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霞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材;理解;取舍;重組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7—0099—01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深入鉆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隱性內容,從而使教材變為學習資料。那么,如何用活教材呢?
一、理解、分析教材內容
教師如果沒有真正理解教材,就很難實現教學目的。因此,要教好數學,教師首先要理解教材內容,并根據自己的體會和教學風格,結合自己所教學生的知識水平、年齡特征和實際學習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精心處理。
如,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兒童樂園”一課,筆者發現教材所采用的正遷移的方法學習乘法對于自己所教的學生并不適合,于是筆者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創新。當學生用加法解決了“游樂園各游樂項目有多少人”的問題后,筆者啟發學生觀察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特點,像這樣的加法算式能不能用一種較簡潔的方法來表示,之后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通過討論,學生們一致認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教師隨即引導學生對比觀察乘法算式“2×4=8”和與之對應的加法算式“2+2+2+2=8”,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從而得出加數相同的加法改寫成乘法算式的方法。這樣調整,教材的定位就明確地指向學生,更直接地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活動,而非主要服務于教師的教學活動,真正做到了“創造性地用教材”。
二、 了解學生的認知需求,適當取舍教材內容
很多時候,教材對知識的編排與學生的實際并不一致,有效教學要求教師不能忽視、更不能回避這種“不一致”,而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讀懂教材的同時更要讀懂學生,既要了解學生現時的年齡特征,又要了解學生現在的學習水平和要求,之后決定教學內容的詳略和取舍,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如,教學“比的應用”一課時,筆者將教材中分配橘子的情境改編為根據投資比例分配紅利這樣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情境,以此來引入新課,教學效果出奇得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他們不但靈活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識 ,而且還明白了得到與付出成正比的道理。如此教學設計,使學生在鮮活的現實背景下學習,既掌握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而且受到了良好的情感熏陶,實現了“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
三、挖掘教材內涵,根據不同版本教材特點重組教學內容
鄭毓信教授在《數學教育:動態與省思》一書中指出:“作為課程改革的一個方面,現行的任何一種教材都不能被看作完全理想的,它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改進的過程,廣大一線教師不僅可以而且也應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如此來看,任何教材都有取舍增補的空間,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正如貝德納等人所說的:“只有開發者對設計所依據的理論有反思性認識時,有效的教學設計才成為可能。”在實踐中對教材進行重組時,教師要多一分客觀辯證的理性,堅持在深度研讀時尋覓空間,在反復斟酌后定奪取舍,力求在使用中實現最優化。
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探索活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當學生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用兩條鄰邊的長度相乘計算或用底乘高計算時,教材中提供了數方格的方法來驗證猜想。但筆者覺得此時直接讓學生數方格驗證,不足以在學生腦海中建立兩個邊長相等的圖形面積是否相等的表象。于是,筆者將人教版教材中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在此演示。學生通過觀察,直觀地看到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由于邊長相等,所以周長相等,但面積不等;在平行四邊形底不變的情況下,隨著高的長度增加,面積變大了。學生再用數方格的方法驗證剛才的發現,從而否定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鄰邊相乘的猜想,激發了學生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欲望,同時在學生的心中牢固地產生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能用兩條鄰邊相乘的印象。像這樣吸取兩個版本的精華,將教材內容重組,教材內容將會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生理解掌握得也會更透徹。
總之,教師使用教材是一種極富主動性、創造性的工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校、學生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主動地、合理地、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再加工,使教材真正為自己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服務。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