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鵬
【關鍵詞】 數學教學;中職學校;質量;
提高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6—0054—01
一、 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中學時代是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應抓住這個黃金時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應該讓學生養成哪些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呢?
一是專心聽講的習慣。專心聽講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它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學時,教師要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要求他們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解,仔細想老師提出的問題和講解的例題。另外,還要專心傾聽同學的發言,要聽清楚發言者發言的重點,以及發言者的可取之處、不足之處。
二是敢于提出疑問的習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質疑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在狀態進入活躍狀態,有力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敢于發表不同的意見。
三是善于創新的習慣。要能突破條條框框的約束,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尋找最佳的解題方法。
二、 疏導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實際教學中,教師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有的中職學生容易急躁,有的貪多求快,有的取得一點成績就洋洋得意,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的心理不健康,沒有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筆者認為,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工作至關重要。教師先要及時與學生交流、溝通,讓他們正確認識失敗,然后要和學生一起找出其身上存在的問題。同時還要放大其優點,幫助其樹立信心,促使其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
三、 加強學法指導
1.指導如何學習概念。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概念的來龍去脈搞清楚。比方說一個公式,要弄清楚這個公式是如何通過具體問題把它推導出來,并將它抽象為一般的結論,成為一個公式、一個定理的?
2.指導怎樣解題。對于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應該是先做后看。先做題,做完后再看同學是怎么做的,老師是怎么講的,再看參考書是怎么寫的,然后思考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對于學習能力稍差一些、基礎一般的學生,可以邊做邊看,做了一部分,做不下去,可以請教一下別人,翻翻書,找找資料,有所啟發再做;對于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先看后做,可以先問問別人,或是找老師給自己點一點可以怎么考慮,再自己動手做。
3.指導怎樣復習。數學復習應從“反思”、“整合”、“運用”、“創新”這四個方面去考慮,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使學生有一個清醒的復習意識,逐漸養成良好的復習習慣,從而逐步學會學習。
四、注重課后反思
對學生而言,每次的學習僅是一種經歷,只有通過不斷反思,把經歷提升為經驗,學習才具備了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對學生的后續學習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每個教師都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陣地,致力于學生反思意識的培養。首先,反思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如果讓一個從未經過訓練的學生去反思探索的過程,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顯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教師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剛開始只要求學生說思考過程,初步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就可以讓學生回顧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最后階段才能要求學生通過對解決問題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其次,反思要持之以恒,不斷強化。習慣不可能在短期內形成,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同樣如此,它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還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最后,要體驗成功,增添動力。要經常讓學生體驗因反思帶來的成功,調動學生的內驅力,使學生從“要我反思”向“我要反思”轉變,使反思變為學生的一種內在需求。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