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關鍵詞】 語文教學;多媒體;質疑;興趣;難點;練習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5—0095—01
一、質疑議論,主動探索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苯虒W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是訓練思維的基本手段。學生自己發問,能從根本上改變等待教師傳授知識的依賴心理,能由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探索者。提出問題后,應由學生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學生有了充分的學習實踐,其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綜合能力才能得到鍛煉,獨立閱讀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學生提出的疑問隨機輸入,并顯示在屏幕上,同時把它們排列成序,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最后以學生匯報的形式將問題解決。這種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的“主體式教學”,改變了課堂固有的模式,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創設情境,入景動情
現行語文教材融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品德教育為一體,通過學習課文,不但提高了學生理解、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利用多媒體創設各種情境,正是完成這一任務的最佳形式。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第四冊《公雞的臉紅了》一文時,為了幫學生體會公雞的冷漠和得到朋友們熱情幫助后的后悔、慚愧的心理,從而領悟朋友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這一主題,教師可以播放一段無聲的錄像,展示公雞傲慢待友的情節以及風雨交加的晚上,公雞急得又叫又跳,朋友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冒雨為公雞搶修屋頂的場面,讓學生看圖想象并給畫面配解說詞。學生通過看、想、說、比,入情入景,產生了強烈的觀察興趣,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從而說得生動、比得細致,繼之深入地理解課文的主旨。
三、激發興趣,觀察感知
在傳統教學中,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學內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現象學生無法看到,運用多媒體展現大量的感性材料,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通過觀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在學習第三冊《祖國山水多美麗》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既能展示各個景點的聲像資料,又能收聽到相關介紹。學生學習興趣大增,通過親自聽、看,獲得了大量的知識,且記憶深刻,油然產生了熱愛祖國名山大川并為之自豪之情。
四、突破難點,品詞品句
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些知識教師用教學語言很難表達清楚,利用多媒體反而能大大減少教學時間,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取知識,掌握本領。如,《司馬光》一課的重難點是要讓學生懂得司馬光是個遇事不慌、聰明勇敢的孩子。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教師可以針對第四段內容,用多媒體展示情景,進行對比教學,播放孩子們面對突發事件慌亂一團的情景動畫,讓學生觀看后找出與畫面有關的段落讀一讀,然后提問:“慌”是什么意思?孩子們都慌成什么樣兒了?他們為什么會這樣?司馬光在他們當中嗎?這樣的提問,能一步一步地烘托出司馬光的表現,并通過對比,使學生懂得司馬光的沉著冷靜,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五、深化練習,延伸擴展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語言練習,將知識實行延伸、擴展,以達到理解基礎上的運用,可以比運用普通教法更省時、省力,更直觀,易掌握。如,在教學生用“……像……”的句式說話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在圖像上出示若干本體,以提示方式出示相應的喻體,讓學生很快找到本體和喻體之間的聯系,生動形象的句子自會脫口而出。在課后練習中,運用多媒體可以展示更多學生感興趣的習題和課文的補充資料。教師可以把習題的形式變得更活潑、新穎,把習題的內容擴展得更廣、更深,這也是對課文內容的補充。這樣在落實知識的同時,擴大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練習部分由枯燥變得有形有聲,如游戲般易操作、好掌握。把抽象的概念、難以觀察清楚的現象、跨越時空的事物、不易演示的實驗,通過動畫、錄像、投影的形式進行信息處理和圖像輸出,在顯示屏幕上微觀放大、宏觀縮小、動靜結合、圖文并茂、聲色兼備,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思維,強化學生的記憶,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質,促進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學習能力的形成。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