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自力 董曉瑜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水環境的保護不容忽視。本文通過對平陽縣水環境的了解,提出了傳統河道治理對水環境的不利因素,針對當前河道治理與水環境保護的主要困難,對我縣河道整治和水環境保護進行了實踐與探索,在我縣實施“五水共治”,打造“美麗浙南水鄉”。
【關鍵詞】河道治理 水環境保護 實踐與探索
1 水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自古以來,平陽依水而建、伴水而居、因水而美,江、河、湖、海、庫一應俱全,歷來就有“江南水鄉”之美稱。平陽縣轄9個鎮和1個鄉,境內河道條數1698條,河流總長1878.27km。省級河道1條,為鰲江干流,長度41.84km;市級河道有4條,分別為平瑞塘河、滬山內河、蕭江塘河和橫陽支江,總長21.09km;縣級河道有22條,主要有平宋塘河、細龍河、平鰲塘河、東塘河、西塘河、鰲鄭塘河、雁門河、水亭河、瑤山河等,總長195.14km;縣級以下河道有1671條,總長1620.2km。這些河道不僅為居民的生產生活提供就近的水源,而且還是行洪排澇的重要通道,同時還是居民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水環境保護意識和要求日趨強烈,不僅城市居民關心城區河道水環境的狀況,農村生活條件好了,也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水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日益突顯。
2 傳統河道治理對水環境的不利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縣開展了以小流域和平原河網整治為主要內容的大規模水環境整治工作,主要是以岸坡穩定和行洪排澇為目的,往往采用單一修建防洪堤或護岸,忽略了水生態環境的要求,對水環境造成了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傳統的河道治理中,過多地考慮了河道岸坡穩定和行洪排澇功能的要求,著重于河道的漿砌塊石和混凝土材料的結構設計,雖然達到了河岸穩定和洪澇水歸槽的目的,但割裂了土壤與水體的關系,使水體與土壤及其生物環境相分離,破壞了自然河流的生物鏈,破壞了生態環境,使生物種類單一化或使水生動物瀕臨滅絕,水體的自凈能力也大大降低。
(2)除河岸硬化以外,傳統的河道治理還強調岸線順直,減少排水路徑,往往對河道進行截彎取直,雖然滿足了行洪排澇要求,節約了土地,但水流流速加快,不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對水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利影響。
(3)河流縱向蜿蜒,形成急、緩流相間;橫向斷面上形成深潭、淺灘和漫灘交錯;河床材料透水性,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滲透,為生物生存提供了營養物和棲息提供空間。河道整治后,河道斷面往往單一且規則,使得水流流速均一化,破壞了原有河道形態多樣性的特征,在不同程度上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影響。
3 當前河道治理與水環境保護的主要困難
河道治理與水環境保護涉及面廣,情況復雜,牽涉部門單位多,協調工作難度大,一般而言,主要困難有以下幾點:
(1)建設資金籌措困難,進度不平衡。河道治理與水環境保護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屬公益性項目,資金來源渠道比較單一,主要來源于縣財政補助和鎮(鄉)村自籌,建設資金籌措較困難。同時,各鎮(鄉)村的財力的不一樣,致使各鎮(鄉)村間的河道治理與水環境保護投入力度、進度情況不平衡。
(2)工作較復雜,實施難度大。河道治理與水環境保護工作面比較廣,河道沿線與其它工程交叉多,與沿岸企業、群眾接觸多,涉及到企業、群眾的切身利益。在工程實施過程中,政策處理工作開展難度比較大,甚至出現居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情況,實施難度較大。
(3)人為設障、侵占河道及水污染事件屢有發生。部分群眾和單位對水域功能認識不足,保護意識淡薄,人為設障、任意侵占河道、傾倒工業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現象時有發生;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業污染、水體富營養化、水葫蘆大量滋生、水土流失等問題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河道整治、水污染防治、水政執法力度等有待進一步加強。
4 河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實踐與探索
2013年,省委省政府科學分析我省省情,準確把握發展階段,統籌全省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五水共治”的重大決策: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并明確提出:“以治水為突破口,堅定不移推進轉型升級,通過治水的倒逼,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淘汰落后產能,以治水治出轉型升級,治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青山綠水”。我縣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的號召,根據我縣實際情況提出打造“美麗浙南水鄉”的設想,委托浙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編制《平陽縣美麗浙南水鄉試點規劃》,以“一江四河五湖八溪”為載體,以“截污減排、建庫保源、河湖聯通、筑閘蓄淡、清淤疏浚、文化提升”為手段,著力把水“蓄起來、連起來、活起來、凈起來、美起來、親起來”,努力打造城水相依、鄉水共榮、湖庫相連、人水和諧的“美麗浙南水鄉”,并進行了實踐與探索。
4.1 組建機構,落實責任,加強監督
為了確保打造美麗浙南水鄉工作扎實有效開展,縣政府于2013年成立平陽縣美麗浙南水鄉建設辦公室,由縣長掛帥,縣政府下屬各相關職能單位抽調人員聯合辦公,各司其職,加強協作,強化服務,提高效能,全力做好我縣河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的各項協調服務工作,各鎮(鄉)也相應成立組織機構,負責對本行政區域河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落實和實施,從而形成上下聯動、部門配合,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h人大成立考核組和督查組,對有按計劃完成任務的鎮(鄉)給予適當獎勵,對進度慢的鎮(鄉)進行督查問責,進一步形成倒逼機制,力爭經過六年的努力,爭取初步實現浙南美麗水鄉“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優美環境。
4.2 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健全治水資金籌措機制
全面實施河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規劃是前提,資金是關鍵。建立多元化資金籌措機制是解決河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資金不足矛盾的根本出路。為此通過“上級支持、向外融資、內挖潛力”等辦法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發揮政策優勢,拓寬籌資渠道,進一步形成多渠道、多層次的籌資方式,推進美麗浙南水鄉建設。主要做法有:加強與上級水利、建設、交通、環保、林業等部門的聯系溝通,上報一批包裝項目,爭取上級的資金的補助;組建縣水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結合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工作,提前在沿河儲備土地資源,利用公司的平臺向外進行融資,著力破解建設資金瓶頸問題;從全縣土地拍賣金中提取2%作為治水的專項資金,用于河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以“溫商回歸”為契機,積極引入民間資金,用于河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
4.3 以治污和拆違兩手抓,全力推進美麗浙南水鄉建設
在治污方面,我縣出臺《平陽縣治污水實施方案(2014-2017年)》,整治重點主要是抓好工業污染整治,農業污染整治和生活污染整治。在工業污染整治方面,嚴格按照“關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園一批、規范提升一批”原則,到2015年全面完成重污染高耗能行業整治提升任務,建成5個園區(1個電鍍園區、1個制革園區、1個印染園區、1個爛版園區、1個鹵制食品園區),相關企業搬遷入園。實現行業結構合理化、區域集聚化、企業生產清潔化、環保管理規范化、執法監管常態化。在農業污染整治方面,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積極開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快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應用,引導農民科學施肥。到2017年農藥使用量比2012年減少10%,健全農藥銷售登記備案制度,建立農藥廢棄包裝物處理體系,開展廢棄農藥包裝回收處理試點工作。在生活污染整治方面,在2013~2015年三年內投資7.9億元建設蕭江、水頭、東海三大污水處理廠。同時,加快建設污水收集主干網、二三級支管網建設,進一步提高城鎮污水收集能力,到2017年城鎮污水處理率達85%.在城鎮污水管網不能遍及的農村,我縣通過推行人工濕地等方法,組織村民自行組合,把污水集中納入沼池中,經過厭氧處理和沙石沉淀,然后在水面上種植美人蕉等善于吸收氮、磷的水生植物,進行水體凈化。在拆違方面,啟動“無違縣”創建工作,從2013開始對河道兩側違章建筑、侵占河道、環境污染源等三類違建實行一律拆除,至2015年違法建筑拆除完畢。對從2013年以后對所轄范圍內出現新的違章建筑,對所轄鎮(鄉)的分管領導啟動問責,并對違章建筑給予強制拆除,實現沿河兩岸道路通暢,人水和諧相處的水鄉環境。
4.4 注重河道生態和水文化建設,以“連片推進”為工作路徑, 加快推進河道綜合整治
河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在滿足河流防洪排澇、灌溉供水、生態用水等基本功能前提下,注重河道生態和水文化建設。設計理念上要打破傳統觀念,把河流的生命特征、功能特征和文化特征有機結合,和諧統一。把河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作為一個作品,在每個作品中去體現生態、環保的理念,使每一項工程貼近自然、走進自然、尊重自然、還原自然。積極借鑒國內外河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先進經驗和做法,針對不同河道采取不同措施。從2013年開始以昆陽鎮、萬全鎮、水頭鎮、騰蛟鎮、蕭江鎮五個鎮的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綜合整治及水系連通試點10個項目區按照治污、拆違、護岸、河道治理、綠道建設和濱水小公園建設“六合一體”的要求,先行進行連片綜合整治,從而推動其余五個鎮(鄉)的河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工作逐步展開,確?!罢我黄⒁娦б黄?、受益一方”,以滿足景觀休閑、生態環境等功能要求。成立平陽縣塘河文化研究會,啟動平宋塘河“水文化博覽園”建設,用物化的形式在塘河沿線的節點上突顯平陽特有的景觀風貌,抓緊建設一批以水文化為主要內涵的濱水廣場、主題公園等濱水開放空間,全面啟動功能健全、景觀優美、特色突出的水鄉文化鎮(鄉)、村(居)創建工作。充分考慮水文化與水景觀的協調,將水文化融合于水景觀中,同時水景觀應充分體現水文化。
4.5 建管并重,創新推出全民治水管水新模式
改變以往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轉變為治理和管理并重。從2013年開始,我縣推行河長制河道管理體制,做到“領導牽頭、部門聯動、鎮鄉負責、群眾參與”以“統一領導、分級管理、集中考核”的方式,構建“四級聯動、全發動員、全員參與”的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格局,以實現“河道有人管、責任有人負”,使全縣河道范圍內實現無雜物漂浮、無違章設置、無護岸倒塌,無污水直排、無污泥淤積的“五無”目標。此外,我縣推行河道長效管理的村規民約,營造全民參與河道管理的良好氛圍。各村把河道管理工作融入村規民約范疇,組織日常檢查和宣傳教育,糾正村民涉河違約行為,使河道綜合整治成為全體市民和社會各界的自覺行動,達到“群約、群防、群治”的目的。建立縣公安局駐水利警務室,與縣水政大隊聯合辦公,專門受理水事治安案件,嚴厲打擊涉水違法案件,改變過去涉水違法案件處置不及時、不到位等現象。
5 結語
河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是一項涉及社會諸多部門和各個方面,是一項綜合性強的工作,需要社會各界充分認識河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緊迫性。同時發揮各類媒體的作用,加大宣傳力度,爭取各級政府和老百姓對河道整治工作的重視,取得各級各部門和老百姓的理解、關心、支持和配合,只有通過大家不斷的共同努力,浙南美麗水鄉“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優美環境才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