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摘 要:徹新課程標準,課堂是主陣地,作業就是分戰場。當前的小學語文作業體系中存在著不少的問題,諸如:學生作業量過重,作業沒有情趣;作業現成內容多,教師自編內容少;作業評價單調,等級走過場,評語刻板教條,沒有感染力……如此等等,導致作業的實效性差,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作業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它是教學的基本環節,有助于所學知識的鞏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創造才能的發展,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語文課程標準
當前的小學語文作業體系中存在著不少的問題,諸如:學生作業量過重,作業沒有情趣;作業現成內容多,教師自編內容少;作業評價單調,等級走過場,評語刻板教條,沒有感染力……如此等等,導致作業的實效性差,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1 溝通語文和生活的聯系
優質的作業有助于學生所學知識的鞏固、深化,有利于學生智力和創造才能的開發.實際上,語文的學習既不限于語文課堂,也不限于一般意義上的課外閱讀和寫作。“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就是說,生活的范圍有多大,學習語文的范圍就有多大。語文教師的任務在于,充分利用廣闊的語文環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并把語文學習的成果運用于生活實踐,從而溝通語文和生活的聯系。因此,我們提出了構建新型的語文作業體系,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作業的實效性,讓作業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一個生長點。近幾年來,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師很多,很多學校對作業做了有益的改進嘗試,諸如 “開放性作業”、“主體性作業”、“個性化作業”等創新設計也層出不窮,在豐富作業形式、激發學生作業興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寶貴經驗。我在教學中,重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性,把做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作業有一定的層次性和發揮性,便于學生選擇練習的量度和難度。此外,我們在學習一些課文的前后,還可以布置一些實踐性的作業。如:教學《一粒種子》前,可請學生去試著培育種子;教學《放風箏》時,可帶學生去放放形態各異的風箏……作業就不僅僅是一個載體,而是一個極好的憑借,它給學生一個起點、一個支點,讓學生在愉悅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學習中熟悉的材料來挖掘和展示他們的潛能,與這些材料或環境不斷產生互動,自然地顯現出各自不同的智力類型和能力傾向,不僅獲得了許多的知識信息,鍛煉了全面參與學習的能力,還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難忘的體驗。
2 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盡量多出一些貼近生活的作業!做起來還不枯燥。 調查一下什么會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只有引起他們注意的題目才能夠做得有個性化。注重學科性 。語文學科雖然綜合性強,但它也有自己的特殊任務。因而,在布置作業時,我們應結合教材,考慮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更多關注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和口語交際的能力,像實驗、游戲、作畫、計算……這些作業形式都可以運用,但必須是為語文服務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 總之,低年級語文課外作業應該形式多樣,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要,成為孩子們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樂園。《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字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我們以新課標為指導,樹立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對小學語文作業體系的研究,使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獲得全面和諧地發展,從而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益。 總之,我們教師要設計有利于學生發展的作業。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去布置和落實這些對孩子發展有利的作業,相信不遠的將來我們會看到收獲的。
3 “整體統一”變為“體現層次”
學生是有差異的。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發展就會受到遏制。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性,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作業的設計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強制式,給學生的作業也開設一個“自助餐”,讓學生有一個較為寬松的作業氛圍,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較好地參與作業,培養語文能力。如學習了古詩《小池》后,我設計了以下幾項作業:
A、背誦、默寫古詩《小池》。
B、《小池》描寫了怎樣的一幅畫面?發揮想象寫一段話。
C、學習作者楊萬里的另一首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比較:兩首詩中所描繪的景物的異同。
A項是鞏固練習,旨在積累語言;B項是寫話訓練,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C項作業期望學生遷移學法,提高閱讀能力。這三項作業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給了學生一個選擇的范圍,能力強的可選擇較難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簡單的。但是,小學生又具有好奇、爭強、好勝的心理,有的學生往往會知難而進,又有一部分學生會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創新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創造想象能力的培養。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美國一學生說“雞蛋里孵出里根總統”,卻受到了老師的表揚,試想如果類似的事發生在我國,也許很多人要大罵他是笨蛋,或一笑置之。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的學生都是不敢越“標準答案”一步。當作業“雪化了變成”,學生回答“變成春天”,如果我們用標準答案“水”來將他的回答一口否定,那么這位學生的想象力也將被我們扼殺了。
黃全愈博士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講到:“創造性只能培養,不能教!”“有‘創才有‘造。所謂‘創就是打破常規,所謂‘造就是在打破常規的基礎上產生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如果我們拒絕學生打破常規的舉動,那我們也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拒之門外。學完《爭吵》一課后,我布置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你喜歡文中的誰?喜歡他的什么?大部分學生談到喜歡克萊諦,有一個學生卻對克萊諦的做法提出了批評意見,認為克萊諦只看重友情,忽略了原則,應該對“我”的報復行為提出批評。我認為評價這樣的回答不在于看學生提供的答案是否標準,而在于看他的思維過程。也就是說不在于看學生答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為什么這樣說,說的有沒有道理,有沒有獨特的思維方法和理解角度,這種與眾不同的意見有新意,應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