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宇奇
摘 要:本文從員工視角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進行回顧,將文獻分為企業社會責任與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社會責任與員工離職傾向兩部分,在此基礎上探討企業社會責任對員工離職傾向行為的關系。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離職傾向
引言:自企業社會責任引起各界關注以來,結合利潤是企業存在的基礎,所以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已有的大部分研究初步證實了兩者的積極影響作用[1]。之后,伴隨著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發展和成熟,企業社會責任對利益相關者的影響關系研究開始步入學者們的視野。在利益相關者的構成中,員工是重要的一部分,其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必定存在感知,這種感知將會影響到員工的態度和行為,員工離職傾向作為員工行為的重要一環,有研究發現,員工感知到的組織對其的支持將會對離職傾向產生負相關影響。員工的離職傾向作為組織最為關注的員工行為之一,有學者已探討論證了其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關系,企業社會責任與員工離職傾向負相關,這是初步達成的一致的結論,不過也有其他學者存在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兩者的相關作用并不顯著,很大可能會存在一些中介變量產生作用,而以組織支持感為中介變量的研究尚屬空白。
一、企業社會責任與利益相關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的思想早已蘊含在企業社會責任早期的研究當中,但是兩者相結合的研究開始受到廣泛關注,是在1984年Freeman在其著作《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角度》中正式提出利益相關者理論之后。20世紀90年代,企業社會責任與利益相關者理論出現了全面結合。Freeman(1993)認為利益相關者理論通過描述公司在企業社會責任定位中所要考慮的特定群體或個人,從而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對象具體化,使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更為清晰。Wood&Jones(1995)提出了利益相關者的三個角色定位以證明其在CSR中的重要性:(1)利益相關者的期望是CSR的動力來源;(2)利益相關者體驗CSR的影響作用;(3)利益相關者對CSR行為作出評價[2]。Clarkson明確提出了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用利益相關者框架替代企業社會績效框架,并指出,企業應該對六個主要的利益相關者負責:顧客、員工、供應商、投資商、社區和環境,并提出企業社會責任對利益相關者的責任不僅要關注,更要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進行落實。
二、企業社會責任與員工離職傾向
伴隨著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繼續深化,尤其是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興起并逐漸引起關注,企業社會責任與員工離職傾向的研究才逐漸成為研究的重點。不過國內外關于企業社會責任對員工離職傾向影響尚還處于起步階段,不過為數不多的實證研究對兩者影響關系的結論是趨于一致的,即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對降低員工離職傾向有積極的影響作用。Maignan(1999)研究發現企業應該與法律、營銷和慈善事業相結合,把自己建立為一個人文主義取向的組織,從而吸引包括員工和股東等利益相關者的注意。企業如果能始終如一的這樣做下去,可能會減少員工的流動率,可獲得更高的工作滿意度和更好的業績及創新水平。KoyS(2001)研究發現外界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反應會影響到該企業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和離職傾向;Jamarillo(2006)論證了工作滿意度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和離職傾向的中介作用,Bap
tiste Bourdeau(2006)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對離職傾向有直接影響并呈現負相關關系,并得到企業社會責任通過工作滿意度和組織承諾對離職傾向有間接影響;S. Duane Hansen(2011)論證了組織信任在企業社會責任和離職傾向中的中介作用;Ting
Shiun,&Alicia Ho(2012)則發現組織公正和組織自尊是企業社會責任影響離職傾向的中介變量。
三、小結
近幾年來國內外學者雖然已經開始研究企業社會責任與員工離職傾向之間的關系,但是企業社會責任對員工離職傾向的影響的中介變量還處在探尋階段,研究組織支持感在兩者之間的中介作用的文獻還比較少,尤其是以中國情境為背景的研究文獻更是少之又少,如何將國外先進研究理論應用到中國情境中的企業中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Dentchev.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s a Business Strategy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4(55)
[2] DJ Wood,RE Jones.Stakeholder mismatching:A theoretical problem in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199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