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雪梅
【摘要】高中語文選修《史記選讀》幽邃深遠、博大精深。為了在《史記》教學時激發學生學習史記的熱情,并進一步與文本展開深層次的對話交流,教師要引領學生主動參與到文本個性化解讀的過程中來,要善于運用對比教學法,抓人物自身前后的縱向對比,取不同人物的橫向對比,從“文本表面”進入到“文本底層”,去建構個體的獨特意義。
【關鍵詞】語文教學;對比教學;個性化;史記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如何借助教材精選的若干篇選文吸引學生感興趣地走進那戰火紛紜的“楚漢相爭”,如何讓學生耳濡目染傾情感受管仲和鮑叔牙的高山流水般的真情厚誼,如何讓學生去學習信陵君、荊軻的國家大義……《史記》的精粹是不可勝數,如何在我們老師自己欣賞喜歡的同時,也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引導學生對它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語文教學強調“對比閱讀法”,教師引領學生,主動參與到文本解讀的過程中來,從“文本表面”進入到“文本底層”,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深層感悟,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并在此基礎上使學生通過閱讀得到情感體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除了貫徹傳統教學所強調的語文的專題性,更應該強調學生的感悟,要善于運用對比教學法,抓人物自身前后的縱向對比,取不同人物的橫向對比,使之與文本展開深層次的對話交流。閱讀教學應該是讀者從自己的已有的閱讀積淀和情感積蓄出發,去建構個體的獨特意義。
就以《管仲列傳》為例,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進行過一系列改革,使齊國數年之內,國富兵強,輔佐齊桓公確立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主地位。后人評價管仲是繼周公之后中國最杰出的政治家兼思想家。司馬遷為其列傳,沒有在這方面多加渲染,而是將一部分筆墨落在管鮑之交上,強調鮑子對自己的“知”。
司馬遷在遭受宮刑之后,“重為鄉黨所笑”,“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眾人蔑視輕賤、不能知己的凄涼況味只能獨自默默承受。而在《管晏列傳》的管、晏軼事中,司馬遷的類似遭遇與情感共鳴實在歷歷可見。司馬遷也曾有過管仲般“幽囚受辱”的遭遇,亦渴望有人能如鮑叔般“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而令自己“信于知己者”。
我們教師在教授本課的時候,也許對文本挖掘到這個層次也就結束對本課的思考了,我在幾屆循環教學以后,再次拿起《史記》,不免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司馬遷為什么要特別強調鮑子對管仲理想抱負的支持,強調管仲“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的政治理想,他沒有像召忽一樣盡愚忠而死,而是選擇了為“政敵”賣命?這里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再進一步思考——管仲選擇活著是為了什么?他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而忍辱負重,他注重的是個體價值的實現!這種務實的精神的刻畫,也可以印證他務本求實、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也就呼應了下文中記敘他“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的執政策略,“上下相親”的政治追求。
管仲“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 的理想又與司馬遷正好相吻合,司馬遷也是不以“小節”為羞,而以“文采不表于后”為恥,可以說兩人都是擇生踐志的典型。司馬遷不愿自盡而遭受宮刑,只為完成一生的志業──《史記》,這分苦心孤詣有誰能懂? 所以說,司馬遷強調鮑子對管仲政治理想的理解與支持,也正是道出了自己的心聲。
再比如學習《淮陰侯列傳》的時候,我們在賞析評價了淮陰侯的功過成敗之后,不妨繼續深度挖掘文本,在淮陰侯之死的問題上,談談蕭何。
蕭何,一個想做好人的管家,不得不因為領導的嫉妒而自污,變成品行不如領導的壞老頭。在誘殺韓信這件事上,蕭何扮演了“奸人”的角色。劉漢天下,有一半以上是韓信打下來的,這個明擺的功勞蕭何應該明了。但在劉邦暗示、呂后操刀的情況下,蕭何卻主動助紂為虐、承擔了“請君入甕”的重任。可嘆聰明一世的韓信大將軍,臨死前還在渴望“蕭相國救我”,殊不知送他下地獄的正是這位大奸似忠的伯樂。
蕭何假傳圣旨招韓信進京面君,聲稱叛陳已被捉拿斬殺,列侯、群臣都要進宮朝賀。當韓信對加害已有覺察,托病不出時,蕭何以老恩師的身份再度出場,“真摯”對韓信說:“你盡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強進宮朝賀,以免皇上生疑。”韓信別人的話可以不信,單單沒有懷疑有恩于己的伯樂。于是,韓信中招,自投羅網。
劉邦最忌憚屬下野心,其實蕭何也是最沒野心的一個人。但是你要向劉邦證明自己泯滅了野心,就得表現出來。
所以通過這種“互現法”教學,借助這些歷史人物的對比分析,深度挖掘,一篇篇文言文中的歷史人物就更加立體豐滿起來,功過是非、善惡成敗都讓我們嘆息,我們學的是文學,談的是做人,在領悟這些血肉豐滿的歷史人物的生存哲學的同時,成長的不僅僅是學生,我們也在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實現了教學相長。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善于分析自己勞動的教師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有經驗的教師。”教師的教學過程既是一個教學設計的物化再現過程,又是一個教學創造性活動過程。因此,為了學生的成長,我們將不遺余力去挖掘文本的內隱價值,讓學生愛上《史記》,愛上語文。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