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旦生
摘 要 中小學教師的職業道德行為直接影響學生、家長、社會和國家的利益,需要進行必要的監管。當前,我國中小學師德行為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監督的失效和懲處的隨意性。構建有效的監管機制是預防師德失范的內在要求。本文從合法性基礎,系統結構和運行保障等三個方面建構中小學師德行為監管機制,以實現師德失范行為及早發現,信息傳遞通暢,失范行為懲處的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
關鍵詞 中小學 師德行為 監管機制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2.033
On the Supervision of Teachers' Ethic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ZHANG Dansheng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School teachers ethical behavior directly affects the students, parents, community and national interests, the need for the necessary supervision. Currently, the main problem of the existence of 'Ethic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the failure of regulation and oversight of arbitrary punishment. Build an effective monitoring mechanism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prevention ethics anomie. This articl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leg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s, such as primary and secondary ethics in regulatory mechanisms, in order to achieve early detection of morality anomie behavi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mooth, substantive justice and procedural fairness punishable behavior anomie.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ethics behavior; regulatory mechanism
1 中小學師德行為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監督失效
中小學師德行為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監督主體的多元性,當前師德行為最主要和最直接的監督主體是學生、學生家長或其他監護人(以下簡稱家長)和學校負責人(以下簡稱學校)。但三者的監督作用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學生的監督軟弱無力。因為大多數師德失范行為的直接受害者是學生,他們往往是事件的親歷者或見證者,所以學生是師德失范行為最重要的監督主體。但由于中小學生在教育活動中處于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的地位,同時他們在認知能力、行為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以及諸如“聽老師的話的學生才是好學生”等傳統思想的影響,在缺少成年人支持的情況下他們往往不敢或不能主動主張自己的權利,揭露師德失范行為,從而使一些師德失范者有恃無恐。如2013年5月28日,《新京報》一篇題為《性侵幼女的曝光不能寄托于偶然》的報道提出:河南桐柏縣小學教師楊士付多年來猥褻眾多女生,“被發現”純屬偶然。近期媒體報道的一系列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其曝光都并非是受侵害孩子的主動行為,而是一些偶發原因。師德失范行為監管中,教師與學生事實上的不平等關系導致一些師德失范行為的信息難以主動傳遞給管理者,一些師德失范行為長期不能被發現。
(2)家長的監督力不從心。當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利還沒有明確的法律保障,實踐中家長與學校的地位并不平等。某些家長為了自己子女的利益,給老師送禮,送購物卡等等,這些行為助長了師德失范行為的發生和蔓延。一些家長迫于壓力,即使發現教師存在師德失范行為,由于擔心打擊報復而選擇隱忍不言,而不是投訴或舉報。目前,家長委員會是我國中小學最重要的家長組織,應當在師德失范行為監督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其性質和法律地位不明晰,同時委員由相關教師推薦產生,與教師存在較大的利益相關,其監督的功能難以實現。
(3)學校監督不力。學校負責人與教師同屬于一個小集體,空間位置近,接觸機會多,具有師德失范行為監督的便利條件。但同時他們也具有較大的利益關聯性。導致學校負責人在履行監督職責時難免受人情關系,單位利益乃至自身利益的影響,監督行為難以實現。如某些學校負責人出于自身利益或學校榮譽考慮,對本校發生的師德失范行為視而不見,或者推諉隱瞞。明知個別教師存在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等問題,不及時批評教育,不嚴格按制度進行處罰,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對師德失范行為的一種放縱。
1.2 懲處的隨意性
在師德失范行為的懲處方面,由于缺少統一的標準和程序,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往往臨時應對,每一起案例的處理都由學校或教育行政部門“自由裁量”,具有較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當處理結果會給學校帶來利益上的損失,或使學校面臨更大的困難時,缺乏崗位責任意識或這種意識不強的學校負責人,為了盡可能維護局部的乃至個體的利益,就可能會從輕甚至包庇縱容相關教師的師德失范行為,致使師德行為失范的低成本和低風險。
綜上所述,由于監督不力和懲處的隨意性而導致的師德失范行為的低成本低風險是師德失范行為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管機制。
2 中小學師德行為監管機制建構
2.1 監管機制的合法性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八條規定了教師遵守職業道德的法定義務。《教師資格條例》,《關于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等教育法律法規為中小學師德行為監管機制的建構提供了制度保障,是監管機制的合法性基礎。
2.2 監管體系的構成
監管系統包括監管主體、監管對象和監管內容三個組成部分。
監管主體是指從事監管活動的人或組織。即由誰來監管,誰享有監管的權力。中小學師德行為監管的主體包括學生、家長、學校、社會公眾、教育行政部門等。在這些監管主體中,只有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既有監督權,又有管理權,而其它主體只有監督權。因此其它監督主體作用的發揮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但學校與教師之間有較多的利益關聯,因此,師德行為監管應以教育行政部門為主導。教育行政部門內部應成立專門的師德行為監管機構,負責法律法規宣傳、制定應急預案和監管規則,開展日常巡視和師德失范行為的處理。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師德失范行為監管工作。
監管對象。按照《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第二條的規定,師德失范行為的監管對象包括幼兒園、特殊教育機構、普通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少年宮以及地方教研室、電化教育機構的教師,包括民辦學校教師。
監管內容是指監管主體需要對教師的哪些行為進行監管。《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第四條在梳理現行教育法律法規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有關規定的基礎上,明確列舉九種違反師德行為需要加以處理。
2.3 監管機制的運行
2.3.1 運行過程
中小學師德行為監管體系以教育行政部門為主導。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法律法規的宣傳,使監督主體了解自己在師德行為監管中的權利和義務。當師德失范行為發生,監督主體向教育行政部門投訴或舉報,教育行政部門接到投訴或舉報后,根據事件的性質和嚴重程度,協同學校負責人或責成學校負責人開展調查,隨后提出處理建議(《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規定:警告和記過處分,公辦學校教師由所在學校提出建議,教育行政部門決定。民辦學校教師由所在學校決定,報主管教育部門備案)。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建議對教師做出處理決定。教師不服處分決定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門申請復核。對復核結果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門的上一級行政部門提出申訴。
2.3.2 有效運行的保證
(1)加強法律法規宣傳,使監督主體了解自己的權利和實現權利的途徑。當前,對監督主體進行法律法規宣傳的任務主要由學校和老師來完成,由監督對象引導監督主體對自己實施監督,通常情況下難以實現。學校和老師往往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履行義務,遵守校紀校規,尊敬師長等等,忽視或故意淡化學生的維權意識(尤其是對學校和教師監督)教育。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承擔起對監督主體進行維權意識教育和宣傳的責任。如通過宣傳手冊,宣講視頻等方式明確告知監督主體享有的權利和實現權利的途徑。同時通過向社會公布一些師德失范行為的處理結果。一方面對其他教師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引導監督主體正確維權,同時有利于全社會了解教師職業的特殊性,為教師創造依法執教的社會環境。
(2)暢通投訴和舉報渠道。投訴和舉報是向教育行政部門反饋師德行為信息的主要途徑。如果渠道不暢,師德失范行為的輿情就會受阻,監督也就失去了意義,整個機制也會失靈。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向社會公布投訴和舉報的途徑和程序。最先投訴或舉報到哪里,哪里應該無條件地受理,幫助解決問題。對于不合理和不合法的問題,予以認真的、負責任的說明和解釋。讓每一起投訴或舉報都有回音。
(3)及時懲處師德失范行為。失范行為由教育行政部門處理而不是由學校直接處理可能存在的弊端是時效性差,成本高。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明確規定投訴和舉報的處理時限。及時懲處師德失范行為,一方面,讓師德失范者付出應有的代價,使其他教師能夠預先了解師德失范行為可能帶來的不利后果,從而抵御誘惑,遵守職業道德。另一方面,對危害嚴重、影響惡劣者,及時清除出教師隊伍,切實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第十一條規定:學校及教育行政部門拒不處分、拖延處分或者推諉隱瞞造成不良影響或者嚴重后果的,上一級行政部門應當追究有關領導責任。
(4)監管機制不能損害教師的合法權益。在實踐中,我們首先應該注意區分道德行為與非道德行為,教師的教學行為等非道德行為不在監管之列。其次,在道德行為中,我們應該注意區分職業道德行為(即師德行為)與非職業道德行為,非職業道德行為不在監管之列。應該防止監管范圍擴大化或借監管之名損害教師的合法權益。如果監管機制的運行損害了教師的合法權益,必然遭到教師的排斥和抵制,對其有效性的發揮必然產生負面影響。
3 結語
監管機制的有效運行對減少我國中小學師德失范行為的發生必將產生積極的意義。但師德行為監管只是師德治理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體;只是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基礎,而不是師德建設機制本身。它需要與教育、宣傳、考核等機制共同發揮作用。在加強監管,重視他律的同時,也不可輕視自律的作用。只有自律和他律有效結合,才能真正提高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師德水平。
參考文獻
[1] 馮克誠,范英,劉以林.教師行為規范的基本原理[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6.
[2] 陳振明.政策科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