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延春 楊丙蓉
【摘 要】創新2.0下互聯網發展新形態的互聯網+概念提出標志著信息時代全新階段的到來,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將成為接下來很長一個時期的時代主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信息類高校應該怎樣做好信息時代的表率,對于整個行業和時代做到一定的引領作用,結合暢銷書《浪潮之巔》,筆者做了一點思考。
【關鍵詞】信息高校;信息時代;互聯網+
我們生活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云計算、大數據的背景下,注定是“得信息者得天下”,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全國為數不多的信息類高校,全國四所郵電高校之一的重慶郵電大學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各個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學校在重視科研、教學、學生工作的同時,積極打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常常為師生推薦好書,其中的《浪潮之巔》是一本切合信息時代主題,值得信息類高校師生品讀的佳作。本書通過對赫赫有名的信息事件的介紹和對知名信息科技企業的解讀,深入淺出地揭示了信息時代的特證和規律,警示信息產業的從業者和教育者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有可能成為或者培養出信息時代“浪潮之巔”的弄潮兒。
一、信息時代的背景
《浪潮之巔》一書中介紹了計算機工業生態鏈中的幾個定律,對信息時代的很多現象做了很好的解釋,第一個是英特爾公司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博士早在1965年提出的“摩爾定律”,這個定律講的是集成電路的集成度會每兩年翻一番,后來縮短到18個月,這個定律被業內人士解釋為:計算機等IT產品的性能會每18個月提高一倍;或者說相同性能的計算機等IT產品每18個月會降價一半。雖然聽起來這個規律有一些夸張,但是幾十年的IT行業發展歷史告訴我們,信息IT行業的發展一直遵循著這個規律,直到現在。只是為什么我們作為消費者沒有感受到這么實在而具體的變化,是因為還有其他的規律如安迪-比爾定律、反比爾定律等在相互制約著發生作用。
中國作為新興的信息產業大國,在世界信息產業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近日阿里巴巴美國上市為例,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信息產業的代表在世界各處發出了強勁的聲音。往小的說從一個八零后往后看三十年,來看看身邊信息產品的變化,在八零后小學的時候固定電話開始走入百姓家庭;在八零后初中的時候BB(傳呼)機和大哥大開始變得很新潮并且是“土豪”的象征;在八零后進入高中以后,手機開始出現了,還流行過一段時間的“小靈通”;當八零后高中畢業以后,他們發現手機按鍵越來越少,“身段”越來越薄,屏幕越來越大,而價格卻越來越低。近年消費者們才知道手機信號有2、3、4G之分,而5G都已經在路上了。
信息產業發展一直在超乎人們的想象,整體是向前向上的,既然是“浪潮”就肯定有起伏跌宕,市場競爭當然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也同樣適用與信息產業之中,從幾間大屋子組成一臺電腦到現在一部手機就是一臺電腦,中間經歷了太多的革新和更替。從以前的龜速上網到現在的100M入戶,真所謂今非昔比、日新月異。總結信息產業的發展規律:新、變、快、活遠遠不能概括,這是一個神奇而精彩的領域,帶給我們每一個信息產業的參與者同樣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相信我們信息類高校,作為信息人才的搖籃,一定要有信心、有決心攻堅克難,革新技術、培養人才,為產業快速良性發展服好務。
二、高等學校在信息時代的作用
在《浪潮之巔》書中講到這樣一個案例,在人們剛剛開始使用網絡的時候,直接用電話線上網,網速是以幾或者幾十Kb為單位級計算的。后來我們知道上網采用DSL寬帶上網以后,網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這個DSL技術可以將電話線上數據傳輸的速度提高近200倍,其實這個DSL能真正成為實用技術讓大家受益,就不得不感謝斯坦福大學的一位教授——約翰·喬菲,正是他和他的學生在1991年創辦的做DSL的公司Amati才開啟了高速上網的新時代。
作為與現代人生活密不可分各種信息技術,高等學校到底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從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幫助DSL上網技術普及的案例不難看出,做好技術與實用之間的“橋梁”應該是高等學校應該具有的作用之一。目前中國移動通信技術已經全面進入4G時代,這一路的發展有很多關鍵的點也可謂是劃時代、開天地的,其中重慶郵電大學在中國走向4G的過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作為“春暉計劃”專項支持研發4G高校直接為4G商用做出了貢獻,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在2G往4G的艱難途中的3G階段,重慶郵電大學也建立了卓越功勛,在2003年用通用芯片獨立開發出世界上第一部TD-SCDMA(TSM)手機,在2005年研發成功世界上第一顆采用0.13微米工藝的TD-SCDMA手機核心芯片,它標志著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3G通信核心芯片的關鍵技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為3G手機芯片快速走向商業化道路打下基礎。同時,重慶郵電大學曾開發出第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脈沖編碼設備而被稱為中國“數字通信發源地”。2003年起先后完成TD-SCDMA中通信協議、芯片、應用平臺和中國第一個國際通用無線工業總線EPA標準,是TD聯盟的第一所高校成員,國內唯一移動通信國防信息化保障基地,有物聯網重點實驗室,是工業物聯網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依托高校,曾獲得過“光電諾貝爾”之稱的蘭克獎。
重慶郵電大學作為一所內陸的信息類高校,取得以上成績非常不易,但是學校會繼續開拓創新、迎難而上、艱苦奮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信息產業發展做更好的“橋梁”作用,將高深的精尖技術轉化為為民所有的實用技術,產生真正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通過幫助信息產業的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這就是高等學校在信息時代應該起到的作用,相信重慶郵電大學過去做到了,現在正在做,將來也一定會一如既往并做的更好。
三、對于信息類高校做好信息時代表率的建議
就像蘋果手機從1已經出到6,小米手機也由1出到了4一樣,將來會有7取代6,5替代4,信息產業的發展不會顧及人們的追趕,依然瞬息萬變。對于這樣炙手可熱的專業,包括通信、計算機、軟件、自動化等,都是很多高校的必爭之地,當然專業的建設、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都各具特色,作為信息類高校的一員,應該不斷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做好信息時代的表率。
(一)把握時機,順勢而為
時下很長一段時間,國家都會大力發展高精尖技術產業,web2.0新互聯時代的到來、全民電商格局的形成、4G移動通信的普及等都是當前信息產業必將欣欣向榮的佐證,在整個產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必然需要各項技術的支持,各種人才的輸入。信息類高校,作為信息產業技術和人才提供者,應該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提供實際的技術支持,培養優秀的專門人才。
只有將自身發展融入到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創新之中,高等學校才可能煥發出蓬勃向上的活力;只有把自己所擅長的專業領域不斷做深、做尖,信息類高校才可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且無可替代的位置。
(二)攻堅克難,勇攀高峰
科學研究是高等學校的重要職能之一,科研能力的高低是一個學校綜合實力的高低的重要指標,所以每個學校都尤其重視科研。由于信息產業具有革新迅速、傳播復制性強等特點,所以領域內的科研競爭尤其激烈。同時由于國內相關研究起步較晚,一些方面的研究不夠成熟,部分關鍵技術又一直被其他國家所封鎖,所以很多時候到了關鍵突破點的時候進展就比較艱難。目前更是到了一個各項技術都看似公開透明,但是背后的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很多時候信息高校的創新和突破將不僅是在學校之間、國內行業之間的,更是國際間的一種切磋和交換。所以信息類高等院校要明白自己的“任重而道遠”,但是必須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迎難而上、勇往直前。
(三)學以致用,人才至上
“二十一世紀什么最貴?人才”,黨的十八大提出中國要建設成為人才和人力資源強國的目標,未來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在信息產業同樣如此,我們聽說過很多信息產業神童的故事,近日就有新聞報道中國最年輕的黑客僅12歲,小小年紀在信息網絡世界里就可以神通廣大,而我們大學卻有經過幾年大學培養卻仍然不懂代碼、不知程序的信息類學生,或許有學生天資差異亦或者教育體制的問題,但是教育之所以叫做教育,它的神奇之處就是對象的可改變即可塑性。所以如何培養出優秀的人才不僅僅是“錢學森之問”中的問題,也是每一個教育者需要思考的問題。而信息類尖端科技人才的培養質量與經費投入、技術設備支持有關,投入和產出比相對較高,所以根據市場的需求、技術的進步與時俱進地調整人才培養策略,將會有良好的效果。
(四)環境育人,做好表率
《論語·子路》中有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是講述的一個教書育人的道理——“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講的的是要教好學生老師自己先要做好,雖然原來指的的是老師,但是對于信息類高校對信息類人才的培養來說,同樣適用于學校。我們培養的是從事信息產業的信息化人才,至少應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化觀念,這應該與學生受教育期間感受學校的信息化程度有一定的關系。假如所讀學校信息閉塞、設備陳舊,部門之間信息不共享互通,學生讀書、辦事飽受事務繁瑣之苦的話,那么學生畢業后應該不會對信息化抱有太大興趣或者信心。
所以信息類高校各部門之間,特別是從學校決策層要著力整合學校的信息平臺、資源平臺,利用先進工具和技術,體現信息類高校自身的優勢,真正為師生工作、學習帶來便利,形成信息類高校學生獨有的榮譽感和歸屬感,自然可以激發出學生大膽創新,投身信息產業的興趣。
信息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和高速發展,是新中國建設發展成果的一個縮影,目前各種環境優越、形式良好,信息類高校要把握良機,不斷突破,成為互聯網+時代的真正表率。
【參考文獻】
[1]吳軍.浪潮之巔[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