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是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它困擾會計界多年,是會計領域的“頑癥”,它往往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國家稅收的大額減少,嚴重影響社會的經濟秩序,同時給國家宏觀調控帶來了阻礙,削弱了會計管理的效力。由于會計信息失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會計信息的不信任,嚴重地影響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因此,防治和杜絕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發生是經濟領域的學者迫切研究、探索和管理者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從法學的角度對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進行分析,科學客觀地對我國目前會計信息披露的法律規制問題進行評價。同時結合國內外對該項問題的研究和經驗成果,來完善我國針對會計信息虛假披露的法律法規是大有裨益的。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會計法;會計信息披露;法律責任
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速度的逐漸加快,會計對我國各個領域的影響也是日益廣泛。而會計信息作為會計的一種表達方式,人們對它的依賴程度也逐漸加深。會計信息作為會計主體經營活動和經營成果的重要反映,對相關行業的建設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會計從業者了解和運用專業知識的基石和引路者,也是非會計從業人員了解行業、企業、機構財務狀況的唯一途徑和方法。相反,會計信息失真會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國家稅收的大額減少,嚴重影響社會的經濟秩序,同時給國家宏觀調控帶來了阻礙,削弱了會計管理的效力,更會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
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是一個國際化、廣泛性的問題。隨著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一些不健康的經營模式逐漸浮出水面,21世紀初美國安然公司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商品和服務公司之一宣告破產,其被揭露的幕后交易和資金流轉使整個世界嘩然,也將會計信息失真現象進一步推到社會經濟的風口浪尖。還有我國近幾年出現的“大慶聯誼事件”、“銀廣夏事件”也充分證明了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在我國是廣泛存在的,并且危害極大。
1 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相關研究
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核算的依據不真實或會計信息所反映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虛假,不符合實際情況?,F代會計發源于英國工業革命,而后又在美國廣泛應用和發展。美國是目前世界市場規模最大功能最強的國家,也是對于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法律制度最為完善的國家。
而事實上,早在1929年之前,美國對于會計信息披露問題并沒有加以監管和干預,也沒有相關法律、政策的約束,當時的會計主要目的是為了經營者的利益著想,很少考慮其他利益相關人的需要。直到1929年華爾街股市的大崩潰引發了美國長達5年的經濟大蕭條。美國當局才深刻意識到會計信息披露規范的重要性,并開始著手對這一問題進行法律控制,彌補之前的法律漏洞。分別于1933年和1934年頒布了《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要求會計人員按照公認的會計準則編制會計報表并向證券交易委員會進行登記和公布,這大大約束了會計信息形成的程序,確保了其質量的真實性。同時,美國率先建立了統一的會計準則來規范企業的會計實務,使會計信息應用者和相關人及政府部門可以更明了的看懂財務報表,并能夠直接進行橫向或縱向的數據分析,更有利于做出相應決策。
“會計準則不僅是會計工作應遵循的指南,也是注冊會計師實施審計的判斷標準,從而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盵1]在“安然事件”之后,美國更是加大力度完善會計制度,主要包括:“一是設立會計監督委員會;二是改革審計制度,明確分開審計與會計咨詢業務;三是研究開放費用的會計處理原則應有明確規定;四是員工股票期權費用的會計處理應有明確規定;五是制定詳細的會計規定,減少公司會計報表的可操縱性。”[2]
英國作為會計行業的開辟者,在1844年頒布了英國會計史上重要的一部法律——《公司法》,該法律對會計、審計制度作了規范,并且對會計和審計人員資格進行了限制。而隨后在英國,會計的發展并沒有在美國發展的完善,在20世紀30年代由于經濟危機的影響,英國開始向美國學習會計法律規制的問題。
日本作為大陸法系法律制度的代表國家,其有關會計的法律也經歷了一系列不斷地修正和完善。早期日本的會計制度受到德國的影響,主要維護債權人的利益,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日本會計制度的建設也開始學習美國會計制度,并參照美國所出臺的法律制定了符合自己國情的《證券交易法》。按規定,公司發行有價證券或上市時,應提出有價證券申請書和有價證券告知書。后者強制規定必須附該公司的會計財務報表,同時規定必須強制性的附有日本注冊會計師或審計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3]
國內有學者認為,會計信息失真情況的出現和會計信息產權息息相關。對于不同的利益相關人來說,對會計信息的掌握情況相當于對利益的掌握情況。而現有的會計法律制度沒有嚴格要求會計信息的質量,也誘導了會計信息嚴重失真情況的發生。
也有學者認為,會計舞弊的情況是人們趨利避害行為的自然結果。應該從法律上監管、預防、發現、追究,一環扣一環,完善體系制度。也要禁止會計和審計業務的連體,應當實行審計輪流制??梢詮募訌娐殬I道德、加大法律約束、法律力度、加強完善內部管理、加強會計信息的審計監督、加強違法處罰力度、加大會計違法成本、對會計從業人員的選拔嚴格要求等角度針對會計信息故意性違法失真問題進行防范。
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符合我國當代國情以及當前市場經濟為大背景的會計法律體系?!稌嫹ā贰秾徲嫹ā贰蹲詴嫀煼ā贰稌嫓蕜t》《審計準則》《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法規對會計行為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同時民法、刑法中也相關的輔助規定。早在1985年我國就出臺了《會計法》,隨后經過了1993年、1999年兩次修改。其中對會計信息企業內部核算、管理方面有著明確的規定,也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做出了要求。而《審計法》《公司法》等法律則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分別對會計信息管理進行了規制。比如,會計信息披露中的招股書、年度報告等制度進行了細化,也在審計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時規定了違反法律應當負擔的責任和付出的代價。
2 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現狀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2011年5月至10月,財政部組織駐河北、山西、浙江、福建、廈門、山東、河南、湖南、寧夏等九?。ㄗ灾螀^、計劃單列市)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對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所述的10家分公司2010年度會計信息質量進行了檢查。發現在會計核算方面存在著違規問題。分別體現在會計核算不實、固定資產管理不規范和職工薪酬管理不規范等問題上。其中浙江、杭州、河南、湖南分公司少計收入818.52萬元;寧夏分公司少計利潤483.1萬元;河北、山西、廈門分公司推遲確認部分保費及其他收入。對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結果也不盡如人意。上海、廣州等地會計核算制度不符合規定;南昌、成都分行費用核算不實377.04萬元。在此次會計監督檢查工作中,各地財政部門共檢查發現違規問題金額552.29億元,查補稅款9.11億元。對單位罰款3875.52萬元,對193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了罰款、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等行政處罰。
現階段企業會計信息失真有以下幾種情況:①提供虛假業績,欺騙投資人。部分企業多計收入、少計費用蓄意會計造假,使年終財務報表表面看上去光鮮,其實是虛盈實虧,會計信息嚴重不實,不僅給投資方帶來誤導,也使得社會經濟環境惡性循環,導致投資者的不信任。②重心只落在會計核算上,在內部控制環節極其薄弱。③為少交稅款,虛增企業成本,實則偷逃稅金的違法行為。④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不嚴格、不準確。[4]
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已經與日俱增,究其原因有以下幾種:一是企業管理層結構有缺陷。一般體現在有現代企業制度的形式,而董事會、經理會、監事會等機構并沒有發揮實質的作用,導致民主化成為擺設,決定權掌握在少數人手上,管理機構沒有做到有效的監督作用,使企業重大決策有失公平。二是會計制度不先進。會計制度決定了會計信息如何運算而來,如今經濟在迅速發展,資源的形式日益更新多種多樣,而會計制度并沒有推陳出新,用原有的會計制度和核算方法來要求新時代下的經濟運營顯然是不科學的。三是我國有關法律多是作了授權性的規定,但又對如何運用沒有做約束,這使得被授權者有太大的自主空間,導致不公平不公正的執法行為也屢見不鮮。四是法律處罰力度薄弱。對單位和負責人的處罰力度過輕導致法律威懾效果較弱,使違法成本低于違法收益,才使得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無法遏制。五是執法主體規定不合理。在實際情況下,對違法責任人有行政處罰權正是其所在的單位,這就形成了“自己管自己”的現象,導致處罰效果并不明顯且存在包庇的情況。
3 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法律思考
目前世界各國都充分認識到會計信息失真給國家經濟帶來的嚴重危害。于是眾多國家也開始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打擊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國內外實務界、理論界都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多數是從經濟學、會計學或者社會學的角度進行探討。本文試從法學的角度,結合國外會計信息披露的法律建設的經驗,對會計信息失真問題解決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是調整完善《會計法》中相關概念的界定,加強會計的內部控制?!吨腥A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一條規定:“為了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加強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為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制定本法?!痹跅l文中雖然提到“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卻并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標準。這導致不同行業、專業與非專業人士之間對“真實、完整”的界定出現偏差,即會計行業遵循程序合法性,就是說會計從業人員只要嚴格按照會計規則進行核算無論結果是否與客觀事實相一致,都認為是合法的。而從法學界的角度講,會計信息是否真實要從結果來看,更強調結果合法性。因為非會計從業人員往往不懂得會計核算的方式,不能要求他們從程序的角度來看財務報表,他們只能從結果中直觀的獲取會計運算的結果。因此,應該從法律的角度具體規定一個明確的標準來界定“真實、完整”。
另外,會計是一個企業的內部管理活動,應當以企業的經營目的和長期健康發展為目標,不僅僅局限于對財務的核算,也應該承擔起控制財務合理運營的責任。因此應該從法律入手增加會計內部控制模式,才能使會計職能完整地發揮作用。
二是完善會計行政責任的不足。沿襲早期我國對會計責任的認定規則,受政治和經濟環境影響,我國以行政責任為主,刑事、民事責任為輔。由于早期規制會計信息披露行為多以公法為主,因此在《會計法》《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法規中存在很多有關會計行政責任的規定。從不同角度、甚至同一角度規定會計行為,導致法律法規之間存在分歧、沖突和重復,簡單地講就是沒能統一協調規劃各法針對會計行政責任的規定。例如,《會計法》第四十二條中對“私設會計賬簿”的行為進行了規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對單位并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而《公司法》第二百零一條規定:“公司違反本法規定,在法定的會計賬簿以外另立會計賬簿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部門責令整改,處以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可見,對同一會計違法行為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處罰額度。同時,不僅是法律條文的交叉,在執法過程中,由于對會計的監管部門太多,導致重復執法的現象也經常發生。因此,統一各法中對會計行為行政責任的規定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梢院侠磉\用司法解釋,將各法中相同方面的內容進行細致的分類,規定出具體的使用條件,避免法條競合的現象再次發生。
三是完善會計刑事責任的不足。在承擔刑事責任時,犯罪主體作為會計違法行為的刑事責任承擔者,應當有嚴格的規定。在《會計法》第四十六條中:“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以降級、撤職、調離工作崗位、解聘或者開除等方式實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蓖瑫r,在《刑法》第二百五十五條中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的領導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會計法、統計法行為的會計、統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情節惡劣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笨梢姡瑢τ谕贿`法行為,《刑法》中的犯罪主體比較廣泛,是單位的領導人,而《會計法》中只規定了單位負責人,一般來說就僅僅是行政負責人。這就出現了犯罪主體規定不一致的情況。如果僅按照《會計法》中對單位負責人進行處罰,就使得其他領導人有鉆法律空子的可能。因此,此處筆者建議擴大犯罪主體的范圍,調整適用程度。
四是完善會計民事責任的不足。如前所述,受早期政治體制和經濟環境影響,我國會計責任主要通過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進行體現,而忽略民事責任。也就是說更強調從公法上對會計違法行為進行定罪、處罰,而私法領域則發展緩慢。過少針對違法行為進行民事賠償,導致大大降低了會計違法成本,使得不法經營者們樂此不疲地進行著會計違法行為。《會計法》從1985年實施以來又經過了兩次修改,但很遺憾,都未能在民事責任方面進行加強。同樣,民事責任在《公司法》、《證券法》上也未能得到重視。在當下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問題反而應該以司法為重,這也對規范民事責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司法中,用刑事定罪、行政處罰來全權代替民事賠償是不科學、不平衡的。而當人們意識到民事責任重要性的時候才發現無法可依是目前我國相關法律最大的漏洞。會計信息失真是會計主體從事民事行為時違反法定義務的行為,因此會計民事責任應當歸屬于侵權責任。會計信息的虛假披露帶來的損失應該以實際發生的損失為標準來計算。首先應明確責任主體和對象。在經營活動中,受托進行會計核算的主體就應該是會計民事責任人,而委托進行會計核算得以讓則應為責任對象。其次,由于我國經濟的多樣化,責任主體不同歸責方式也應有所區別,根據法律主體的不同來適用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是很有必要的。最后,要強調因果關系。應當結合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聯系來判斷會計法律責任承擔與否。
經濟在發展,經濟體制也逐步多元化。法律雖然有著滯后性的弊端,但也在無數的社會經驗推動下不斷地前進。對于控制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產生,我們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蘇慧玲.淺談西方國家會計信息失真[J].科學之友,2007(5).
[2]仇俊林,范曉陽.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吳建斌.日本公司法規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2003(1).
作者簡介:龐琬琦,女,1990年6月出生,吉林長春人,吉林大學法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學、刑法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