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慕課”視角下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初探
王力
“慕課”時代的來臨給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對傳統的及教育模式形成了沖擊。為此,研究生教育應適用時代需要,在教育價值理念、教學結構關系、培養方案、學習模式、資源共享等方面實施改革。
“慕課”;研究生教育;改革
“慕課”是MOOC(Massive Open On line Course)通常被意譯為“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是一種近年來出現于西方并有全球拓展趨勢的創新性信息化教學方式。盡管當前不同的教育機構和學者對慕課的理解不盡相同,對其褒貶不一,但它在教育理念上的諸多優勢對若干層次教育領域的革新實踐存在顯著的應用價值。
通過對各類概念的提煉分析,慕課主要具有以下四個基本特征。一是開放性。學習者只需要通過網絡注冊,即可以免費參與到網絡課程的學習中,無門檻,無地域限制。二是規模大。慕課提供的技術能接納大規模同時在線的需求,一個平臺可以聚集各類優質教育資源,具有廣闊的覆蓋范圍。三是個性化。學習者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免費或以較小的成本自行安排學習的地點、時間。四是交互性。慕課注重對學生的興趣、啟發、引導,側重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訓練。尤其重視學習者之間的交流互通,倡導互助和互評活動,致力于營造一種社交化、沉浸式的學習氛圍。
1.以學生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尊重和服務于學生的主體性,是教育教學的基本準則。“慕課”的教學模式,賦予學生充分自主性,可以根據自己的環境、經濟、時間、興趣來安排學習;同時,在信息技術充分運用的條件下,“慕課”模式的學習也比較便捷,教學資源豐富、共享。在教育教學價值理念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研究生教育顯然是落后的。
2.教育投入與收益的經濟性。2012年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已達59.0萬人,在學研究生172.0萬人,畢業生48.6萬人。自2014年開始,所有納入國家招生計劃的新入學研究生將被收取學費,公費生已被取消。教育實際上可以看成是一項提供知識服務的產品,無論對于提供者還是學習者來說,仍然受到是否經濟性問題的左右。因此,“慕課”模式對傳統法學教育造成的沖擊是顛覆性的,從教育資源供給與學習者投入與收益的經濟性來看,都極具競爭力。
3.交互式社交化的學習環境。研究生的學習階段更具有成人特征,成人的學習活動與其所處的生活環境是息息相關,自身發展與其周圍社會環境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慕課創設的類似于職業化、專業化的學習社區,進而探索了類似于社交媒體中相互評論的學習者作業互評方式。在慕課中,知識獲取與內化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在學習社區中進行交互式的討論。這就解決了規模化與個性化之間的矛盾,有利于激發學習動機,獲得更豐富的學習體驗。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中強調“加快建設研究生質量保障體系”“加強慕課建設、使用和管理”。因此,就我國當前的研究生教育整體而言,應該積極適應“慕課”所帶來的教育環境的變化,把“慕課”納入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戰略層面,充分利用這一模式的優點和特點,實現組織與環境的互動。
1.建立混合式學習模式。“慕課”具有的規模性、開放性、自主性、便捷性優點,為建立混合式學習模式提供了條件和基礎實施方案上,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嵌入式”運用“慕課”模式,在“慕課”模式的使用比例和重點上應有所區別,比如學科基礎課程、學位課程、使用“慕課”模式比例應高于實踐教學、素質拓展與創新實踐課程。應注意與教師現場課堂教學及其他形式的教學等多元協調,切記將“慕課”作為課堂教學的簡單重復。
2.實施個性化培養方案。從量變到質變,研究生教育走內涵式發展之路是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轉型對人才需求的必然選擇。相對于本科的通識化、大眾化教育,研究生階段應更加注重學生學科化、個性化和特色化培養,主要形成于學生自身的個體努力和培養單位的環境創造。在“慕課”模式下,學生自主性選課必然改變人才培養“教學計劃”形式,而轉變為個人成長個性“培養方案”,每個學生都可以與眾不同的定位自己,設計自己的學習生活和職業發展,設計自己的培養過程。
3.重塑教學結構關系。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的中心地位,教師在教學設計與管理中應處于主體地位,學校著力于為教學提供合適環境及物質、技術、政策支持等保障。在新型“學校—教師—學生生”三位結構關系中,學生在允許范圍內享有自主性選擇參與“慕課”實現自己的培養方案目標,并參加教師的課堂補充講解、答疑、討論活動,以及一些必要的實踐訓練。同時,教學團隊(教研室、工作室、課程開發組等)通過“慕課”教學與現場教師主持的教學,進行異質性設計和混合組合,充分發揮各種教學手段的優點和長處,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
4.實施教育資源共享計劃。倡導地區合作或多校合作,制訂規范的研究生教育資源共享計劃,具體措施包括規定周密的跨校課程申請程序、確立嚴格的課程學習條件和頒布慎重細致的成績評定制度等。
[1]熊海帆.“頓悟”視角下慕課教學在專碩教育革新中的應用:模式、課程與組織[J],電化教育研究,2014.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2013.
[3]王成輝等.香港高校實施研究生教育資源共享計劃述略[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12.
(作者單位:江西中醫藥大學)
江西中醫藥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zyjg-201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