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唱與指揮課程是高等音樂教育合唱與指揮人才培養的重要課程。合唱與指揮課程的本體及課堂學習維度、內容側重有合唱、指揮、合唱的指揮、指揮的合唱及合唱與指揮并重。回顧合唱指揮發展脈絡,理清合唱與指揮所包含的內容,分析高等音樂教育合唱指揮課程(專業音樂學院的合唱指揮課程、綜合類大學和高師音樂教育的合唱指揮課程)人才培養的方式,對于我們更加清晰的思考合唱與指揮的表演、課程、教育培養模式等事項會大有裨益。
關鍵詞:高等教育 合唱與指揮 三種形式
高師合唱與指揮課程是高等音樂教育重要的課程之一。自初具規模的高等音樂教育形成以來,就確立了為專業的音樂團體、中高等院校及基礎音樂教育培養教育人才,在這一過程中,合唱與指揮課程承載著高等音樂教育的極為重要的表演任務、教育功能和社會功能。我們不用思索就能想到的是:專業的合唱演出、國內外重要的合唱節與各類的專業的合唱賽事、中小學的校園合唱活動、基礎教育領域校際間的合唱比賽、為紀念(或慶祝)某個節日的社會性合唱比賽活動等等,這些合唱活動的指揮和排練大都出自高等音樂教育合唱與指揮課程的培養。由此可見,高師的音樂教育的合唱課程所起到的表演功能、教育功能與社會作用是非常大的,這也是高等院校合唱與指揮課程強調實踐性作用的顯現。既然高等院校合唱課程如此重合唱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又更加強調合唱與指揮的實踐性,作為高等院校合唱與指揮教育者和研究者的我們,就必須具有問題意識和敏銳性。鑒于此,本文做如下兩個問題的探討,其一,從合唱、指揮詞語的本體出發,通過對合唱與指揮二者關系的分析,指出高等教育的合唱與指揮課程在合唱與指揮兩個重點詞匯的實踐上存在的偏頗之處,合唱指揮課在課堂實踐上實際上是指揮的合唱課而不是合唱與指揮課,這一問題在高等音樂教育的高師音樂教育合唱與指揮課程中問題特別嚴重。其二,在理論上簡要梳理高等合唱課程的發展脈絡,在實踐上反觀合唱實踐及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并分析高等音樂教育合唱課程的三種人才培養形式:專業音樂學院教育中合唱與指揮人才培養;綜合類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院中的音樂學院或音樂系)合唱與指揮人才培養;高師音樂教育中合唱指揮人才培養形式。
一、合唱與指揮課程的本體闡釋與基本發展脈絡
合唱起源于西方的康塔塔,傳入我國后被譯為合唱,而后又與我國的各種音樂形式、音樂題材相結合,衍生出各種各樣的演唱形式(如與中國戲曲的結合)。從合唱的字面意思理解,合唱是眾多人的合二為一的演唱,是與一人的演唱即獨唱相對,因此,我們的理解是兩人以上即為合唱,于是,合唱逐漸又產生了多種演唱形式。由于合唱的參與者從幾人到幾十、幾百人不等,再加上對聲音要求的整齊合一與不同聲部間的合理配合及伴奏者(或樂隊)的整體協作,這便促使了指揮的產生。指揮的產生是樂隊、合唱發展的必然。在現代器樂與聲樂的奏唱表演領域中,指揮是演奏演唱等專業音樂團體的藝術領導者。當下常見的音樂指揮有交響樂指揮、歌劇指揮、舞劇指揮、合唱指揮、民樂指揮與軍樂指揮等,作曲家的創作通過指揮的再創作,集中、統一、完善的表達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從而使作品的演出成為公認的、權威性的解釋。從音樂指揮的涵蓋范疇理解,合唱指揮的所指的實際意思是合唱的指揮,重點落在指揮一詞上。合唱指揮的字面意義分析實際應該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如上所指——合唱的指揮,強調指揮的作用;第二層含義是合唱與指揮,二者并重,既強調了合唱的重要性,也強調了指揮的必要性。這兩層含義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其意義已經有所不同,其強調的重點也有所側重。我們在進行合唱指揮課程的教學時,應該在此基礎上有所取舍或側重,根據我們現行的音樂教育目標進行合理的配置,或側重于合唱的培訓,或側重于指揮的培養,或二者達到基本的平衡,通過不同的培訓手段,以期達到合唱課程的最大功效。
我國西式合唱肇始于自20世紀初的學堂樂歌,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合唱作品具有強烈的政治性,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連,唱出人民向強權斗爭,對戰爭懷有必勝的信心;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合唱音樂取得了階段性的蓬勃發展,民族題材及古曲題材的合唱作品的探索,也出現了加入表演的大型合唱歌曲,合唱創作的題材和體裁較之以前豐富多樣;“文化大革命”時期合唱藝術受到嚴重的影響,“語錄歌”和“樣板戲”覆蓋了合唱藝術,合唱表現出及其有限的藝術價值。總的來說,我國“新時期”之前的合唱始終是貫穿以戰爭、愛國、歌頌性質的主題而發展的,講究人數多、氣勢大、聲音洪亮、情緒慷慨激昂的審美意識為主體,其發展形式較為單一化。相比較而言,我國新時期的合唱藝術的發展則是一種多元化的發展,題材和體裁的創作上不再受政治的束縛,更注重抒發歌唱者、創作者個人內心的感受。合唱與指揮正式成為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重要課程內容,是改革開放之后隨著高等音樂教育的逐步發展而實現的。在當下,隨著國內外合唱交流的日益增多,我們對合唱與指揮課程諸多方面思考的討論也越來越多,合唱與指揮不論作為一門課程還是一項歌唱類別,都取得了較為矚目的成就,但同時也有著值得商榷的問題。
二、高等音樂教育合唱與指揮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三種形式
我們高等教育合唱與指揮人才的培養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專業音樂學院教育中合唱與指揮課程。在課堂教學實踐上,合唱者是院里各個系的學生,有聲樂專業、器樂專業和理論研究專業,指揮者是合唱指揮系的老師或者指揮專業的學生。在課堂實踐中,基本不強調合唱隊員指揮技能的訓練,也基本不用合唱隊員做指揮的實踐,合唱者只需要按照指揮者對聲音的要求進行發聲技術訓練,完成合唱作品即可。如此合唱與指揮課程形式,在專業的音樂院校較為普遍,這樣的課程形式實質上是一種合唱排練,重合唱隊員的演唱,而忽視了作為合唱隊員的學生的指揮能力的培養,這種課程形式縱然在課程名稱上是合唱指揮課,而在本質上是合唱聲音訓練和合唱作品的排練課,如此輕合唱者指揮技能學習的合唱指揮課程,從職業的角度看在專業的音樂學院課程方式中也并沒有什么根本性的問題。其原因如下:合唱隊員的來源是聲樂專業、器樂專業和音樂學理論專業,聲樂專業和器樂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是畢業后從事舞臺聲樂和器樂表演工作為主,也有部分畢業生從事大中專院校的教學工作。音樂學理論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是為專門的音樂藝術科研機構(如省級的藝術研究院、市縣級的音樂藝術理論研究中心等同類型的研究機構)培養音樂理論研究人才,兼為高等院校的音樂理論教育培養音樂教師。因此,從合唱隊員專業表演的和擇業的角度,專業音樂院校合唱課程實際上起到了增長學生音樂能力的作用。
高等音樂教育合唱與指揮人才的培養的第二種形式是綜合性大學中音樂學院或藝術學院的合唱課程。我國的綜合性大學是在大學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才出現的一種社會產物,多學科性是綜合性大學的重要特征之一,雖然我們目前對綜合型大學設置藝術學院存在各種分歧,也不管綜合型大學的藝術學院(有的是藝術系、音樂系或音樂學院)的成立是教育產業化的后果亦或為了大學的演出等目的,實際情況是,我國絕大多數綜合類的大學不但成立了藝術學院,而且其發展規模也越來越大,專業設置的全面性有的已經超過了專門的音樂學院,其專業課程設置也各具特色。綜合性大學由于又有不同科系側重,所以其培養目標以各自院系的特長專業為基礎。在這種態勢下,綜合類大學音樂專業在整體上就缺乏明確的培養目標,其課程設置基本上效仿專業的音樂院校和藝術學院,基本上分為兩大類,音樂表演類專業和音樂教育類專業。音樂表演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舞臺表演人才,與專業的音樂學院培養目標基本相同。教育類專業為一般高等院校(如師范學院)和基礎教育培養音樂教師,與高等師范教育的培養目標類似。具體到合唱與指揮課程來講,不論是為舞臺培養表演人才的音樂表演專業還是為各種級別的教育部門培養教育人才的音樂教育專業,綜合類大學的音樂專業一般沒有專門的合唱指揮系,其合唱課程的授課模式不能做到既提高專業又兼顧未來的擇業,其存在問題與下文所要分析的高師合唱課程存在問題基本一樣,這里不再贅述。
高等音樂教育合唱與指揮人才培養的第三種方式是高師音樂教育中的合唱與指揮課程。我們的高師音樂教育脫胎于20世紀,自創辦之初,就確定了其清晰的培養目標,其目標是為基礎音樂教育(包括幼兒音樂教育、初級中學音樂教育、高級中學音樂教育)培養合格的音樂教師,也為中等學校(主要是中等師范學校和中專學校)的音樂教育培養人才。高師音樂教育的合唱與指揮課程擔負著高師音樂教育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使命。對于從事基礎音樂教育的音樂教師來講,他們也需要掌握合唱的聲音訓練技能、指揮的基本手勢、指揮不同作品的具體技術、掌握一定數量的合唱作品等,而對于這一些未來工作和社會音樂活動中的需求,他們是缺乏預測的。因此,高師音樂教育的合唱與指揮課程需要有前瞻性,也就是說,合唱與指揮課程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之內,而是在授課之前,對基礎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活動需求進行基本的了解。但我們的高師音樂教育在這一層面卻相當薄弱。
中國合唱音樂是20世紀初“西樂東漸”的結果,在百年的實踐發展中,經歷了西方合唱音樂的“本土化”移植和“民族化”的發展歷程。實際上,我國高等音樂教育合唱與指揮人才課程教學,從形式到內容基本上是因襲了培養表演人才的專業音樂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高等音樂教育合唱與指揮課程從授課形式上分為三種,而實質上是兩種培養形式,即以表演為主和以教育為主的合唱指揮課堂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2]李秀敏.中國新時期合唱藝術發展的多元化探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任秀蕾.20世紀中國合唱創作思維研究[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0年.
作者簡介:
[1]陳新宇:信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