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靈新
摘 要: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以“建構主義”為基礎的大學英語課程的改革,從應用性和跨文化交際性兩方面入手并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將極大地提升英語課堂的有效性和實用性,對學生和教師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關鍵詞:英語課程改革;應用性;跨文化性;建構主義
基金項目:2014-2015年燕山大學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4
根據我國最新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大學生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英語交際能力,并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使他們適應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課程要求》融合了個性化、協作化、模塊化和超文本化的教學理念,是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與英語教學改革的有機結合。建構主義認為認知的形成和發展是一種建構過程,強調“協作”、“會話”和“情境”(曹盈,王善江,2009)。以建構主義為基礎的《課程要求》表明,大學英語教學應該不再拘泥于口傳筆授的課本教學,而應當以語言應用技能為目標,進行綜合應用能力的訓練。同時將語言技能作為溝通能力的一個方面建構學生整體溝通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應改變傳統的教師為主的課堂模式,而突出學生的主動性學習。
應用視角下的英語教學目的以語言應用技能為目標,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英語教學則注重學生整體溝通能力的構建(汪火焰,2012)。目前高校的英語課堂上英語教師僅憑自己的喜好給學生補充一定的文化和交際類知識,這樣的知識傳授是間接且斷層的,而系統性地學習和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對于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學生學習和掌握語言技能的過程中系統地增加應用性和跨文化交際類的知識,有計劃有步驟地提升英語課程的實用性,是英語課程改革的關鍵。
在教學策略的運用上,目前的課堂教學仍然多數停留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這樣的傳統模式遏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忽略了英語作為一門交流性的語言在交流中的實際作用。而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下,學習者必須通過自己主動的、互動的方式學習新的知識。這種科學的學習過程通過對話、溝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個體反省思考,在交互質疑辯證的過程中,以各種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逐漸完成知識的建構。
因此在大學英語的課程改革中設計了語言知識技能和文化交際能力并重的教學環節,強調在不斷創設的交際情境中讓學生獲得語言能力的提高,并同時促使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應用能力整體素質得以提升。改革后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總體培養目標是學生的應用能力和跨文化實踐能力,其中包括三個構成維度,即文化知識和意識、專業學科實踐、交際實踐。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了解本國和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常識,以及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知識;(2)能客觀公正地描述和對比本民族文化和英語國家文化;(3)能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并能運用手勢語和身勢語等非語言手段交流,同時能運用一些交際策略;(4)能將英語運用在專業學科的信息搜集和學術寫作中;(5)能將英語實踐于求職過程和職場工作中。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是整個教學改革的重點。在改革后的大學英語課程中,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語言基礎教學內容,跨文化交際及應用性英語的教學內容。在學生入學后的第一和第二學期中開設每周六學時的語言基礎必修課;第三和第四學期除了每周四學時的語言基礎必修課,還開設兩學時的跨文化交際類或英語應用類課程選修課,學生可根據個人水平和所學專業選擇其中一類課程;第五學期和第六學期中,學生進行每周兩學時的交際類或英語應用類課程選修課程。在這一原則下,大學英語課堂以文化性和應用性為導向設置相關選修課程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跨文化實踐能力。
課程設置方面,語言基礎課采用統一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教程,講授聽、說、讀、寫、譯。文化交際類課程包括英語演講與辯論、英語詩歌小說欣賞、圣經與希臘神話、英美社會與文化概況、英語電影視聽、中西文化比較。英語應用類課程包括商務英語、法律專業英語、文學專業英語、醫學專業英語。通過不同學期向不同專業學生開設跨文化類與應用類的課程,逐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英語應用能力,增強學生在交際環境和各類實踐環境下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學術交流能力。文化類課程中,學生在學習教材的前提下,廣泛了解英語國家學生的學習生活基本情況,并結合自身的實例完成主題任務,不僅通過閱讀和聽力輸入知識,并通過演示文稿和書面報告的形式展示成果,并輔助以演講、辯論、話劇等方式進行。應用類課程中在專業學科教師的輔助下,英語教師選取文獻,布置給學生閱讀和討論,并讓學生用英文寫回饋報告,培養鍛煉學生使用專業英語術語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兩類的系列課程中加強了英語的口語和寫作的強化訓練,循序漸進,達到最終可以進行運用和交流的目標。在教學的同時,安排學生每周聽取學校外教講授的文化講座,鼓勵學生與學校的留學生交流,進行文化會話和文化日志的書寫,并通過參觀、表演、研究、俱樂部、主題海報等方式開展文化延伸性教學。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如果缺乏學習興趣,學生就無法與教師配合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改革后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引入了相應的教學策略。例如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合作式學習”和“研討式學習”的教學理念。運用綜合文化教學法,將自然習得文化知識的隱性教學法,與較為直接系統的、以知識為中心系統學習知識的顯性教學法結合,不但鍛煉了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文化探究能力。改革后的英語課堂中,英語教師不僅作為課堂教學與活動的組織者和檢測者控制教學的內容與進度、也同樣作為學生學習的啟發者和課堂活動的參與者鼓勵和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立足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布置一些具有研究價值的語言或應用性的題目,讓學生通過完成不同的任務,圍繞不同文化或應用項目拓展學生的交際體驗,形成教學的系統性。
結語:
經過一學年的改革實踐后,通過問卷測試及部分學生訪談得知,基于“建構主義”的應用性和跨文化英語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原因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層面上構建了系統的學習脈絡,而教學策略充分考慮自主性、探究性、協作性和反思性等特點,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的提高。此項大學英語課程的改革,通過教學和實踐活動不僅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增進了學生對西方文化的基本了解并提高了學生的語言實踐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了學習中的學科交叉、拓展了實踐渠道、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專業性和針對性,具有很強的改革意義。
參考文獻
[1]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12
[2]曹盈, 王善江.大學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的個案研究[J]. 黑河學刊.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