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菁健
【摘 要】 本文具體分析了一次初中教師說課比賽中在教師的儀態和語言、說課的模式和內容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并對如何提高初中英語教師說課水平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師;說課
在各種教師培訓中,對說課的專業訓練十分薄弱,甚至空缺。說課似乎只是一種“雕蟲小技”,并不為教師所重視。但近年來,說課被廣泛地運用在教師招聘、評聘職稱和基本功競賽等活動中,是教師展示能力、追求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
筆者參加了一次初中英語教師說課比賽的評委工作。課題是一篇初二學生適用的課外閱讀文章“A letter from a pen-friend”。生活在英國的華裔少年Sidney在給筆友May的信中介紹了自己基本信息、家庭和學校生活,希望能得到May的回信。比賽要求教師準備一堂英語讀寫課的說課。在聆聽了30多位英語教師的說課后,筆者頗有感觸,故試以本次比賽為例,談談對初中英語教師說課技能的思考與建議。
一、認識說課的實質
說課是指教師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或教學研究人員,采用口頭語言或相關輔助手段,闡述某學科課程或某具體課程的教學設計及其依據的教學研究過程(李崇愛,孟應周,2011)。簡單而言,說課就是教師對“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等問題進行闡述。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展現一個教師的教育理論修養、教學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優化教學設計,反思教學行為,分享教學經驗。
從某種意義上說,說課是教師將教材理解、教法設計及學情分析轉化為實際教學活動的一種課前“預演”,它雖然不能等同于實際授課,但是對教師的實際教學有著直接的指導作用。本次比賽要求參賽教師在10分鐘之內完成說課,這意味著教師們在這10分鐘內要講清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基本內容,甚至包括一定的教學理論。
二、分析說課中的問題
比賽中,所有教師都能完成說課流程,但還是暴露出不少問題,能讓評委眼睛一亮的選手鳳毛麟角。
(一)教師的儀態和語言
說課的對象是評委或同行,唯獨沒有學生,師生雙邊活動只能靠說課教師描述或解說。于是,有些教師就以為說課時不需要聲情并茂、情感投入,只顧看著文稿干巴巴地一講到底。實際上,說課就像是演講,教師不僅要著裝整潔,儀態大方,而且要感情充沛,富有表現力,與聽眾有眼神的交流,用語言感染聽眾。
用英語說課,個別教師暴露了發音不夠標準、語調不夠準確的問題。毋庸置疑,地道好聽的英語口語是說課成功的有力保證。這要求教師在平時一定要勤加練習,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提升語言方面的優勢。
(二)說課的模式和內容
說課的確有一定的模式或套路,但一些教師從網上下載說課模板直接套用,效果并不理想。雖然現成的說課模板有很多可借鑒之處,但是哪怕是最好的模板也無法套用在所有的課型和課題上。生搬硬套很有可能造成說課的過程呆板、內容空洞。從整場比賽來看,說課內容上反映出來的典型問題主要有:
1. 教學目標有名無實,泛泛而談。
比賽中很多初中教師所闡述的教學目標大體是:
(1)Knowledge objectives: to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 to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2)Ability objective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
(3)Emotion objectives: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learning.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總目標中所提出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方面整體發展的基礎之上。其中涉及到了語言知識、語言能力和情感態度三個維度的目標。但是,一堂課的教學目標不應該等同與一門課程的總目標,而應該是微觀的、具體的、細化的內容。上述舉例的教學目標較為空洞。就本節課而言,既然是讀寫課,就要在目標中體現出讀與寫兩方面的內容,而且要抓住閱讀材料自身的特點。因此,可以嘗試將教學目標改為:
(1)Knowledge objectives: to help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ntents and structure of the letter from Sidney; to instruct the students to write a letter in reply.
(2)Ability objective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a letter from a pen-friend and the ability to write back.
(3)Emotion objective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ncerning family life and school life.
2. 教學過程只搭框架,脫離文章。
大多數教師將教學過程分成Lead-in,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 Writing和Homework這幾個常規步驟。以下是一位教師的一段說課內容:
The first step is Lead-in. Ill have a free talk with the students,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lesson. Step Two is Fast reading. Ill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Step Three is Careful reading.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after reading, Ill ask them some ques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ep is to make sur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details of the passage. Step Four...
說課教師按照授課程序逐一敘述其過程,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每個步驟之下基本都是套話,缺乏針對本課具體內容進行的課堂設計,這樣的說課無法給聽眾清晰地展示課堂的雛形。
但是,有的老師會在“Lead-in”環節中說: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lass, Ill tell the students Im very happy today because this morning I received an email from my friend Jenny. In her email, she told me about her summer vacation. Then, Ill ask the students, “Do you have a pen-friend? Have you written to your pen-friend?” Probably, the answer is no. Ill say, “It doesnt matter, because today we can read a letter from a pen-friend and we will also have a chance to write back...”這樣,聽眾可以清楚地知道這堂課將如何導入,老師會采用怎樣具體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為課堂活動順利實施做好準備。
3. 教學方法按部就班,缺乏新意。
所謂教學方法,通常的解釋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它既包括教師的授課方式,也包括學生的學習方式。說課中,老師應該充分闡述為這堂課所設計的課堂活動,這是教學方法最直觀的體現。簡單地說,課堂活動主要是指學生活動。學生活動的多樣性和有效性往往是評價一堂課優劣的重要尺度。當然,這并不是說教學方法包羅萬象、學生活動熱熱鬧鬧就一定是好課。
但遺憾的是,有一些老師在說課中沒有體現出對教學方法的思考和選擇,一堂課從頭到尾一“問”到底,所有的學生活動就是“回答問題”。學生讀一段文章,回答兩三個問題,再讀一段,再回答兩三個問題,然后就是“討論(discussion)”。有的老師設計的討論題目也令人匪夷所思,如:Do you want to be a pen-friend with Sidney? Why or why not? 這個問題看似緊扣文章,但實際上不僅討論價值不大,而且并不能有效地推動課堂進程。試想,如果學生能很默契地配合老師,他們的回答肯定都是 “Yes”,但是至于為什么,初二的學生也說不出太多的所以然,討論失去意義。如果有學生回答 “No”,那老師就處于一個相當尷尬的境地,接下來給筆友寫回信的教學任務是繼續進行還是放棄不做?筆者認為,閱讀后的討論環節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不妨針對來信中Sidney提到的個人介紹、家庭情況和學校生活這三個方面設計問題,讓學生說說自己與Sidney的異同。這樣結合學生實際,學生一定有話可說,而且更重要的是,為接下來進入“寫回信”的環節自然而然地做好鋪墊,降低學生下筆的難度。
三、提出幾點建議
說課就像是“帶著腳鐐跳舞”,它有相對固定的框架模式和要點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對象、重點難點、教學手段、教學步驟等幾乎要面面俱到,但是針對不同的課型、課題,又可以自由發揮、盡情創造。
在說課的準備階段,教師應努力做到三點:
(1)心中有學生。盡管說課時不會有學生在場,但教師不能只預設教法而無學法,至少要分析學情,再根據學情確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這樣說出來的東西才會科學合理、可信可靠。
(2)眼中有教材。一提到說課,就想到模板,往往忽視了最重要的依據——教材。只有認真審讀說課教材,才能從中提煉說課的各個要素。脫離教材實際,單純的理論陳述只能降低說課的水準。
(3)腦中有想法。說課也是一種教學研究。千篇一律的說課沒有太大的價值。說課就是要說出特點,說出新意,展示個性。
在筆者看來,優秀的說課需要滿足這樣幾條要求:語言簡練,層次分明;內容具體,重點突出;分析透徹,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只要教師用心、用功,相信我們的說課一定可以達到“有個性,有新意,能說透”的境界。
【參考文獻】
[1]李崇愛,孟應周.簡單化虛空化模式化:中小學說課中的誤區及矯正例析[J].當代教育科學,201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6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