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懷芬


【摘 要】所謂問題情境,就是問題產生的前提條件。教師的課堂教學任務之一就是創設產生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在條件,使學生靈活而實際掌握既有的知識,而且在熟悉教材、理解教材、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等方面,使學生充分發揮其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促進學生個性的形成。
【關鍵詞】問題;問題意識;問題情境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這么一句話“衡量一位教師的教育藝術水平就在于是否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悟出某些道理”,它完全符合新課程的教育理念——重視創設問題情境。因為只有在相應的問題情境下,學生才能產生心理的共鳴,才能從情感體驗中悟出某個問題的道理。筆者在開展課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及時補失”的研究工作中,轉變“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的尷尬局面,努力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得到知識的同時,獲得學生的方法、學習的信心與學習班的良好習慣。下面筆者就數學課堂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通過背景材料創設問題情境
布魯納認為:“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創設問題情境是教學全過程的開端,它猶如產品的廣告一樣,一定要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而故事是問題情境的一塊資源,它具有引人入勝的特點,中學生往往篤故事百聽不厭。因此,如果能在教學中通過背景材料相關的故事創設問題情境,使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起來,這樣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從而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在上《有理數乘方》這節課時,為了把枯燥的數學概念融入到神奇的故事中去,我在課堂中通過一個故事創設問題情境:古印度,有一位聰明的大臣叫錫塔,他發明了64格國際象棋,獻給了國王錫拉。為了獎勵大臣的發明,國王問他希望得到什么獎賞,大臣說:“谷子。”國王問“要多少谷子?”大臣說:“棋盤64格,第一格要1粒,第二格要2粒,第三格要4粒,第四格要8粒…,依次增加下去,我想得到64格里應有的谷子。”國王哈哈大笑,說:“你就要這么一點谷子。”大臣說:“就怕你的國庫里沒那么多的谷子。”講完這些,課堂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同學們積極地討論著,故事的情境抓住了學生的心理,引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激發起問題意識,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燃起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自然地產生了探究的欲望,這時只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教材上,就會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通過實踐活動創設問題情境
瑞士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了“高度活動”的觀點,明確闡明了活動有利于智力開發的科學結論,強調學習就是讓學生動手動腦,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展自己。適當通過實踐活動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精神,促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主動學習的狀態中去。因此,在知識形成的構建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本身的特點,有意識地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聯系和學生熟悉、感興趣的內容變成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情境,把問題情境活動化,讓學生投身到問題情境中去活動。教師要引導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趣、激疑、激問,讓他們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動手做一做,使用權學生在“說、做、聽、看、想”的口、手、眼、腦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產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迫切欲望。
在講《等腰三角形》第一節課時,我按教材的設計,要求學生帶好一張紙和剪刀,讓學生按圖中虛線對折,并剪去陰影部分,得到一個等腰三角形ABC,然后要求學生通過討論完成下面的思考題:
思考題:
①上面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嗎?
②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對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線段和角。
③由這些重合的線段和角,你能發現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嗎?說一說你的猜想。
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在活動中輕松地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質,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三、通過教學媒體創設問題情境
新課標提到要充分利用教學媒體,讓媒體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探究的認知工具。運用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表現力和感染力強的動態情境。通過教學媒體把學生帶入教材特定的情境中,讓學生憑借教學媒體所展示的具體形象,感受體驗抽象的概念、文字,從而理解教材內容,發展思維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這種直觀是一種發展觀察力和發展思維的力量,它給認識帶來一定的情緒色彩。”這種情境在學生頭腦里留下的不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內心的感受。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重視直觀手段的利用,充分利用教具、模型、投影、錄像和多媒體電腦等教學媒體創設問題情境,以便讓學生調動多種的感官,情緒盎然地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
《位似》是初中階段較為抽象的一節課,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位似中心、位似比和位似圖形的概念,在講解教材前,我先讓學生觀看一節電影播放過程的視頻,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聲像并舉、形象直觀、表現力和感染力很強的動態情境,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從情感上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提高課堂效率,從而對位似這個抽象概念的認識逐步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繼而理解了教材內容,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本節重難點的突破掃平道路。
四、通過自由想象創設問題情境
人的想象力是無窮的,而想象所達到的效果也是讓人吃驚的。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千羅萬象,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是人類創造的發端,也是人類創造的翅膀,想象越發展越有助于創造成性思維的發展,創造力發展的過程就是人類智慧生成的過程。想象力是影響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因素,在數學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能使學生真正獲得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積極為學生創設自由想象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異想天開”,開展多元活動,拓展想象,鼓勵學生大膽獨立地創新,以此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
在學生獲取《三視圖》的新知后,我設置了一些讓學生通過想象完成的搶答題:
通過這種現場的搶答,課堂非常的“混亂”,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在講評過程中,教師借助實物,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讓學生輕松地完成知識的掌握,同時培養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實踐證明,以上四種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是行的通的,它與國內外倡導的著名的STS(注1)教育思想相吻合,這種基于真實問題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精神,通過創設問題情境,采用“問題解決中學習”的思路來設計教學,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熟悉的問題情境中感受、體會、學習,使學生對知識形成多角度、豐富的理解,從而在師生的互動中完成教學目標的學習。
注1:STS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三個英文單詞字母的縮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