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武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閱讀興趣;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6—0093—01
語文新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的名篇。但是文言文的字詞句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年代久遠,不經必要的語言訓練,很難讀懂、看懂和理解,更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文的作用被廣大中學生漠視。教學中片面追求文言文閱讀應試對策,只注重字詞句式的分析,忽視文言文對提高中學生素養的整體功能,使文言文閱讀教學目標嚴重缺位和異化。如果不打通文言文教學這個“瓶頸”,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提不起來,懼怕文言文的陰影就會一直籠罩在學生心坎上。作為語文教師理應振興文言文的教學,實現“拯救國寶、傳承文明、探究方法、提升人格”的價值目標。
筆者從教十多年來,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做,讓學生喜歡閱讀文言文并且教學也有明顯的成效。
1.講成語故事,激發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學習文言文雖難,但學生對成語故事卻耳熟能詳。為了減少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在教學中結合成語故事,來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材中文言版的成語故事《塞翁失馬》,讓學生自讀后說說文意。這時學生情緒高漲地積極思考,接著踴躍地說出自己的理解,雖有出入,但我還是給了一定的肯定和表揚。我又適時引導學生理解疑點,再理解譯文兩相對照,學生很快理解詞意,領會文意,還積極踴躍地發表了對故事的感受。學生在說成語、講故事中既能引發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又能有效地積累成語,理解文言寓意,感受古代文學的智慧,學生學文言文的氣氛輕松活躍,教學效果明顯。
2.重視古今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文言詞語的興趣。文言文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現象較多,為了更有效地閱讀,我引導學生根據字詞進行組詞、說詞語、談解釋、造句等方法,注重聯系古今意思的異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傷仲永》一文時,理解“于”在文中的意思。請學生找出本文含有“于”的句子,并總結其意義:環謁于邑人——介詞(到);于舅家見之——介詞(在);賢于材人遠矣——介詞(比);受人于者不至——介詞(被,引出動作的對象等)。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我也為之欣喜,在學習《石壕吏》時,理解“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中的“走”字的意思,我引導學生造句:官兵來了,要趕快“跑”,“走”就來不及了。(學生笑)可見,教師“舉一”、學生學會“反三”,學生學得靈活,而且可以輕松地學會文言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的活用。閱讀文言文不僅僅是一種“發現”和“吸收”,同時也是一種“遷移”和“創造”。當然字詞的靈活運用還要在平時學習、誦讀過程中,用心去理解、并善于總結、積累,但不必死記硬背,能把握文言文中的語言現象即可,將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閱讀能力,教學就有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3.整合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古典文學的興趣。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為文言文教學提供許多方便和新鮮的感受。多媒體課件運用聲、光、圖、色等對學生了解故事情節、直觀人物肖像有所幫助,也拉近了學生與歷史人物的距離。同時,能激發學生的感官和思維,使學生自覺地沉浸在輕松有趣的教學中,精神飽滿、全神貫注地獲取知識。
在教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我運用多媒體演示出月亮美麗的畫面,并配上鄧麗君演唱的《明月幾時有》的歌曲,同學們看著課文聽音樂也情不自禁地吟唱起來。在歌聲中同學們明白月有陰晴圓缺,人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共賞明月、互相祝福、釋卻離怨。在教學《核舟記》時多媒體展示微雕工藝的圖片,在學生唏噓贊嘆聲中引入文本,使學生對文本中微雕技藝有直觀而又鮮明的感受,很容易就加深了對說明事物的理解。整合多媒體與板書、講讀等傳統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切實能給文言文教學帶來良好的效果。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最積極的學習動機。教師應積極誘發學生學習古典文學的興趣,不拘一格、靈活多樣地創設條件,調動學生主動了解課文內容的積極性,讓他們融入到古代文學的智慧中,在學習中享受閱讀的快樂。久而久之,學生養成學中有樂、學中有成、樂而好學的良好習慣,有了興趣,學生就可以從被動的、反應性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創造性的獵取者。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