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妍
摘 要:教育部于2010年啟動“卓越計劃”意在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師”,以滿足社會發展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該文通過分析“卓越計劃”實施后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考察這部分學生就業質量問題以及“卓越計劃”實施預期目標的完成程度。分析“卓越計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影響高質量就業的具體原因,為下一階段培養計劃的及時調整提供參考。在遵循“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追求卓越”的原則下,提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有利于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和就業競爭力的提高。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 就業 競爭力 高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1(c)-0231-02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自2010年6月啟動以來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對我國工程教育乃至整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領和推動作用。到2014年6月首批本科層次畢業生已經畢業。對于這部分試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進行評價,一定程度能夠衡量“卓越計劃”的培養標準和主要目標的完成狀態,并且暴露出計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此針對首屆卓越工程師就業質量情況進行調查對于下一階段工作的指導和調整具有重大意義,有利于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和就業競爭力的提高。
1 “卓越計劃”的人才培養標準
“卓越計劃”意在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師”,滿足社會發展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可以理解為,通過“卓越計劃”培養出的卓越工程師們應該是能夠迎合國家和社會需求的高質量高素質專業工程人才。這樣的專業人才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必將受到企業和社會的歡迎和認可,能夠實現“高質量就業”。
目前在國內大學生就業工作調查方面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社會調查機構(以麥克斯研究院為代表)認為,高質量就業指從學生畢業半年后的收入情況、學生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學生工作與職業期待吻合度、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學生的就業現狀滿意度等維度比較系統地對就業質量進行的界定和衡量。
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就業形勢出現由擴大就業到高質量就業的轉變。一份高質量就業工作依照以上說法必然是與專業具有一定相關度、學生工作與職業期待吻合度較高、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較低、學生的就業現狀滿意度較高的工作,這些都是考察就業質量問題的關鍵,也是衡量卓越計劃實施預期目標的標準。
2 “卓越計劃”下就業動態分析
當今社會是一個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競爭型社會,大學生畢業時將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在就業求職過程中關注畢業生就業競爭力開發,縮短就業競爭力品質與社會要求之間的距離顯得尤為重要。“卓越計劃”的實施意在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增強學生的發展彈性,拓寬未來就業范圍,推進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發展。該研究以江南大學實施卓越計劃的A、B兩個學院專業學生作為調研樣本,由此了解卓越工程師的就業狀況。該研究使用的《卓越計劃下就業情況調查問卷》在參加卓越計劃的兩個學院集中發放,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82份,無效問卷18份,有效回收率為95.5%。數據顯示:
(1)以A學院為例,149名學生全部進入企業實習。目前首批實施“卓越計劃”的學生已完成就業。取3年的數據做比較,截至2014年9月1日,初次就業率顯示,就業率93.9%,與前兩年98.21%和100%相比并沒有明顯變化;其次,在就業率相對穩定的前提下,該行業和行業相關就業人數比例為25.5%,相比去年22.1%略有提升,但提高幅度有限;第三,升學出國率由29.46%和31.58%降至17.76%。由數據得知,經過一年的“卓越計劃”,A學院的學生就業情況沒有產生明顯的變化,但專業認同度有所提高,相關行業就業人數增加,但與此同時,升學出國率有所下降。
(2)以B學院為例,挑選了就業意向明確的學生30人進入企業實習。對比近三年的數據,就業率基本持平,但專業就業率略有提高。且考研率和出國率沒有受到影響。
(3)92%的學生認為進入企業實習有利于專業能力的掌握和鍛煉;80%的認為經過卓越計劃后就業機會確實增加,而且會考慮選擇與行業項目相關的職業;40%的學生承認今后不管工作如何變動,其職業總是與在校期間獲得的工作經歷密切相關;19%的學生通過計劃實施獲得了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
3 高質量就業影響分析
經過一年的卓越工程師計劃,就業調查數據顯示的結果雖有波動但未能夠達到預期效果。一方面一年的數據并不能說明問題,但從實施過程和數據分析已經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3.1 實施主體缺乏協同配合
卓越計劃的培養過程是學生、學校、企業、政府、行業等多個共同合作體相互作用的過程,計劃的順利實施和預期目的的完成需要各個環節部門的通力合作。據調查數據顯示,93%的學生認為學校和企業在卓越計劃實施過程中發揮了最主要的作用,政府和行業參與不多。由于政府、行業等在計劃實施過程中的相對缺席,多個共同合作體缺乏協同配合,便卓越計劃未能營造出良好的就業環境和實踐氛圍,影響卓越工程師的高質量就業。
3.2 培養過程未能注意分類施教
A學院所有學生按照雙向選擇進入企業實習,B學院則挑選了部分有強烈行業就業意愿的學生。從實施結果來看,B學院行業相關企業就業人數比例要高于A學院;且實施過程中,A學院的海外研修和繼續深造率有較為明顯的下滑。因此,計劃實施前期對于參加計劃的學生進行摸底調研做好分類施教和按需施教很有必要。既能夠保證計劃的高質量完成也能促進高質量就業的實現。另A學院37%的學生認為長期在企業實習影響參加校園招聘,對于就業有一定影響。
3.3 培養過程缺乏專業組織機制支持
46%的學生表示實習期間管理略顯混亂。為了保障校企合作培養的有效運行,實現“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一個專門的校企聯動組織的存在就顯得很有必要。這一組織在校企聯合培養工程人才中主要起著溝通與連接作用,對校企之間的合作進行總體規劃、協調,以實現校企之間的全方位、全過程的合作。具體落實校企合作的各項具體事宜,總結分析在合作過程中及人才培養中遇到的問題,開展培養方案的制訂、修訂工作,根據市場需求和行業風向,適時調整對于卓越人才培養的方案。
3.4 合作方式有待進一步深化
企業作為計劃實施的受益者,在校企合作期間理應承擔相應的人才培養責任。據調查顯示,78%的學生認為卓越計劃中企業主要提供生產實習的機會和場地。校企合作停留在生產實習環節,合作方式有待進一步深化。
4 “卓越計劃”下高質量就業的措施和途徑
4.1 協同配合,全員育人
“卓越計劃”實施遵循“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追求卓越”的原則,并將行業企業的參與作為實施的前提條件,由此可見,企業參與和校企合作成為“卓越計劃”成功的關鍵。卓越工程師培養是一項系統改革工程,要保證工程師培養質量真正實現“卓越”,僅靠某一個環節是不夠的,需要政府、行業、高校、教師、學生、企業、用人單位、家庭及社會等多元利益共同體協同配合、全員參與。如政府千方百計創造充分的就業機會,努力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著力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不斷優化就業結構;省市各級大學生就業工作指導與管理部門、高校協同合作,根據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充分利用高校辦學資源和學生特點,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自主創業、艱苦創業;學生個體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就業,從上而下全員參與促成卓越工程師高質量就業。
4.2 分類實施,全程育人
“卓越計劃”的開展迫切需要學校和企業的積極參與,在素質教育的框架中結合工程人才的特征,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卓越計劃的培養方案由學校培養方案和企業培養方案兩部分共同構成。前者是學生在校內需要完成的教學內容,后者是學生在企業學習所執行的方案,確定學生的實踐環節設置及開展模式、企業的培養方式等。對于卓越人才的培養應該是校企雙方協同配合的一項長期動作,如A學院以“卓越計劃”為核心實施“3+1”(3年在校、1年在企業)人才培養模式。從入學企業即與高校聯合,從經費、物資、技術、人員等方面參與卓越工程師培養,提供崗位和生產實踐情景,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共建創新基地、科研聯合;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專業特性,圍繞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提供不同層次的培育方式,如大一開放研究室,二年級校企合作參觀實習,三年級圍繞創新能力的項目培養和四年級的企業長期培訓;在校期間加強專業教育,結合研究室開放日、“低年級學生進研究室”等活動,穩固學生專業思想。通過就業指導與生涯規劃等課程或講座,引導學生樹立明確的職業定位,激發學生從事本行業的積極性。卓越工程師的能力培養貫穿大學四年,真正做到全程育人,有力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4.3 因勢利導,全面育人
“卓越計劃”意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優勢,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這就要求卓越工程師需要具備以下素質: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積極的創造精神;良好的人文素養;多學科的文化視野;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這些綜合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多形式多維度全方位的人才培養體系的搭建。如A學院圍繞學校“社會責任感強、科技創新力高、終身學習力足、就業競爭力優、人格健全性佳”的人才特點,將學生以研究室為單位進行多維教育,一體化培養學生包括“思想道德品質、專業技能、文化素養、身心素質、能力素質”在內,響應時代要求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才兼備、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卓越工程師既不同于“頂尖學術型人才”也不同于“強基礎理論型科研人才”,對卓越工程師的要求應當達到更深、更廣的層次,使這部分工科人才能夠直接面向工程,主動適應當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不斷變化需要,突出人才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并促使其中一部分人才成為工程技術界的領軍人物。
5 結語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強調培養出具有較高創新能力水平、思想意識先進的工程人才,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競爭國家化的現實要求。該計劃培養出的卓越工程師必定是符合市場需求滿足行業用人標準具有較強就業競爭力的優秀工程人才,針對該部分學生就業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及時調整下一階段培養計劃,有利于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和就業競爭力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善堂,成娟.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內涵與提升策略[J].江蘇高教,2014(1):133-134.
[2] 林健.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質量保障(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23-39.
[3] 林健.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質量保障(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