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唱是一門集體藝術,它需要學生們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合唱藝術是音樂寶庫中一顆閃亮的寶石,合唱教學也是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和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盡早建立與他人合作演唱的經驗。培養群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本文就對七年級學生的合唱教學課堂現狀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可以提升合唱效果的策略。
【關鍵詞】七年級;合唱教學;效果;策略
從小學升入中學后,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都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對于剛剛步入少年時期的七年級學生而言,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上做出正確的引導。單單從音樂這門課而言,我們要去利用學生對于藝術的敏感度,通過合唱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學會相互融合、相互協調的表演方式,并且喜歡上音樂。
一、課堂合唱教學現狀的分析
1.學生的音樂素養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不會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成長環境都不盡相同,他們的音樂素養也就是千差萬別的。對于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學生,他們可能之前就練過鋼琴,上過補習班之類的,對于音樂就有了一定的悟性。而對于家庭條件差點的學生,他們可能就只會唱之前小學老師在課堂上教過的幾首兒歌而已。七年級學生的生理條件也會發生一些變化,譬如許多男生到了變聲期,都不愿意開口說話了。這些主觀的客觀的不同的因素,都會對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有所影響。
2.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自身素質
在合唱教學過程中,老師業務水平的高低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合唱能力。一個老師的教學習慣,教學態度,教學的趣味性都直接影響到課堂的質量。一個豐富的音樂課堂,需要一個擁有較高音樂素質的老師,并且這個老師能夠駕馭得了這個課堂。
對于老師來說,必須要擁有一對靈敏的耳朵。你要去教學生就必須知道他哪里是對的,哪里是錯的,你要可以輕松的判斷出來,然后去糾正學生的錯誤,表揚學生唱得好的地方,幫助學生揚長避短,使學生在合唱時各聲部能夠配合默契,統一協調。其次老師還應該有耐心,因為學生的音樂素養不一樣,所以就會出現多種各不一樣的錯誤,作為老師就必須耐心的去指出每個學生的錯誤,并幫其改正,這樣才會讓音樂課堂充滿樂趣。
3.選取教學內容
七年級學生平時的課程還是比較多的,對于每周一節的音樂課,選擇教什么內容或是題材的合唱作品,才不算浪費課堂。顯而易見,如今的時代都在緬懷經典,我們的合唱教學課堂要先去教學生一些經典的曲目,例如江蘇民歌《茉莉花》。其次,也要去考慮歌曲、配樂、欣賞等一些不同的方面,結合學生的素質,選一些合適七年級學生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對于一個老師的重要程度不亞于吃飯對于每個人的重要性,因為合唱作品也可以說是學生的精神食糧,萬一它有什么不妥,無疑會給老師和學生都造成很大的問題。
二、提升合唱教學效果的策略
正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所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合唱就有著如此魅力。幾乎所有的藝術形式都是在經歷了不同的歷史積淀下漸漸發展形成的,這些藝術形式在時代變遷中不斷地進步,不斷地豐富,也不斷地完善。合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也并不例外。它是心與心的一種交織和融合。所以在傳承合唱藝術的過程中,要格外的用心。七年級的合唱教學還需要不斷的完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提升合唱教學的效果。下面我闡述了幾個能夠提升合唱教學效果的策略。
1.簡化入門的技巧
在剛剛接觸一樣陌生事物的時候,基本上每個人都不希望它很繁瑣,一旦繁瑣了就會失去興趣,有時候甚至會覺得自己做它很困難,從而就放棄了。對于一個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合唱就是這樣。在學生剛剛接觸合唱的時候,就要讓他們覺得合唱有一種無窮的魅力。這就要求我們能夠做到刪繁就簡,從一個音至幾個音的副調演唱入手,使學生能夠在短期內構建層次分明的合唱概念。
例如蘇少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歡樂頌》這首歌,歌曲的主旋律學生已經非常熟悉了,我們在教唱的時候就可以加進一個音的二聲部演唱,讓學生享受到簡單的合唱的快樂。這樣的手法,學生非常容易接受,于是我在實施教學的時候就再加入兩個音的二聲部。像這樣由淺入深,更容易讓學生感受倒合唱所帶來的喜悅。這種喜悅會增強學生對合唱的信心,讓學生能夠在自己心里的鼓勵和推動下,對合唱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2.因材施教,合理劃分聲部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聲音都是不一樣的,只有給學生的聲音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然后再去訓練它,這樣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師沒有幫助學生找到適合他們自己的聲部,就會使他們裹足不前,不能得到進步。
從音域上來說,最高音達到C2以上的為高聲部,唱低音較為容易的為低聲部;發聲位置較高的為高聲部,胸腔共鳴好的為低聲部。
主旋律的演唱一般都會由高聲部來擔任,高聲部的旋律可唱性強,進行到高潮或結尾時會有全曲的最高音出現。低聲部一般旋律都有韻味,但可唱性較差,不用像高聲部一樣嘶聲力竭的唱。
在合唱過程中,要合理地劃分聲部,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并且是正確的位置。讓學生在訓練中能夠相互照應,訓練大家有控制的唱歌,并且互相配合,唱出歌曲的魅力。
3.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心理上與合唱共鳴
在演繹作品的時候我們可以先去給學生去講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讓學生能夠真正的讀懂作品,熟悉作品,從而能夠用作品中主人公的姿態去表達出作品需要表達的內容。并且在這其中,也可以激發學生對于作品的興趣和表達的激情,用一種積極的心情去演繹和相互配合。在演繹作品的過程中,老師還要和學生相互配合,并且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且領悟到合唱的樂趣,產生想學下去的愿望。
學生能夠和合唱共鳴,一方面需要老師的指導,另一方面也需要學生不斷的努力。總之,要想學生和作品共鳴,和合唱共鳴,就必須先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藝術作品和學生、和老師相得益彰。
4.用多媒體輔助合唱教學
在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多媒體教學已經廣泛運用到音樂課堂教學之中了。在七年級的合唱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來進行輔助教學。學生在老師正確、有效的多媒體引導下會逐漸的深入對合唱的喜歡,也可以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主動探究能力,讓學生學會去表達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內涵和深意,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和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如在蘇少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念故鄉》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去準備一些背景的資料,例如捷克的風光、景點或者音樂,也可以通過有畫面感的視頻來呈現,讓學生能夠將兩者完美的結合,從而去將自己所想表達的情感,通過合唱來表達出來。這時候老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樂曲來指導學生,讓學生能夠完完整整的領會到其中的精髓。
三、結語
著名指揮家楊鴻年說,“音樂是心靈的藝術,合唱是人們心靈火花的相互融合,合唱藝術的美是無法比擬的。”合唱藝術有著悠九的歷史,無盡的韻味,可以去震顫人心。所以合唱教學的推進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需要不停的改變教學方法,不斷的提高合唱教學的教學策略,才能在未來去讓更多的學生喜歡音樂,喜歡合唱。七年級學生作為剛步入少年的一群人,更需要去接受合唱藝術,從而在其中學會包容,學會配合,學會協作。
參考文獻:
[1]馬曉莉,郝延麗.中小學合唱教學淺探[J].商情(教育經濟研究),2008,05:253
[2]盛莉.課堂合唱教學的現狀分析及策略[J].音樂天地,2012,07:15-16
作者簡介:
王卉(1988~),女,江蘇省連云港市人,工作單位:連云港市灌南縣實驗中學,職務: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