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小云
【關鍵詞】 英語教學;非智力因素;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5—0072—01
實踐證明,要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教師除了提高自身素質,講究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策略外,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規律和特點等非智力因素,努力提高教與學的“結合度”。
一、激發興趣有利于喚醒學生的情感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對事物的一種好惡傾向,滿足或符合人的需要,就會引起人的積極態度,使人產生一種肯定的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英語學習是學習者與學習環境共同作用的過程。在英語學習中,除了認知性的學習外,同時還伴隨著情感的交流,而且學習中的積極情感往往會受到教師情感的影響,因此促進學生積極情感的形成、實現師生情感的“同頻共振”是實現高效教學互動的前提。興趣、參與是高效英語課堂不可缺少的健康因子,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圍繞學生的興趣,促進教與學的結合,如適時將音樂、歌曲和教學內容設置在同一平臺或表現在同一空間,達到寓教于樂、以樂促學的目的。
模擬生活情境也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英語學習思維,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愿望,培養英語口語的表達能力。如在學習人體部位的名詞時,先讓學生代表上臺表演,一位同學說名詞,另一位同學用手指出相應的部位,適時交換角色,重復前面過程。有了示范性的標準后,再以若干小組為單位進行訓練。這樣不僅可以防止學生的厭倦疲勞等現象,還能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掌握知識、陶冶情感。此外,“單詞接龍”、“小對話”、“辯論會”等活動的適當運用,都能促進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方向轉變。
二、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
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的心理,采取行之有效的個性化措施,排除學生的不良情緒。特別是對那些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的學生,教師更應該有意識地親近他們、關心他們,用自信的情感幫助他們。同時,要適時添加學習“趣味劑”。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 、心理特點和學習水平,運用多種手段,根據教學需要和要求,選用或制作生動直觀的課件,使學生的注意力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促進學生的理解和思維。要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對應的學習問題或學習活動,提供必要的思考、聯想空間,減少學生在學習上產生的挫折感,使大部分學生能“跳起來,摘到桃子”,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三、尊重學生的情感有利于促進教與學的有效結合
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真誠、信任、理解和接納基礎上的,教師要努力親近、尊重學生,消除對立情緒,以取得“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讓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熱情,主動愉快地參與學習。教師更應該成為學生的朋友,為他們排憂解難,熱情幫助,不因為回答錯誤而諷刺挖苦,不因為回答意外而熱嘲冷諷,而要因勢利導,通過“引”(引導)、“扶”(幫助嘗試)、“放”(獨立解決問題)、“收”(及時調控)、“評”(互評、自評),指導學生學習。凡是學生能看懂的就讓學生去看,凡是學生能想的就讓學生去想,要讓學生在疑問、猜想、聯想、爭論和反思中進取。教師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是學生情感激勵的“發動機”。
四、非語言情感有助于語言交際中的表達理解
教學活動是師生情感和思維反思交流的過程,是師生間的“心靈接觸”。教師在教學時要不斷釋放溝通心靈的“潤滑劑”,親切的微笑、善意的眼神、激勵的舉止等,都能激發出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形成愉快輕松的心境,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要注意用心傾聽學生的不同見解,尊重學生的表達方式,即使有些“不合拍”的舉動,也要用善意的眼神、期待的姿態,讓學生在健康的情感中表達,從而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五、親近情感有利于激發學習動機
要賦予學習內容濃郁的生活氣息,與學生的心理實際實現無縫對接,實現學習內容與學習經歷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習動機。如學生很喜歡學習日常習慣用語,尤其是在學生之間慣用的表達語言,學生對此樂此不疲、耳熟能詳,從而提高了學習效果。
總之,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形成、情感的陶冶不僅僅取決于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與許多非智力因素有密切的聯系。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不僅是新課改的明確要求,也是教學實踐的客觀要求,對于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改善英語學習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編輯:楊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