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寶慶
【摘要】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遵循“民主和諧、師生平等”的理念,鼓勵學生積極響應、自覺配合師生交流活動,在課堂交流中鍛煉學生的協(xié)作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親身體驗、感悟、總結等,促使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良好的課堂交流活動不僅有利于貫徹素質教育理念,更能有效地發(fā)揮教學優(yōu)勢,進而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因此,本文就初中語文課堂交流活動的現(xiàn)狀及其優(yōu)化策略淺談一下,以和廣大教師分享一些個人心得。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交流;現(xiàn)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課堂交流其實是在課堂這個特定的情境中發(fā)生的人際交流,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情感和思想的交匯與融合。學生交流能力主要培養(yǎng)途徑就是語文課堂,而且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能力也是新課程所要求的一項語文素養(yǎng),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通過交流可以讓不同的信息得以匯聚分享,讓學生吸收到更多的“營養(yǎng)”,進而不斷提高自我認識,此外在交流中還能促使學生生成新的事物。因此,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們必須重視課堂交流,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交流氛圍,讓初中語文課堂交流活動順利有序地、充滿趣味地進行,彰顯出語文教學的魅力。下面就淺談一下初中語文課堂交流活動的現(xiàn)狀及其優(yōu)化策略。
一、初中語文課堂交流活動現(xiàn)狀
語文課堂交流活動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充分的遐想空間和情感體驗,更能在交流中增強學生對母語的情感以及合理運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著課堂交流的有效性。
(一)交流主體的缺失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然而就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對語文學習持有消極態(tài)度,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學習往往是被動的。基于升學考試的壓力,仍有部分教師運用強制力讓學生讀書,雖然收到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往往讓學生失去了相互交流和自主學習的樂趣,學生變得不善言談,也不愿意交流,課堂交流主體處于缺失狀態(tài)。
(二)課堂交流“有形無實”
由于理論和實踐不統(tǒng)一,使得當前初中語文課堂交流活動沒有達到實踐教育目的,呈現(xiàn)出一種效率低、無實質意義的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在:
(1)教師功能被削減。
有些教師習慣于以往的教學方式,一般不愿意改變現(xiàn)有的教學方式,雖然在教學行為上也積極地倡導學生充分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但是往往缺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而學生也往往是附和式的配合教師進行課堂交流,這樣的課堂交流不會給學生的學習留下深刻的體會。
(2)課堂交流信息反饋“不完全性”。
一些教師在課堂上總是以“好好先生”的形式去對待學生的回答,如“有道理”“非常好”等等。看似鼓勵的點評,實際上無法給學生實質上的指導和建議,還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散和能力的提高,局限了學生分析問題和思維拓展能力的發(fā)展。
(3)提問方式“虛設化”。
問題是課堂教學的源頭,課堂交流活動亦是通過問題展開的。但是有些教師提出的問題量非常大,而且問題間的相關性又不密切,使得學生失去了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的空間。
(三)缺乏交流環(huán)境
雖然新課程一再強調進行實質上的課堂交流,但是由于很多原因使得實際教學中并不能按此要求去做,如考試壓力大,初中即將面臨著中考的競爭,學校抓成績,家長看成績,學生日常學習任務非常繁重,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生只能苦讀,而缺少了交流的機會。
二、初中語文課堂交流活動優(yōu)化策略
(一)重認課堂交流主體
課堂交流活動要想有效,就必須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地 位,做好教師的角色,把更多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能夠主動交流、合作,這樣才能讓學生更樂于參與到交流活動中,提升學生的語文整體認知水平。第一,給學生獨立學習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究,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地掌握知識。第二,給學生創(chuàng)設交流的場景,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第三,課堂交流活動中要敢于解放學生的思想,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讓他們感悟其中的樂趣,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二)重建交流氛圍
輕松和諧的交流、對話場景,是師生、生生間有效互動交流的前提。因此,重建交流氛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一,構建新型師生關系,加強師生情感交流,讓學生主動融入課堂這個大環(huán)境中,成為學習的主人。第二,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寬松、自由、融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擁有一個能夠自由呼吸的環(huán)境。這樣才能更好地開發(fā)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靈感,促使學生產生有價值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火花。
(三)借助視覺、聽覺沖擊進行課堂交流
當學生能夠看到即將要認知的事物時,就會很容易記住。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情,或出示實物讓學生直接觀察,或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給學生視覺、聽覺上的沖擊,讓學生能夠直觀地掌握,通過視、聽覺的刺激激發(fā)學生的交流愿望。
(四)調控好交流過程
第一,把握準確的交流時機,一般在下面的情況中是最佳的交流時機:課堂重、難點處;學生對問題感到迷茫的時候;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知識點需要延伸的時候;課堂氛圍沉悶的時候等等。抓住了這些時機讓學生進行交流,不但可以更加順利地解決問題,還能讓課堂氛圍變得更加活躍。
第二,學生討論時,教師可以巡回,掌握學生討論的情況,必要時應進行點撥,讓交流有形更有實。如當學生不會做的時候,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做,可以引導學生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如果交流得很順利,問題也解決了,但是觀念卻比較分散的時候,教師可以及時地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歸納概括等等。這樣的交流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結束語
有效的課堂交流的前提是突出主體,關鍵是合作互動,保障是寬松氛圍。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給學生一個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交流中增強交流意識,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 李鋒. 初中語文課堂師生互動現(xiàn)狀淺析[J].才智,2014(6).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