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鶯
【摘 要】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英語課堂教學變為學生即認識生活又學習英語的活動課,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給學生創立一種“生活即學習”的英語學習理念,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感受英語的魅力,這就是理想的英語教學。
【關鍵詞】英語課堂;生活化;情景;實踐
一、英語課堂生活化的理論背景
探討教學環境對教學過程的影響,及其對學生身心發展作用的“教育環境論”,一直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教育理論界的熱點課題之一。近20年來,有關教學環境的研究更加活躍,研究重點也由物理環境轉向心理環境。“化入”教學法是從中國英語教學實踐總結出來的培養英語技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化入”法的本質要求是把課堂的小生態化入社會的大生態之中,“化入”教學法在外語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具體運用,有利于構建互動、開放、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課堂生態系統,提高外語教學的成效。
二、英語課堂生活化的意義內涵
如何使我們的英語課堂生活化呢?有人簡單地認為,只要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引用了現實中的素材就是“生活化”了,其實不然,這種看法沒有真正理解和把握“生活化的英語課堂”的內在規律。那什么是生活化的英語課堂呢?生活化的英語課堂的內涵是什么呢?筆者認為,“生活化的英語課堂”,就是把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作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既要關注個體的日常生活,又要去建構個體的可能生活。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英語教學變為學生認識生活、學習英語的活動課,努力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給學生創立一種“生活即學習”的英語學習理念,增加更多的英語學習機會。有人說:“在國內學三年英語,不如到國外去學三個月。”其實就是說在一定的生活場景下很容易學會英語,現實的語言生活環境是學好語言的關鍵所在。因此,英語教學必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將課堂教學活動置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將教學目標轉化為生活的內在需要,讓學生在生活化的英語課堂中輕松自然地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
三、英語課堂生活化的策略途徑
1.教材,生活化課堂的載體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以人為本,遵循“為學而用,在用中學,學了就用”的原則。學生要用所學的英語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自然地使用英語,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盡管現行的初中英語教材圖文并茂,教學內容力圖緊密結合學生的需要,貼近學生生活,但由于學生活動的局限性、地域性、生活積累又相對貧乏的特點,教師在運用教材時必須重新組合教材。我們對教材合理地開發、處理,是對“制度課程、專家課程”的一種打破,它將使我們的教學過程不再是呆板地實施課程計劃的進程,而是課程創造與開發的過程。教師本身也不再是傳統教學中“教科書的代言人”、遵循教材的“教書匠”。這樣才能使教材變得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實際,使教材真正成為生活化課堂教學的載體。
比如:我在七年級的英語字母教學中,由于課本中的字母教學比較抽象,為了增加學生的參與性和認知性,我增加了更多生活化的內容。我讓學生到實際生活中去搜集有關字母的代表性標志,然后在課堂上交流,如停車標志P;肯德基KFC;中國中央電視臺CCTV……還讓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把字母與生活中的事物聯系起來,如:山連著山(M),釣魚鉤(J),彎彎的月兒(D),一把椅子(h)……又讓學生利用電腦鍵盤練習字母,這樣學生既掌握了字母,又加強了學習體驗度。此外,我又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認知字母,如數學中的字母符號,一些商品中的英語:樂百氏(飲料)、飄柔(洗發水)、蘇泊爾(壓力鍋)等等,使教材更加能體現生活,學生也能學以致用。
2.和諧,生活化課堂的前提
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師生共同滿足教學需要、協同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的前提和保證。“親其師,信其道”。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會贏得學生對老師的高度信任與尊重,還會使學生把對老師的愛遷移到學習上來;使教師與學生成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對話者;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激勵、鼓舞、建議和指導,從而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最大程度地減輕學生學習中產生的焦慮心理,增強自信心,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因此,生活化的課堂教學首先在教育觀念上應從人的特點、人的需要、人的動機、人的尊嚴等出發,把學生擺在教育的主體地位。在教學實踐中,切實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注重在民主平等、互重互信、友好合作的師生關系的前提下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一切非智力因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自覺主動的學習,做學習的主人。毫無疑問,在一個劍拔弩張、亂七八糟的課堂學習氛圍中,我們是很難落實課堂教學任務的,更不用說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了。
3.情景,生活化課堂的基礎
生活化的英語課堂教學必須提供和創造真實、逼真的英語交際情景,把整個教學過程模擬成實際的交際活動,能很好地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智能素質。語言學家克魯姆說過:“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該是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用自己已學到的語言材料。”課堂上,教師應努力挖掘知識中的生活因素,與英語課的實際情況相聯系,設計適當的生活情景并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在學習形容詞比較等級時,我讓同學們比一比,比誰高、誰矮,年齡誰大、誰小,然后帶著問題,課后進行比較。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如元旦時,學習New Years Day(元旦)等節日名稱,同時滲透更多的節日名稱,如Spring Festival(春節)、Womens Day(婦女節)等,讓學生在期待這些日子到來的同時,對英語學習充滿了興趣和渴望,多種多樣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再比如教學Unit 8 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這一單元時,我針對本文的主題Gift Giving事先在上課前了解到今天是某個學生的生日,于是我給她準備了一件生日禮物,然后在上課時送給了她,全班的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于是,我詢問了幾個問題:What should I get Lin Lin for her birthday? How about a birthday cake? Why dont you buy a dictionary? 與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交流探討,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中逐漸形成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在動態真實環境中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積極性,讓生活自如地走進課堂。
同時,課堂上的偶發事件是最真實、最直接的信息,教師可適當把握時機,充分加以利用。比如:講join的用法時,我發現前排的兩個學生正在畫畫,我走過去,舉起了那副未完成的畫,笑著說:“These lines are very beautiful, but if we join them, it must be a perfect picture.(這些線條非常漂亮,但是如果我們把它們連接起來,一定是幅完美的畫。)”然后,我板書了join的另一個意思“連接”。沒有繁瑣的講解,憑借真實的生活情景因勢利導,教學內容的引入恰到好處,相信同學們會印象深刻的。
4.實踐,生活化課堂的保障
語言本身是一個抽象(abstract)而無形(not real)的東西,它無法觸摸,無法擺弄,但它可以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講。通過活動,我們可以把抽象的語言形象化。生活化的英語課堂教學設計了豐富的交際活動情景和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在情景中學,在情景中用。一位教育家說:“教好外語的首要條件是給學生盡量多的事去做,而且用英語做。學生必須沉浸在里面,而不只是不時地噴淋一點水,他必須全身投入水中,感到自然,作為一個游泳能手而左右逢源;”“知識的基礎就是我們自己的親身體驗。”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必須給學生提供更多生活實踐性的東西,學生才會接觸到更多豐富實用的英語知識。如在學習shopping等語言知識時,我們可以假想自己在一個超市里,幾個人模仿售貨員和顧客等展開交流實踐;在練習時,我們可以模擬打電話的場景,展開實踐聯系等。一句話,我們必須使自己學會在生活中實踐、練習,我們生活化的課堂才會更精彩,更富有意義。
5.作業,生活化課堂的延伸
課堂不只是在教室里。新課標要求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小組學習、合作交流學習、探究性學習等都要求提供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而室內絕對滿足不了這種要求。作業是教與學的重要紐帶,是衡量教與學是否成功的一種手段,是檢測學生知識鞏固的一種方式,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生活化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部分。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時應該嘗試多種多樣的方式,與學生實際的學習生活接軌,做到有趣味性、實用性、創造性,這樣不但使語言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且能使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進生活,使學生有切身的體會到“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英語學習無處不在”。 教師的作業設計如何增加生活化和趣味性呢?以下幾種方式可視教學實際采用:
(1)調查采訪。如在教七年級下冊unit11 What do you think of game shows? 時,我們就可讓學生回家采訪自己的家人對不同電視節目的喜好,第二天報告給全班同學聽。無論是調查者還是傾聽者都很有興趣。
(2)觀察記錄。如學完Its raining這一單元后,可以布置學生觀察本市一周的天氣并作記錄。讓學生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了解生活,觀察自然,學會把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況結合起來。
(3)動手動腦。在學習完祈使句后,可以要求學生為校園的各個場所設計英語警示牌:Keep quiet! No talking! Keep off the grass等等;也可為學校、班級制定英語的規章制度。讓英語真正地走進生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4)比賽爭優。初中學生好勝心強,所以我們訓練中適當設計競賽的練習,可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在學完了八年級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后,可讓學生自由組合,準備各自的拿手好菜。第二天在課堂上進行美食評比,并要求用英語介紹烹飪過程,學生興趣非常高,人人參與,而且在活動中,師生的感情又得到了升華,一舉多得。
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在生活實踐中發展,以服務生活為目的,這是新課標的宗旨和特點。生活化的課堂教學適應了這一特點且與之契合,它使教學活動置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強烈愿望,對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黃遠振.《新課程英語教與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