好的數感。
如,在認識“10以內數”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去數文具盒中的鉛筆的個數、小組內的成員人數、圖片中食物的種類、口袋里糖果的顆數。在這些數數的練習中去感知數的形成,感知數與實物的聯系,感知數與生活的關系,從而對數形成一個鮮明的表象。實踐證明,通過以上豐富的觀察和操作活動能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逐步形成數的概念,進而建立數感。
二、實踐感悟,在活動體驗中強化數感
數學知識只有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實際背景聯系起來,并通過具體實踐活動,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才能建立起數感 。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實踐活動,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生的數感。
如,在教學“行程問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有趣的表演:讓兩個學生站在操場的兩端,準備相對而行,并請另一位學生喊口令:“出發”。一會兒兩個學生就“撞”在一起,讓其他學生畫出他們行走的示意圖,并告訴學生這就叫“相遇”。教師再讓另外兩個學生一人在前面慢行,一人在后面快走,進行追擊表演,又讓學生畫出他們行走的示意圖,告訴學生這叫“追擊”。操場上一片歡聲笑語,學生仿佛感到這不是在上課,是老師領著他們玩。這樣,學生不知不覺地理解了“相向”、“相遇”、“追擊”等概念和數量關系,并且強化了數感。
三、培養習慣,在估算中增強數感
生活中很多時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確計算。新課標也指出,估算相對于精確計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更廣泛的實際應用,更是發展學生數感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各種有利時機,創造性地活用教材,讓學生常估算,多交流,從而改變學生對估算的認識,感受估算魅力,增強估算意識,逐漸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形成較強的估算能力,最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感。
如,“一本書9元,全班52人,全班每人買一本大約需要多少錢?”在估算過程中,有的學生認為10×50 = 500,估計在500元左右;有的學生認為10×52 = 520,不到520元;也有的學生認為9×50 = 450,肯定比450元多。對于這些方法,教師都要加以鼓勵,并為他們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相互交流中,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不斷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從而將估算內化為一種自覺、自主的意識,進而形成數感。
四、激活思維,在解決問題中發展數感
數學教師應從現實的、有趣的、或與學生已有知識相聯系的素材出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引發討論,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了解新知識,形成新技能。反過來再解決原先的問題,在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能使學生的數感得到發展。
例如,在上實踐活動課“旅游中的數學”時,可創設情境:春天來了,同學們最想做的是春游。在組織春游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哪些問題呢?或者你能用數學知識解決什么問題?同學們積極思考,想出了很多問題,有租車方面的、購票方面的、耗油量方面的,還有根據路程與速度估算時間的,有設計路線的。學生從多角度考慮,設計了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對自己設計方案的合理性進行了解釋。如此教學,把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不僅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學會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觀察和認識世界,而且還能使學生不斷豐富自己對數的認識,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激活了思維,培養了數感。
總之,數感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創設有助于培養學生數感的情境,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對數的充分感知、感應和感受中,形成良好的數感。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