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婷 崔琳杰
摘 要:日本、韓國等亞洲發達國家的垃圾分類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到現在為止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垃圾分類體系。而我國的垃圾分類雖然已經實施了十幾年的時間,但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通過學習借鑒日本、韓國的優秀經驗和做法,可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有助于盡快建設與完善具有我國特色的垃圾分類體系,進而保護環境,節約資源。
關鍵詞:垃圾分類 經驗 啟示
中圖分類號:X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1(c)-0110-01
1 我國垃圾分類現狀
從2000年開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被列為全國首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垃圾分類成為全國各地環保部門和城市建設部門的共識。同時,在近幾年的實踐中,各大城市也陸續出臺相關垃圾分類管理條例,保障垃圾分類工作的實施。
如廣州發布的垃圾分類條例,按顏色將垃圾分類:藍色垃圾桶投放可回收物,綠色垃圾桶投放廚房垃圾,橘黃色垃圾桶投放其它垃圾,紅色垃圾桶投放有害垃圾。并對各大類下屬的子項目也做了詳細的說明,比如同為紙張類垃圾,報紙、傳單、雜志、舊書、紙板箱及其他未受污染的紙制品等屬于可回收物;而紙杯、照片、復寫紙、壓敏紙、收據用紙、明星片、相冊、衛生紙、尿片等為受污染與無法再生的紙張,應投放到其他垃圾標識的垃圾桶內。
再如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辦法》,于2014年5月1日起施行。該辦法中明確規定,生活垃圾必須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和干垃圾進行四分類。單位未按照規定投放生活垃圾的,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個人未按照規定投放生活垃圾的,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考慮到不同區域產生垃圾的類別、數量不同,《辦法》采取“因地制宜”原則,區分住宅小區,單位辦公生產場所以及公共場所等三類區域,設定了差異化的設置要求。同時,《辦法》也授權市綠化市容局會同相關部門制定和公布設置規范,明確收集容器的類別、規格、標志色、標識以及設置要求等具體內容。
以上可以看出,我國的垃圾分類標準基本細化到位,各城市管理條例的實施也意味著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從試驗性探索到確定性的法制化新起點。然而,垃圾分類試點推行了14年,卻未見明顯實效,通過走訪觀察可以發現,很多城市中的垃圾分類工作依然舉步維艱,分類垃圾桶基本成了擺設,很多城市居民還沒有養成垃圾分類投放的習慣,而垃圾箱分類、環衛部門的運輸和處理環節卻不分類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垃圾分類進展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2 日韓兩國的先進經驗和做法
2.1 分類精細,回收及時
日本垃圾一般分為五大類:可燃物、不可燃物、可回收類、大件垃圾類、有害類。韓國一般分為可回收垃圾、食物垃圾、大型廢棄物品、一般生活垃圾四大類。幾個大類再細分化為若干子項目,每個子項目又可分為孫項目,依次類推。兩國的垃圾分類雖然稍有區別,但都細致嚴謹,且不同的城市根據各自的情況,采用不同的分類方法。
在回收方面,所有垃圾和廢物均由環衛部門人員來回收,可燃垃圾燃燒后可作為肥料;不可燃垃圾經過壓縮無毒處理后可作為填海造田用的原料;報紙被送到造紙廠,用以生產再生紙,很多日本人的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紙”字樣;飲料瓶、罐等則會被送到相關工廠,成為再生資源;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廢棄電器也會被送往專門的公司,進行分解處理。此外,垃圾收集日和具體投放時間也受到嚴格的限制,如果錯過了規定日期指定的時間,就只能把垃圾存放到下個收集日再進行投放。
2.2 分類宣傳教育到位
除了制定并實施相關法律對垃圾分類處理進行規范外,日本和韓國還從細節入手,長期進行垃圾分類宣傳教育。
在日本,垃圾分類環保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許多地方政府機構或家庭雜志經常舉辦環保講座,講解廢物利用知識。地方政府負責垃圾收集的事務部門會定期給每戶居民發放垃圾處理指南,里面詳細介紹了垃圾分類的說明、投放的方法以及回收的日期等。初到日本的外國人在居住地政府進行登記時,也會領到當地有關垃圾分類的宣傳冊等文件,這類宣傳冊一般被印刷成中國語、韓國語、法語、英語等多種語言。
不同垃圾的投放方式也有明確要領,這也是日韓兩國的特色之一。韓國有很多物品印有分類丟棄標示,如:
該標志表示紙類包裝,丟棄方法為:將紙包裝內的物品倒出,盡可能用水沖洗后,確保和一般紙類垃圾分類后丟棄。若沒有回收箱,在與一般紙類垃圾區分后,與其他的再生垃圾(如易拉罐、玻璃瓶等)一同丟棄。
PET、PVC、PE、PP、PS、PSP塑料材質的容器包裝材料。將包裝物內物品倒干凈,將其他材質制作的瓶蓋(或者銀箔、包裝材料等)或者附著商標去除后盡可能壓扁后丟棄。丟棄時保證塑料(膠卷)類垃圾不會散開或者被吹散,等等。
2.3 管理嚴格,措施得當
日韓兩國在生活垃圾管理上都實行了“按量收費”的方法,這就意味著多扔垃圾就要多付錢。一般情況下,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收運是免費的,而大件廢棄物等就要按體積收費。居民分裝垃圾的垃圾袋也要到制定地點購買,有些地區的垃圾袋還實行實名制,對垃圾沒有正確分類的居民實行罰款處理。這樣的方法起到了一定的監督作用,鼓勵人們減少垃圾,提高對垃圾進行分類整理的自覺性。
3 對我國的啟示
3.1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居民垃圾分類意識,促進習慣養成
借鑒日韓做法,加強垃圾分類標識的建設,廣泛利用各種公益型宣傳手段,宣傳各種環保知識,如為市民印發垃圾分類宣傳冊;社區舉辦環保知識競賽、講座;制作環保年歷,將垃圾分類知識印刷在日歷上等等。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我們要結合學校進行環保教育,從孩子抓起,將垃圾不分類的害處進行廣而告之,使環保觀念深入人心。
3.2 切實進行分類回收,提高末端處理能力
生活垃圾應指定環保部門負責,建設配套完備、功能齊全的現代化環衛設施,保證做到真正的分類回收,使資源得到最大的回收再利用。如果回收不分類,那么居民的分類投放也就變得毫無意義。
3.3 各部門通力合作,多管齊下,使垃圾分類成為長效機制
完善相關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嚴格執行獎懲制度,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文化、教育等多管齊下,共同推進,以實現全社會的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辦法[Z].2014.
[2] 廣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暫行規定[Z].2011.
[3] 金熙德.極致的日本垃圾分類[J].世界知識,2008(11):12.
[4] 威海市環翠區環衛局.赴韓國、日本環境綜合考察報告[R].2006.
[5] 李潔.日本的垃圾處理[J].日語知識,2001(6):31.
[6] 陳浩,樸光玄.韓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制度探析[J].當代世界,2010(1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