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著的節選在語文教材中歷來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隨著教育教學的改革,文學名著的閱讀與教學也在經歷著一些變革。要真正發揮名著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就要改變觀念,補充相關的理論知識,了解古今文化差異,體會人物形象的多義性,在網絡閱讀逐漸風靡的時代,堅持文本細讀等,從而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學名著的內涵,發現文學名著的價值,感受文學藝術的魅力。
一、語文教學的現代化
教育面向現代化決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一方面是教育要為社會建設服務,要適應國家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要跟上時代,不斷改革和發展。具體到教育中的某一方面比如學校教育中的課堂教學也應該遵循這一觀念,學校教育的現代化,不僅體現在校園建設、教學設備等硬件設施的更新換代上,也不僅體現在電腦、投影儀等多媒體技術的利用上,而更重要的應該是思想和理念上的現代化,尤其是對于語文這樣一門人文性的學科,它必然要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和人文精神的弘揚,進而就涉及到語文教學中名著的閱讀和教學。
二、經典名著在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文學名著在各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不可或缺。但在當下的語文教學中文學名著的教學卻未必起到預期作用,相反卻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亟需去解決。
(一)文學欣賞中的共鳴問題
有一個例子可以很好地呈現這一問題。人教版高中語文《林黛玉進賈府》一課中賈寶玉和林黛玉初次見面的場景是《紅樓夢》中的一段經典描寫,賈寶玉初見林黛玉就說了一句“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單就《紅樓夢》中寶黛愛情這條線來講,這句話是照應了小說開頭的木石前盟,也為兩位主人公以后的感情發展做了暗示。在講解這一課時,很多老師也給學生放了比較經典的83年版《紅樓夢》中相關的視頻,但是,根據筆者及同事的授課實踐,很多學生在看到視頻中賈寶玉對林黛玉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這句話時,會在下面偷笑,甚至有同學起哄,頗有看笑話的感覺。這是因為這句話在當代社會是搭訕美女常用的一句話,而且已經被認為是并不高明的搭訕方式,所以學生如果不了解其它背景資料而單純聽到這一句話時會不以為然地起哄。但是在曹雪芹生活的時代,這句話沒有這一功能,所以教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如果能將《紅樓夢》開篇的女媧補天、木石前盟等故事講解一下,學生就容易理解并融入情境了,這其中的關鍵就是讓學生明白古人和今人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古今文化是有差異的,這樣讓學生融入當時的情境就比較容易產生共鳴,進而被名著所感染、凈化。
(二)人物形象的解讀
“文學的本性決定了對它的理解、闡釋必然是多元,甚至無窮盡的,而且隨著閱讀對象、時間、空間的變化而不斷地發展。”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是可以讓不同的人群從不同的角度看到其價值。《紅樓夢》當然如此,魯迅先生對這部名著有過一個經典的評價:“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所以首先從內容上來講,文本就具有了多義性,這也是好的作品經得起時空變換的一個前提。當然在教學中,教師不會把這部著作從每一個角度都講解給學生,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便是研究《紅樓夢》的專家學者也未必能夠面面俱到。具體到學校課堂中對名著的講解,一般教材都是選取其中的某些回目里面的某一段,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因為是小說,大概要涉及到人物、情節、環境等要素的講解。其中爭議最大也是最值得商榷的就是對人物的評價和講解。
通過觀摩一些教師的授課,筆者發現教師在課堂上對名著中的人物分析普遍存在一些問題,比較常見的有如下幾種情況:一是對重要人物講解比較浮淺,寥寥幾句帶過,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進而也影響學生對作品的整體理解。二是對小說中人物分析片面化,以偏概全,有些甚至簡單地以階級劃分人物,甚至將人物性格的某些特征一概歸為封建社會的原因,而忽視了人物身上體現出來的超越時代的人性。這樣是不負責任的,經典名著之所以經得起時間長久的考驗,不僅因為其內容具有多義性,更包含了人物形象的生動性和多面性。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中提出了圓形人物的概念,指的是人物性格比較豐滿,表達出了人物的復雜性和多面性。這也符合人們平時所謂“人性復雜”的常理。《紅樓夢》這部偉大的小說塑造的人物更是體現了這一特點。它里面的人物都是復雜而多面性的。教師在分析這些人物的時候,要體現出這一特點。
比如對寶釵的解讀,一般都會講到她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這樣的結論當然不能算錯,但是對于學生來講,這樣一句簡單的評判似乎無關痛癢,與其下這樣一個口號式的結論,不如通過具體的事例分析一下寶釵的性格。比如她為什么會來到賈府,她對寶玉到底是什么樣的感情,寶玉挨打她去探望的時候是怎樣的行為和言辭以及讀者可以猜測一下她的心理活動,她的屋子像雪洞一般以至于賈母都說太素了,她過生日的時候點的戲文又都是長輩喜歡的,她在花園里聽到丫鬟小紅和墜兒的私語為了不被懷疑卻說是在找林妹妹(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等等。
對賈政的解讀,在官場上這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封建官員形象,他對賈雨村的照顧,在葫蘆案中起到的作用,“四大家族”的稱號等,這些都讓人體會到一個封建官僚的偽善嘴臉,但是他對寶玉的一次次責罵和痛打又讓人體會到一個父親的苦心和無奈,對家族命運的維系又讓人了解到這也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另外有著名學者(逄增玉)認為他在和王夫人議完事后便到趙姨娘處歇息又暗示出他和他的妻妾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83年版電視劇《紅樓夢》中有關趙姨娘角色的選擇問題。
對探春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人教版高中語文《抄檢大觀園》一課中她的剛強干練體現得淋漓盡致,在訓斥自己的生母趙姨娘時,好似在斥責一個毫不相干的人,顯得過于無情,但在她遠嫁他鄉時,別人雖然也傷心,卻唯有她訓斥過的生母哭得最傷心。這些內容結合起來充分展示了這一人物形象剛強干練之外的悲劇性。
類似這些復雜的人物形象在《紅樓夢》中比比皆是,關鍵是要讓學生學會多角度欣賞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多義性、真實性,感受名著展現出來的藝術價值。
(三)文本細讀與審美效果
文學是審美的,前提是要親自去“審”讀文本,經典文學名著一定是耐得住品味的,但首先要耐心去“品”。錢理群先生曾經講過:作品的價值是要在讀者的創造性閱讀中去實現的……經典性的作品更是常讀常新,每一次新的感悟都會帶來新的發現的喜悅,文學的魅力也就在于此。”(錢理群《〈雷雨〉的多重解讀》)而當下的學生(大學中文專業的除外)對名著的閱讀量遠遠不夠,或者他們更熱衷于網絡閱讀而對傳統的紙質書籍缺少耐心與興趣。如果一部名著學生連讀都沒有讀過,那么老師在講解的時候,學生就很難進入情景,更不用說引起共鳴凈化心靈了。而這種現象在中學語文或者中職語文教學中并不罕見。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中心,語文教學的一個首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讀書。讀書不僅僅是在有限的課堂上,而更多的應該是在課下,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名著節選的時候,學生應該提前在課下了解該部名著的相關內容,甚至是要讀過該名著。不然僅僅靠課堂幾十分鐘的講解,也很難全面理解一部名著的文學價值。
總之,要發揮名著節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與價值,就要改變對名著泛泛而談,人云亦云的統一觀點,改變對名著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分析,而要讓學生真正地去讀文本,去欣賞名著,在文本細讀和教師的透徹講解中真正體會到文學藝術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長沙:岳麓書社,1987.
[2]E·M·福斯特.小說面面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3]江琳.以《<紅樓夢>導讀》為例淺談高中名著閱讀教學[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
[4]李安全.文本解讀:意義的選擇[J].名作欣賞,2009,(3).
(王乃芳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 ?40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