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江濤
摘要 當前,我國的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多地發生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的自然災害。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以利于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生態環境。
關鍵詞 水土保持 生態建設 生態安全 可持續發展
隨著城市化的迅猛發展,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開礦采石作業和房地產開發破壞了原有地貌和植被,致使水土流失,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加強城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成為當今首要問題。水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應從維護國家安全、全球安全,維護人類自身安全的角度出發,建立與健全水環境安全的法律制度和保障系統,進行環境風險識別、評價、預報、預防、控制、消除,保護人類在生產、生活與健康等方面不受水環境污染和破壞等影響,為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必需的基礎。
一、城市水土流失現狀
(一)當前城市水土流失的特點
和研究山區水土流失和防治一樣,城市水土流不容忽視,其特點水土流失速度快、流失面廣、流失點多等。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速度提高,各種新科技、新技術的運用導致水土流失的加快;這些特點給水土流失的治理帶來相當大的難度。因此,治理水土流失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它勢必成為一場持久的攻堅戰。
(二)治理城市水土流失的措施
首先,要完善政策制度法規,不僅嚴厲查處各種無視環境的開發行為,而且還要提高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加入到水保隊伍中來;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調動城市市民參與水保的積極性;三是要做好規劃,在規劃上充分體現經濟社會發展、城市景觀、美化環境與水土保持的結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四是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各城市應堅持貫徹“水土保持,人人負責”的原則,國家、個人、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共同參與,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通過多種形式組織開展城市水土流失治理。只有做到以上幾點,城市中水土流失的狀況才能從根本上扭轉。
城市水土保持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且各個城市情況不一,城市水保重點也不一樣。有的城市重點開展城市水系整治,提高城市防洪標準和防洪抗災的整體能力,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有的城市則把城市基礎設施和開發區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治理作為重點,禁止隨意傾倒建筑渣土和生活垃圾,防治水土流失危害,避免水土亂流、地面裸露,減少泥沙淤積;有的城市對市區周邊的開山、采石、挖砂行為進行監督管理,對城市周邊采石取土、礦山開采清查整頓,要求按照水土保持方案進行治理;有的城市將城郊接合部的水土流失防治納入了城市水土保持范疇,城郊產業開發與小流域綜合治理相結合,為市民提供一個健身、休閑、游覽觀光的活動場所。
二、城市水環境的生態安全問題
(一)城市水環境生態安全的概念與內涵
生態安全一詞。在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其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環境安全”,之后,“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相繼出現,并且生態安全越來越受到關注,并逐步代替了環境安全和資源安全。
水環境生態安全問題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水安全的自然屬性,即干旱、洪澇、河流改道等自然型的水安全和水體自身的安全狀況,以及水環境與周圍生態環境如土地、城市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一個是水安全的社會屬性,由于人類對自然水循環的大量干預所形成的二元水循環模式導致了水安全在具有自然屬性的同時還具有社會屬性,如水量短缺、水質污染、水環境破壞、水生態系統功能喪失、水分配不公、水資源浪費、水管理混亂等。
(二)水環境的安全問題
水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水既是生命的源泉,又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在城市水土保持治理中水環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根本重要性主要表現為:水是一切生命的要素,水環境是必不可少的生命維護系統,關系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對人具有生命價值;水是一種環境要素水環境是人類環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水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對人具有生態價值;水是一種珍貴的自然資源,水環境是人類發展的物質基礎,為人類提供了從事生產和消費活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質,水環境對人具有經濟價值;水環境對人還具有景觀、文化等價值。沒有水,就沒有人類,隨著水環境系統受到人類活動的日益嚴重的影響,人們開始認識到水環境安全這一危及人類本身安全的問題。
水環境生態安全問題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水安全的自然屬性,即干旱、洪澇、河流改道等自然型的水安全和水體自身的安全狀況,以及水環境與周圍生態環境如土地、城市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一個是水安全的社會屬性,由于人類對自然水循環的大量干預所形成的二元水循環模式導致了水安全在具有自然屬性的同時還具有社會屬性,如水量短缺、水質污染、水環境破壞、水生態系統功能喪失、水分配不公、水資源浪費、水管理混亂等。環境安全是作為人類生命支撐系統的生態環境受到威脅與破壞的程度以及這種威脅破壞人類個體、人類社會和國家的生存發展所帶來的直接和間接的不利影響。水環境安全包括飲用水安全、水環境質量保護、水資源安全等內容。我國的水環境問題嚴重,水形勢嚴峻,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惡化、水旱災害頻繁等問題日益突出,水環境安全己成為21世紀制約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而造成我國水環境安全的出現嚴峻形勢的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現行環境法律制度因功能單調、適用范圍窄、研究嚴重不足,缺乏有效的環境安全保障機制、原則和制度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從維護國家安全、全球安全,維護人類自身安全的角度出發,建立與健全水環境安全的法律制度和保障系統,為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必需的基礎。
(三)水環境安全的法律保障的主要內容
水不僅是一種自然資源,也是一種環境要素。水資源的價值既體現在經濟利益上又涉及環境利益。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水資源的多元價值日益為人們所認識。水資源在具有非常重要的經濟價值的同時還具有巨大的生態環境價值,并且水資源的經濟和生態環境功能相互依存、影響。只有在不破壞水生態系統的平衡的前提下進行開發,才能保證水資源的持續利用。因此,首先應明確基本安全利益應當滿足的原則,建立基本安全利益的保障機制,規范人們與環境有關的行為,保護整個生命支撐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持續性,不損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統,不能超越水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將人類行為對水環境的影響控制在一定的損失和不產生不可逆性有害影響的界限內,保持水環境安全。為加強水環境安全的法律保障,應建立環境風險識別、評價、預報、預防、控制、消除的法律制度。
三、結束語
水土保持是搞好生態環境建設的前提、基礎、根本性措施和有力保障。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相得益彰,密不可分。正確認識和把握水土保持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地位,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充分發揮水土保持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振興縣域經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