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敏 王琳
摘 要:通過智慧學習系統的建設和使用,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并探索創新的教育教學改革模式,突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時空、關系、媒介的限制,實現人生處處是課堂,時時在學習,促進人才培養的高質和高效,實現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智慧學習系統;教育信息化;建設方案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Introduction)
近年來,“智慧”理念研究不斷引起社會各界的注意,“智慧學習系統”也成為了教育行業信息化建設的方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飛速發展,如何在高職教育中建設滿足學生需求的“智慧學習系統[1]”是需要我們研究的問題。
2 什么是智慧學習系統(What is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system)
智慧學習系統是指包括信息化教育所需的網絡等硬件環境、智慧學習平臺、適應教育信息化的師資隊伍、優質的教學資源庫、數字化仿真實訓基地等多維度一體化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它將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與面對面(Face-to-Face)教學相互融合,充分利用各種現代的和傳統的、個人和機構的、商業的和免費的教學資源進行全方位的教學活動。
在我國教育信息化的推動下教學由單項傳輸轉向多維發展[2]。在學習時間、地點方面給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方便,而課堂教學也由以教師為核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如何利用好數字化的資源引導、輔助學生學習。智慧學習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提高了教學的效果和效率,因此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在嘗試進行智慧學習系統建設。
3 智慧學習系統建設意義(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system)
3.1 突破時空界限
教育信息化以網絡的虛擬形式最大限度把數字課堂活空間利用起來,并突破時空的限制實現隨時隨地上課[3]。在信息化平臺的支撐下,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中學習書本知識和進行各項實驗,還可以在宿舍、圖書館、實訓基地、實習工作崗位等任何存在互聯網絡的場所獲得相應的教學資源來進行以上操作,實現了真正國際化“名師名教”的教學模式。
3.2 突破傳統師生關系
教育信息化也使課堂教學角色發生了改變,由傳統的教師主導,轉為學生為主體。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缺少主動參與課堂能力。而現在學校的信息化下新型數字課堂具有在線教學互動,將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
3.3 突破媒介限制
信息化下的多維度新型數字主要是通過電子書包、電子白板、投影儀、電子講臺等教學終端和多媒體設備教學工具構成的新型教學溝通媒介,連接網絡來將需要的教學資源傳遞到臨時的課堂教學現場,師生在臨時的現場當場教學、現場演示,實現走到哪就在哪學,突破書本、黑板和粉筆的限制[2]。
4 智慧學習系統建設方案(The building programs
of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system)
4.1 大力加強基礎環境建設
在原有硬件環境的基礎上,大力加強基礎環境建設。
以我們許昌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目前我校共有多媒體教室46個,共配備1576臺學生電腦;視聽閱覽室六個,共有300臺電腦;每個教師和教輔人員都配備了辦公電腦;整個校園裝有線網絡,學生可以在教室、圖書館、宿舍上網。
我們準備將每個教室都改造為多媒體教室,與網絡運營商聯合,著手建立覆蓋全院的免費WIFI環境,從而實現學院教學管理、教學服務和課程資源及仿真實訓方便快捷的應用。
4.2 利用數字信息化平臺[4],提高教育管理和教學應用
水平
在已有的基礎和優勢上,提高智慧學習系統內涵建設,把數字化運用于教學管理、課堂教學、和個磊實訓活動中,實現教學管理的智能化、課堂教學的便捷化、實訓活動的網絡化,以此來推動學校跨越式發展,改善育人環境,提高教學質量。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去建設與實踐:
(1)構建智慧學習平臺
通過開發或購買的智慧教學平臺,將教學中的各類信息和資源通過數字化處理,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類信息資源,快速、完整、便捷地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各種信息服務。在教學管理中,有每學期教師任課情況、試題庫、課程資源、學生成績統計、試題分析、科研信息等,在選課系統中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所需學習的課程,課程的面授地點、網上課堂、網上答疑、網上作業提交和作業反饋等。通過數字課堂平臺的建設逐步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信息資料庫,實現課堂教學的網絡化和數字化。
(2)打造數字課堂師資隊伍
在智慧學習系統的建設過程中,教師即是應用推廣的對象,又是應用的推廣者,起著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教師的信息素養是適應數字化環境的前提,也是引領學生進入數字課堂的必要條件。教師必須和學生一起共同學習新的知識技能和信息技術,才能夠滿足教育對信息化技術支持的要求。數字課堂中教師良好的信息素養體現在:教師應具備良好的信息處理能力、良好的信息問題解決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鼓勵教師充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及相關的應用研究,鼓勵教師參加全國信息技術比賽,結合學科教學研究,不斷地挖掘技術應用的潛力,促使應用與技術形成互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積極引導具備良好信息素養的教師逐漸轉變為網絡應用建設者,將教師信息素養的發展與教師自身專業化發展結合起來,尋求實現數字課堂的根本途徑。這樣,教師的應用能力和水平與網絡應用建設之間就會形成良性的循環,不斷推進。
(3)積極開展精品資源庫建設
利用開放資源、開發和引進資源,注重實現優勢教學資源的互補;同類型職業院校通過資源交流互惠互利,縮小不同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帶來的教育不均衡;同時使資源最大化服務于職業教育事業,避免資源庫成為信息孤島,造成浪費;各類職業院校要首先打造校內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具有高水平的優質教學團隊,然后在校本資源、引進資源、開放資源上應形成不同的特色,取長補短、互相補充,對促進職業院校的專業交流、教學創新發揮積極作用。選擇、利用優質開放資源的同時,注意尊重和保護資源的開放許可協議,尊重版權,遵守國際公約與國內法律法規。
(4)建造數字化仿真實訓基地
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是進行高職改革與建設的重要支柱,是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以校企共建、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為原則,根據不同專業的實際需要建立了一批設備生產化、環境真實化的產學結合、校企互動的生產性實訓基地,使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結合所學專業,提高職業能力,養成職業習慣,提升職業素養。
而數字化仿真實訓基地的建立則可以改善實訓效果,提高高職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數字化仿真實訓基地是面向學生、教師和學校管理者,同時也面向社會的一個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虛擬與現實結合的實訓基地。在仿真實訓基地,學生可以自行安排到機房,針對所開選課程開設的實驗和實訓,進行網上虛擬實訓。通過網絡虛擬仿真技術掌握實訓與實驗的流程和操作步驟,在線進行虛擬實訓考核,獲取虛擬實訓評價,然后預約進行真實環境下的實操考核。
(5)營造數字化育人環境
智慧學習系統[4]的建設會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由于網絡信息資源豐富、傳播速度快,而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的關鍵時期,一切積極的、消極的網絡資源都將對學生產生十分深刻的影響,近朱則赤,近墨則黑。為此,我們在抓好常規學生思想建設的同時,還要抓好以人文文化為主的數字課堂建設,通過“一館、一站、一臺”的載體功能來教育學生提高品位,提高鑒賞力和辨別力,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利用網絡去學習知識,既要成人,還要成才并發展特長,成為品行端正、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一定技能的合格的職業人。“一館”即電子圖書館,“一站”即學院網站,“一臺”即學院電臺。
4.3 積極創造條件,確保數字課堂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
學院制定信息化發展規劃,對信息化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建立以院長牽頭、分管院長具體負責相關部門參與的學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并定期召開會議,商討落實學院信息化工作。院長確立以信息化為平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改革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帶頭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教學和實施管理。同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從人員、資金、服務保障各方面促進數字課堂一體化的建設。
5 結論(Conclusion)
信息化平臺下的智慧學習系統不僅僅是網絡教學或課件教學,必須最大限度挖掘開發信息化平臺下智慧學習的應用與功能,真正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全球人人共享,縮小人才培養的差距,滿足人才培養的彈性和柔性需求。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熊頻,胡小勇.面向智慧校園的學習環境建設研究:案例與策略
[J].電化教育研究,2015,03:34-35.
[2] 何克抗.我國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的現狀及其對策[J].電化教
育研究,2009,10:23-25.
[3] 黃勇,李雅玲.課堂數字化教學測驗的應用研究[C].全國高等
學校教育技術協作委員會第五屆年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
集,2007(88):1024-1028.
[4] 王昌金.面向高等職業教育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過程管理
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2(06):43-45.
作者簡介:
王淑敏(1977-),女,碩士,副教授.研究領域:網站建設,網
絡安全.
王 琳(1982-),女,碩士,講師.研究領域:硬件檢修及
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