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東
摘 要:本文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以大學生群體為視角,闡釋情商理論;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解蔽情商培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最后從走進“新”課堂和走進“心”生活兩個角度探尋解蔽情商培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情商培育;大學生
一、情商理論的源與蘊
(一)“情商”之源。情商(Emotional Quotient)一詞是1988年巴昂首次提出的,1989年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彼德·沙洛維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約翰·梅耶提出情緒智力(或情感智力)的概念以及情緒智力的理論框架。1955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通過情商與智商的對比研究,真正使情商理論逐漸系統化和大眾化。
(二)“情商”之蘊。情商又稱情緒智力,是人們認知、體驗、調控自己和他人情緒情感的能力。具體包括識別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調控和表達自己情緒的能力、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包括自我激勵能力、抗挫能力以及人際交往中管理情緒的能力)等。情緒和情感可謂情商的直接反映形式。情緒是情商的自然形式,它是人的主觀體驗,是喜怒哀樂的呈現狀態,是短暫的、情境性的、明顯的;情感是情商的社會形式,它是在情緒產生的基礎上獲得,在社會道德水平發展到一定水平時產生,具有穩定、長久、內隱等特征。
二、解蔽思想政治教育中情商培育的可能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情商培育體現共同的人本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育人的活動,始終把馬克思主義的人本理念作為指導思想。人的全面發展是“以人為本”理念的提煉和創新,在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不僅要使人的生理需要和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使人的社會關系獲得全面發展,而最根本的也即最核心的目標是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協調人的情緒情感,實現人的身心共融。“人本”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情商培育的根本理念,即突出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的尺度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探索學生的情緒情感世界。正如佛洛姆在《為自己的人》中指出:人們在追求真理、獲得知識和擁有財富的過程中,忘記了自身,忘記了生活,忘記了內心的成長。情商培育倡導關注人的心理健康、情緒品質、情感生活,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這是對學生全面發展的終極關懷。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情商培育有著共同的文化韻味。情商理論雖然源自西方,但它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論語》中“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要想與他人取得合作,首先必須要了解對方。孔子的“自省、克己、忠恕、中庸”思想充分體現了他對待生活中情緒的智慧。即善于體察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善于站在對方的立場給予關懷,運用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他人。可見古代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情商智慧,情商理論體現著傳統文化的精髓。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傳統文化的理論支撐,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也彰顯著傳統文化賦予其中應有的價值。尤其在傳統文化逐漸遠離人們的視野,逐漸被大眾所忽視的今天,讓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換新生,使思想政治教育站在文化的肩膀上,充分吸收傳統文化中的人本特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情商培育有著共同的時代要求。一方面,二者應市場經濟發展對人性解放的呼吁。在計劃經濟時代,人的價值和地位被嚴重忽視,個人并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表現為在等級體制下行為和內心上唯理是從,趨同求一。思想政治教育和情商培育呼吁人性的解放,倡導“自主型”教育模式,讓學生擁有更獨立的發展空間,享受更自由的發展氛圍。真正能從學生角度出發,關注學生的內心成長,關注他們的內心需求而非僅僅停留在物質的滿足。另一方面,二者應當今時代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人才已被各國視為國家第一位的戰略資源。思想政治教育和情商培育因其特殊的培養方式和目標,在扎實學生的專業知識,培養其創新能力的同時,更注重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合作意識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和情商培育成熟著一個人的思想,陶冶著一個人的精神,塑造著一個人的心靈,這恰恰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核心。
三、解蔽思想政治教育中情商培育的必要性
(1)從教育內容視角看:隨著國家課程的不斷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內容從理論性不斷向生活化轉變,突出學生的道德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然而情商教育的內容比重偏少。雖然在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動態、充實思想內涵、加強道德修養等方面有其固有的價值。但其內容仍偏重知識性和事實性,旨在造就單純的“理論人”而非“生活人”,缺乏對學生的情感引導和情緒關懷,不利于大學生情商品質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它不是單向的理論灌輸,不是單一的價值引導,更不是以應試為目的的刻板,以升學為目的的武裝。(2)從教育過程視角看:不可否認,思想政治教育并沒有完全脫離人的生活世界而沉溺于虛幻的空想生活,因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回歸生活本身的意義。但是它所關注的只是現實中的社會生活,而沒有看到社會生活和人的生活本身存在巨大張力。學生的生活應該具有超越外在束縛的內在性和超越物質羈絆的精神性。一切沒有關注學生內在需要,沒有關注學生內心成長的教育過程,只不過是培養一個脫離生活,不顧自己內心成長的實然學生,而非一個追求內心成熟,學會調控情緒情的感應然學生。學生對生活的陌生感是遮蔽情商培育的結果,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應當承擔的責任。(3)從受教育者自身視角看:思想活躍、情感豐富、個性鮮明、求知欲強是當代大學生的顯著特征。然而面對社會轉型,大學生不可避免地面臨情感和心理的困擾。主要表現在:情緒不穩定;好高騖遠,自我反省能力差;社會適應能力較差,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弱;理想信念的荒蕪;價值觀趨向功利化和邊緣化等。復旦投毒案、人大跳樓案等一系列類似事件的出現,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情緒情感與社會現實之間巨大的鴻溝。
四、思想政治教育中解蔽情商培育的途徑
(一)走進“新”課堂——融情商類內容,立人本式教學。(1)將情商內容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將情商內容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謂一次新的嘗試。二者的融合離不開我國教育的實際需要,離不開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更離不開國外的課堂教學經驗給我國提供的有益借鑒。比如美國將情緒教育、社交技能培養、情感教育等融入到了課堂教學中,旨在使學生能夠適當把握自己的情緒情感以適應社會的變化。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該嘗試融入一些新的元素,比如情緒訓練,心理輔導、換位思考聯系,情感交流等。具體表現在:在課堂上可以選擇進行一些心理測試,情商測試,使學生在自測中理解情商,認識自己;還可以在課堂中推薦一些情商類書籍,用課堂的一部分時間舉辦讀書交流活動,這不僅是體會的交流,更是心靈的碰撞。通過情商培育的融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導價值、心理疏導價值、情緒調適價值、情感表達價值,社會交往價值能夠得到全面而充分地發揮。(2)探索新式教學法,建立和諧師生觀。新式教學法區別于舊式教學法的關鍵點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新式教學法應強調教學的互動性,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參與;另一方面,新式教學法應將授課內容生動化、系統化,易于學生接受,真正讓學生內心有新的體驗和新的收獲。比如在教學方面打破教材規定的結構,可以采用專題教授法,將情商培育作為一個專題進行講解,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和認識情商。還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組織頭腦風暴,讓課堂成為百家爭鳴的場所,實現思想的碰撞。通過這種方式,更更有助于學生將情商智慧內化于心。和諧的師生觀是以雙向互動為特征。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更多地依賴于教師的對他們的關懷,而教師主導性的表達又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商培育,使和諧師生觀的建立更需要愛的滲透與信任的確立。愛是相互的尊重、平等的對話;信任是自由的表達、情感的抒發。愛可以強化師生之間的理解,信任可以堅定師生之間的包容。這種和諧的師生觀,更有利于在教學中出現師的生共融共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3)提升教師的情商自覺,實現人格感化。意向是激發行為的動機。心理學家哈里斯認為,教師的自覺度與學生的感化效果呈正相關。如果教師對學生抱有積極的期望和態度,學生自我情感調適的積極性就高;相反則會直接產生抑制學生情緒智力發展的作用。因此教師應抱有情商自覺,主動在教學中滲透情商智慧,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緒智力。其次表現在教師自身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修養,為學生做好榜樣示范作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二)走進“心”生活——實施“超越式”人文關懷。“超越式”人文關懷是心與心的搭建與交流,是物質欲望之外的情感滿足,是人文環境對內心的感化。首先是人文環境對物質環境的超越。人文環境超越于物質環境之處在于其精神陶冶功能。校園環境的價值在于彌漫于校園中的人文精神。校園人文情境內蘊著校園文化的倫理精髓和時代特色,其中的點點滴滴都滲透著它本該如此的性情和美感。它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情感的激勵以及人格的塑造,從而陶冶人的道德情操,為學生的內心成長指明道路。其次是心靈交流對知識對話的超越。單一的知識滲透,有時候只會禁錮學生的大腦,抑制學生內心的成長,使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內心與社會的觸碰更加遙遠。大學生正處于心靈成長與成熟的關鍵時期,內心的期待與追求更具長遠性。因此,教育者要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展開心與心的交流,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興趣愛好、發現他們心理上的需要和問題,并給予及時的溝通和交流,化育學生的心靈。平時教師要多和學生共同參與一些文體活動,多走進學生寢室,留心觀察學生的生活細節,更有助于學生的情感構筑,搭建情商培育平臺。最后是內心建構對強行灌輸的超越。對學生的思想進行灌輸式教育并非合理有效的情商培育方式。學生作為自主自為的主體,教師在生活中的引導與學生在生活中的自主建構相結合可謂最佳的方式。學生應正確認識自己,發現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揚長避短;學會自我認識和控制情緒,舒緩壓力,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生活中開放自我,善于和同學交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總之,完善的人格,能讓自己的內心在靜謐中強大;讓自己的意志在無形中傾斜;讓自己的表現在無意中卓越。
“解蔽”情商培育是相對于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對情商培育的“遮蔽”而言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情商培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否定和替代,而是對學生生活的反思與超越。其中必然內蘊著一種基本價值尺度,即以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為終極目標,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教育使命,承載著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價值向導的責任與擔當,這也正是解蔽情商培育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2]王東莉.德育人文關懷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70.
[3]袁本新,王麗榮.人本德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