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及其漢語言類課程設置
相對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下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更注重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與之相銜接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培養目標也定位為應用型人才。全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處專門組織專家制定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以下簡稱《指導性培養方案》)便將該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明確定為“培養具有熟練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勝任多種教學任務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專門人才?!?/p>
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所開設的漢語言類課程本應服從于培養應用型人才這一核心目標,但長期以來語言課程的教學都偏重于語言知識體系的傳授,未充分考慮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困難,并因此產生厭學情緒。
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引入案例教學法的必要性
案例教學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就是運用案例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不同于舉例和練習)。這是一種在西方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有著廣泛應用前景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皬膹V義上講,案例教學可界定為通過對一個含有問題在內的具體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在一定意義上它是與講授法相對立的。”
目前部分培養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院校雖然開設了案例教學法課程,但其在整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課程中所占的比例仍比較低,大多還停留在偶爾使用案例或舉例的層面,真正意義上的案例教學尚需深入研究探討。相對于碩士研究生,本科學生對理論的掌握與理解能力更為欠缺,更需要有鮮活的案例對其引導與啟發。因此,筆者主張在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漢語言類課程教學中應大力引入案例教學法,從而讓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同學提前了解走上教學崗位后可能面臨的現實問題,并促使他們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和反思,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案例教學法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漢語言類課程中的應用
下面筆者以對外漢語教學課為例來說明在語言類課程中實施案例教學法的步驟,以期拋磚引玉。
參照哈佛大學商學院琳達教授對新教師利用案例教學的幾點忠告,筆者按以下步驟實施教學:
(一)課前(籌備工作)
課前,教師應做以下準備:
1.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
教師事先要了解學生,然后考慮將不同性別、性格、學習習慣的學生安排在一組,這樣討論時有助于優勢互補,也可以促進不同類型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協作。
2.確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
教師可以將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列成表格,然后將與此相符的教學案例及學生討論的問題附在其后。當然,教案設計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太死板。因為學生的討論是變化的。
另外,案例涉及的問題要有典型性和啟發性。在課堂上讓學生討論的問題不宜列得太多,否則會導致偏離主題,對每個問題的討論也不夠深入。
3.案例選擇及教學重點的確定
關于《對外漢語教學法》課中案例的選取,可以采用朱勇編寫的《國際漢語教學案例與分析》一書的案例。這些案例來自世界各地的35位教師的教學日志,是寶貴的一手資料。該書編者按“案例”、“分析”、“思考”、“閱讀”的體例排列,不僅可以讓人對教學案例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還可以借鑒專家對案例的分析。該書“分析”后設有“思考”,有的思考選自案例本身,有的是對案例的延伸,大多對學習者有啟示作用?!伴喿x”部分其實就是參考文獻,旨在提供針對性強的資料,幫助學習者加深對有關問題的認識。
此外,我們還可以選擇視頻資料作為教學討論案例,如北京語言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漢語課堂教學示范》就是很好的案例。
選擇好案例之后,還要考慮案例哪些部分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以及如何引導學生克服困難。針對這些困難,可設置過渡性問題,或提供相關背景資料幫助學生克服困難。
4.板書、教具或場地的安排
教學過程中有靜態板書與動態板書,在案例教學中可以把二者結合起來靈活運用。具體來說,那些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板書可能會占用過多的課堂時間,需要提前板書。
此外,教學過程中可能需要有相應的教具輔助學生理解有關理論,又或者為了適應案例的內容需要將學生分組排座(圓桌式或橫列式),這些工作都需要在課前做好準備。
(二)課堂實施(案例討論的組織工作)
1.案例導入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吸引人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興趣。因此,教師應設計多樣化的導入,如可以提前復印案例發給學生,還可以用投影、視頻的方式展示出來,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文本內容表演教學(需提前準備)等。
2.案例的討論
討論可以是開放式討論,也可以是封閉式討論。如教師不提問,給出案例讓學生自己從案例中認識問題,這是開放式討論;也可以事先給出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這是封閉式討論。前者有利于學生自由發揮,多角度思考問題;后者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朝教學目標靠近,有利于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可不參與討論,但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鼓勵必要的爭論與創新思維。
全班學生事先分小組討論后,每個小組選擇代表發表本小組意見。各小組觀點可能一致,可能相左,也可能互補,教師適當地進行幾次階段性小結或點評是很有效的教學辦法。
3.案例的總結
在課堂結束之前,教師要針對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進行糾正,或補充又或提出新的問題供大家深入思考,對重點問題要強調。
在案例討論中,學生通過思考建構自己的認知,通過與他人的交流補充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通過老師的總結,強化、糾正認知。這些知識結構的建立比老師單獨講解要生動、牢固得多。
(三)課后(交流與考核工作)
課后,教師應與學生交流并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與教學行為,為下一次的案例教學做準備。同時,教師還應根據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的表現,給予他們評判,以分數的形式呈現。
考核方式可以將小組和個人結合,如:
學生得分=小組集體分(占50%,由教師打分)+個人分(占50%,由小組長打分)
這樣小組之間有競爭,小組內部也有競爭,利于激發學生的探討積極性。另外,討論結束之后以小組為單位將討論過程與結論以書面報告的形式上交老師,作為老師評分依據。
四、案例教學法的局限性
與其他教學法一樣,案例教學法在應用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漢語言類課程教學中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一)缺乏漢語課堂教學案例
目前漢語課堂教學案例,尤其是海外漢語課堂教學案例極度缺乏,漢語課堂教學案例庫的建設已迫在眉睫。央青從宏觀層面的政策支持、案例教學的重要支撐、建設環境、潛在用戶群需求等四個方面分析了構建國際漢語教學案例庫的必要性。為建設高質量的案例庫,廣大專家學者和漢語教師,特別赴海外一線教師,應群策群力,通力合作。
(二)案例教學法對教師的要求更高
案例教學法要求教師既要從宏觀掌控局勢,又要從微觀洞察;既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要有老到的實踐經驗;既要有教學技巧,又要有課堂管理能力;既要有預測能力,又要有應變能力。因此,案例教學法對教師也是一種挑戰。教師應首先提高自身專業素質,最好能得到一些專業的案例教學方法的培訓和指導。
(三)課堂學時不足以保障有效的案例教學
目前高校的課程設置對教學學時有嚴格的規范,而語言類課程學時少、內容多,因此,語言類課程教學運用案例教學法中會存在課堂教學學時不足的情況。此問題的解決,一方面需要我們經濟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另一方面需要盡可能開辟第二課堂,將部分討論放在課外,由學生自主完成。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法在語言類課程教學中的運用有其獨特的優勢,也有其局限性,教師對其唯有揚長避短,才能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湖北省漢語國際推廣策略研究”,編號:2012G072;湖北工業大學2012年教研項目“對外漢語專業漢語言類課程建設與創新研究”)
參考文獻:
[1]全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Z].北京.2007.
[2]鄭金洲.案例教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新途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7):36-41.
[3]央青.工商管理案例庫對國際漢語教學案例庫建設的啟示[J].民族教育研究,2013,(5):88-93.
[4]高熏芳.師資培育:案例教學的發展與應用策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8-9.
[5]李為民.如何開展案例教學——哈佛大學商學院琳達教授對新教師利用案例教學的幾點忠告[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3):38-40.
[6]朱勇.國際漢語教學案例與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7]杜艷青.案例教學法在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中的應用[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2,(5):120-122.
(郭 ?敏 ?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43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