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 要: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模式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英語教學質量是這種辦學模式成功與否的關鍵,英語教師自然擔起了這個重任。英語教師的自身素質對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將試圖結合中外辦學的特點,分析當前英語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及探討提高其素質的策略。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英語教師素質
中外合作辦學自20世紀90年代初興起,經過近二十年的茁壯成長,現已成為高等教育模式中的一支生力軍。作為一種新型的國際合作辦學形式,其目的是培養一批能適應國際環境的綜合型人才。這種國際型人才將來以英語作為生存和學習的必要工具,并是他們獲取信息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這種辦學條件下,英語教學質量對準備出國進修的學生的英語水平影響尤為重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對外語教學質量提出了 “五個因素”:(1)國家對外語教學的政策; (2)教學環境的條件;(3)學生的來源與素質;(4) 教材的質量;(5)教師的素質。試分析這五個因素:順應時代的需要,當前國家教育部門對外語教學相當重視,對外語教學的發展進行了積極正確的引導,對其領域的創新改革給予大力的支持,所以外語教學的大環境是良好的;學生的來源與素質參差不齊;當今市面上,從大學英語到各種特殊用途英語的教材泛濫;所以從前面的幾個因素來看,外語教師的素質就顯得更為重要了,他們肩負著根據學生素質差異進行分層教學和怎樣在眾多的教材中進行甄別選出適合自己學生特點的教材等多重任務。英語教師的素質對學生能否具備出國進修的語言能力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發展任重道遠。
一、道德人文修養
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毋庸置疑的,每一個優秀的學子都離不開各教育階段老師對之的精雕細琢。教師的品質和言行對學生起著示范性的作用。只有教師良好的道德素質和人文修養才能驅動教育素質的提高。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大多實行2+2或者3+1模式,學生在本科階段要在國外學習1-2年完成。本科階段申請出國學習的學生基本都是家庭條件相對較好的。也正是由于家庭條件優越使得部分學生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甚至沾染了一些不良社會習氣,學習成績低下,素質參差不齊。面臨這樣的學生,教師除了要正直,坦誠,更要具有高度的熱情和極大的耐心;要具有無私奉獻精神,尊重學生, 去深入了解他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對于一些不良的表現進行正確引導,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樹立學習自信心。同時,作為將來要出國深造的學生,正確的社會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英語教師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課堂中融入一些外國或者學生前往國家的地理、歷史、政治、風土人情等,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和國際交往能力;但是也要引導學生維護民族的尊嚴,不要過于崇洋媚外;要樹立學生知恩圖報,學成之后回來報效祖國的意識。
二、英語語言能力和通識能力
隨著語言學習以交流為目的日益凸顯出來,社會、教育部門、家長、學生越來越重視英語的學習。有的學生甚至在幼兒園階段就被送往國際學校,接著就是上各種英語輔導班,這些學生不但英語考試能力較強,而且英語交流能力也相當高。所以作為高級階段的英語教育者勢必需要堅實的英語專業知識。李觀儀(2003)認為,合格的大學英語教師首先應該具備堅實的英語基礎、良好的聽說讀寫技能、準確流暢的語音語調、應付自如的聽讀技能、流暢得體的說寫技能。
作為合作辦學高校的英語教師,除了具備扎實的語言專業能力外,還要具備一定的通識能力。首先,合作辦學的學子大都將要赴國外學習,掌握一定的目標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以適應以后的留學生活是非常必要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傳播離不開語言,而語言的使用需要一定的社會環境。英語教師正好作為其中的紐帶,通過語言的教學授學生以廣博的西方國家文化背景知識。作為文化的傳播者,英語教師自身具備較好的文化素養和豐富的西方文化知識是前提條件。因此英語教師必須勤于學習,廣泛涉獵有關西方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方方面面的知識,使自己不僅有豐富的英語語言知識,更有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其次,大多學生出國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學好英語,而更重要的是去申請某個專業的學位。盡管教師不可能對每個專業都了解得很透徹,但是有必要了解一定的基礎專業詞匯,在教授某些詞匯的基本義時把其在某一專業范圍內的意思進行聯系比較,融會貫通。這樣能幫助學生在以后及早適應國外的專業課堂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教學科研能力
教師的教學能力被闡釋為處理知識和監控教學等的能力。吳一安(2005)把外語學科教學能力解釋為融外語知識、運用能力與教學能力為一體的能力。高校英語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教學技能,否則將嚴重影響英語教學效果。一名優秀的語言教師要求具有很強的表達能力,能夠挖掘教學內容中的人文內涵,以準確、流利的語言,簡明扼要而又富有條理地傳授給學生。一個好的語言教師更是一名優秀的課堂組織者,善于營造能夠激發學習興趣氛圍和學習環境,對臨時出現的狀況進行及時的調整教學。實行任務型教學,多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創造學習機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 一場教學理念的革新正在進行,高校要求教師掌握一些計算機操作原理, 熟悉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和制作, 更為直觀的展示教學內容和學科前沿信息,擴大學生視野,激發學生思維。教學監控能力是指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成功,達到預期的目標,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計劃和安排,有意識的檢查、評價和反饋,并進行調節、矯正和有意識的自我控制。那么作為要培養留學生的合作辦學的高校英語教師,要針對學生出國留學所需要的語言水平測試形式(如雅思,托福,GRE等)以及成績做出相應的培訓計劃,隨時檢查計劃的進展和效果,進行及時的修正,以讓學生能早日達到目標國家所需要的英語成績,因而順利的到國外深造。
隨著素質教育和教學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教師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上課不能再“一言堂”,教師應對錯綜復雜的教學工作多加反思,在教書育人的同時, 教師還應能從事與教學相關的學術研究, 積極參與教研教改活動。英語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 科研能力是素質教育時代優秀教師的一項基本素質,積極教研參與教改活動不僅是教學工作的需要, 也是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的一個最好的手段。為此,中外合作院校的英語教師平時更應該多讀一些能提高教育理論修養的國內外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書籍,閱讀一些權威學術期刊了解當前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并根據合作辦學獨有的特點確立一個研究方向, 收集整理相關資料,找到一個與實踐教學相關的切入點從而進行研究, 并能獨立撰寫較高質量的教研教改論文。英語教師應把自己培養成具有高水平教育科研能力的科研型教師,把日常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適應新時期挑戰并具有國際素養的綜合型人才。
中外合作辦學迎合了我國當前實施的“引進來,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戰略,該項目對英語教師的綜合素質具有更高要求,同時也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廣大英語教師必須抓住機遇,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文化素養和通識能力,轉變教學理念,積極進行教育科研,不斷提高教學能力,以滿足培養更多的國際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李觀儀. 我的英語學習和教學[J].外國語,2003(1).
[2] 李玉英. 研究性教學對英語教師的素質要求[J]. 教師發展, 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