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健
摘 要:伴隨外資企業大量入駐我國,企業也選擇走出國門,進行直接對外投資活動。我國通過幾十年的發展,直接對外投資經歷了由少變多、由小變大的過程。尤其近些年伴隨眾多企業走出國門,國家也正在實施走出去的戰略,這使直接對外投資在我國達到了高潮。在這樣的環境中,討論企業開展直接對外投資對我國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對外投資;特點;法律保護
依據當前我國發展經濟的階段,遵守直接對外投資的世界規律,企業需要適當發展直接對外投資,這是我國在國際積極參與競爭,增強競爭力的一條捷徑。這些年,伴隨我國逐漸提升綜合國力與快速發展經濟,在走出去的戰略拉動下,直接對外投資在我國迅猛發展,我國的大企業只要具備一些競爭力、經濟實力都已走出國門。它們正在大量利用國際上的先進技術、雄厚資本及豐富資源等有利條件,并在產業調整結構、吸引跨國經營人才、借鑒與引進國際管理經驗與先進技術、促進經濟發展、拓展國外市場方面起到推動作用。但我國與國際相比存在的差距還很大。
1 我國直接對外投資的特點
1.1 區域的投資趨向
最初我國直接對外投資主要集中于東南亞及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隨后漸漸延伸到拉美、非洲等。如今規模已達到近兩百個地區與國家,網羅全球各地,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格局。我國這種區域性投資變化直接反映出對潛力巨大的市場執著追求的動力。根據我國投資分布的統計分析,投資比重較大的主要在亞洲一些國家及港澳地區,原因在于這些地區和國家的文化背景、語言及地理位置與我國存在較大的相似性,在文化、語言方面的差異較小,同時已日益完善基礎設施,信息比較通便。尤其投資于香港,那里是國際商業與金融中心,我國不少大型外貿企業、集團公司都開設了香港分支機構。此外,我國也逐漸增加了對一些東歐國家、俄羅斯的投資,因為那里廣袤無垠、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并且從地理位置上與我國接近。
1.2 行業的投資趨向
伴隨我國逐漸提升綜合國力與快速發展經濟,相比以往我國企業當前直接對外投資更上一個臺階,行業投資具有更為廣泛的分布,基本遍及所有產業的各領域。我國的直接對外投資已經由當初貿易領域的一邊倒,逐步涉及到開發資源、高新技術行業、農業及制造業等。從我國直接對外投資的整體來看,第一產業正在逐年下降比例;第二產業集中于制造業、采礦業,特別是采礦業日益重要;投資服務業仍占較大比重,但主要以外貿、商業服務為主,其他則投資到一些低端的第三產業中,例如勞動力聚集的交通運輸業。總體而言,我國直接對外投資集中于開發資源、制造業、商業服務、外貿及交通運輸業。
1.3 渠道的投資趨向
從對外投資在我國的渠道分布看,因我國沿海地區擁有較早的現代化起步,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發達的交通及先進的科技文化,因此它們的直接對外投資在我國占有領先位置。伴隨西部實施大開發,位于西部地區的內陸各地的直接對外投資獲得了史無前例的發展,由小變大、由無到有,但整體上的占有率還不大,需要加大提高力度。
2 我國發展直接對外投資的缺陷
2.1 直接對外投資缺少法律保護
直接對外投資能夠拓展國際市場,以便在全球實現資源配置,不但對我國企業有利于發揮原來品牌優勢與技術競爭力,取得經濟效益,使生產效率提高,還有助于利用國際先進技術與自然資源,推動我國升級改造產業。不少發達國家在技術上具有明顯優勢,資本實力較為雄厚,在國際市場為了讓本國企業的競爭地位得到鞏固,很少限制它們對外投資行為,甚至給它們政策法規保護、資金支持與稅收優惠。從歐美日發達國家看,它們對外投資相關法律比較完備,用以保護國內對外投資,使國內企業利益得到維護,鼓勵大力對外投資,在國際上參與競爭。然而我國直接對外投資在法律保護上,還存在兩個認識上的誤區:其一,認為聽之任之,也就是我國總體上還是資本的輸入國,直接對外投資不是主導,對其保護缺失,完全由自身決定其生存發展;其二,認為無能為力,也就是直接對外投資已經讓資本走出國門,難以實現對其保護,在這個問題上政府是無能為力。時至今日,我國尚未出臺專門針對對外投資的相關法規,沒有給我國企業創造一個對外投資的法律保護安全環境。
2.2 直接對外投資選擇的產業不科學
從我國近幾年直接對外投資的存量角度看,企業投資的一些行業包括:商務服務、金融、外貿及采礦業,在直接對外投資中金融業增長穩定。每年商務服務也在增加,比例逐年上升,有助于改造傳統服務產業,使服務業提高水平,拉動服務業發展。但我國企業投資主要集中在資源與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商務服務上,而投資于資本、技術與知識密集型行業非常小,不利于全面健康發展服務業。采礦業在投資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主要是開采天然氣、石油,這與我國發展經濟、產業布局相關。此外,因我國對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越來越重視,投資于技術密集型正在增長,這類企業發展跨國經營很快,不少企業通過對當地企業并購、建立聯營企業,收獲了管理經驗、先進技術,讓企業的產品質量、檔次上了一個臺階。但因受制于技術、資金、人才等因素,因此這種企業仍然占著較小比例。勞動密集型占服務業的主要地位,金融保險與高科技領域偏少。
2.3 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優勢
在市場中企業要想獲勝,其核心產品與技術是決定性因素。我國當前尚處引進技術的時期,在重要技術方面,與國外企業的成熟產品及高尖端技術相比,我國企業還很難與之抗衡。相比發達國家,我國企業的整體技術沒有足夠優勢。不少先進技術被引進后難以充分吸收消化,不具有創新實力,尤其是對那些高端產品仍然需要依賴進口核心技術,甚至有的行業在某些方面對市場經濟要求還不適應,如產品、技術、產業結構等,競爭優勢根本不存在,所以在國際上無力參與競爭,更有甚者在國內都逐漸難以保全市場份額。我國企業缺失技術優勢,這是制約跨國經營的重要因素。
3 促進我國發展直接對外投資的意見
3.1 我國加快對外投資的立法保護
我國要加快對外投資的立法保護,針對對外投資建立法律保護體系。一直以來對外投資在我國的立法落后于實踐,需要通過法律來支持與保護對外投資。我國正在拓寬對外投資的范圍,應該盡早強化這一方面的立法工作?,F今應該盡早頒布與對外投資相關的法律及實施細則,使對外投資已有的條例與政策歸入法制范圍,提高透明度,規范化管理對外投資。相關法律應對其定義、經營范圍與方式、審批流程、所有制歸屬、產業政策、企業內部管理、稅收與分配利潤、法律形式等做出確切規定。此外,還要與相關國家對投資保護協定積極推進談判與簽訂,其根本目的是讓我國投資者得到保護,讓其免遭戰爭災難等帶來的非正常風險導致損失,促使與契約國在投資合作上互利互惠。與此同時,還要強化政府部門的對外交涉能力,讓在國外經營的企業享受到公正平等權益,排除與降低投資障礙。在宏觀上要強化指導與管理,使對外投資加快立法進程,讓保護對外投資有法可尋,以便我國在國際化中保護、鼓勵企業的利益和強化動力,實現對外投資的足夠保障。
3.2 調整直接對外投資的產業
第一,盡管我國資源豐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國持續發展的經濟對追求資源日益渴望。相比其他發展中國家,我國開采礦產技術比較成熟,所以對那些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應考慮增加投資,這樣可以緩解資源緊張的國內局面。第二,如今發展經濟與科技進步受到高新技術的直接影響。當前我國在生物工程、航天與電子技術等領域已有相當優勢,但相比國際上高尖端技術還要繼續努力。我國企業要善于運用政府實施的科技優惠政策,對發達國家增加投資高新技術,在國外合資高科技企業,在當地組建研發機構,或是對世界一流高科技品牌進行收購,主要目的是合理繞過貿易壁壘,更方便直接的得到管理經驗與先進技術,拉動高新技術發展。第三,相比發達國家,我國整個服務業仍需要抓緊提高發展水平,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無法抗衡發達國家。我國企業可以著手與服務業領先的國家合作、交流,增加那些高附加值的項目投資,諸如航空運輸、金融保險、電信等,為服務業增加更為廣闊的國際空間,促使我國優化改進服務業,實現全面發展服務業。
3.3 加強對外投資的競爭力
加強對外投資的競爭力,產業優化結構。人們在全球化中對企業強調更多的是核心競爭力,然而核心競爭力中核心技術才是關鍵所在,企業開展直接對外投資的前提條件就是企業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在不斷演變的國際債務危機的大背景中,企業經受的風險越來越高,直接對外投資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有產業優化結構、核心競爭力提高。我國企業對品牌價值應增加重視度,管理經驗上要借鑒知名企業,消化其領先的科技,可以借助國外有著核心競爭力、先進技術的企業,通過并購方式提高核心技術,進而在國際舞臺強化競爭力,漸漸成為頂尖的國際企業。
4 結論
綜上所述,直接對外投資已經在我國步入正軌,正加速增長對外投資,在日后很長的時期內,尤其是后金融危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大環境中,應對這種競爭,更需對外投資加大步伐,鼓勵企業大膽的走出去,善用國際資源、拓展國際市場,將應對競爭的主動權牢牢的把握在手中,進而為國家贏得更多的經濟效益,使經濟在我國能有序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杜海鵬,劉菲 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甘肅科技縱橫 2008(37)
[2] 于瑩,田玉露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J] 中國商界 2010(10)
[3] 熊慧貞 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發展現狀特點與對策建議 [J] 經濟研究導刊 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