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婷
【摘要】校企合作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因此梳理江西省的校企合作模式,對促進其經濟發展和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有重大意義。本文在介紹了校企合作概念后,從江西省校企合作模式、江西省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江西省校企合作的新展望三個方面進行綜述。
【關鍵詞】江西省;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綜述
為了適應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和江西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江西省進行了許多校企合作的創新與嘗試,但與此同時,江西省重點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供應不求的問題也正在凸顯,成為江西省產業整體提升的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因此,疏理清楚江西省校企合作模式的相關研究是推動江西省職業教育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校企合作的概念
歐洲是校企合作的概念最早產生的地方,在20世紀中期,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為了能夠加快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步伐,陸續對教育進行了改革并出臺相關法律,確定院校和企業合作中的權力、義務,促進校企合作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
在我國,徐國慶指出校企合作簡單來說就是院校和企業共同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余祖光認為從宏觀角度出發,教育機構和產業界的合作不僅僅是共同培養人才,還包括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等領域開展各種合作活動。
二、江西省關于校企合作模式的相關研究
從現實情況上來看,江西省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僅多且雜。學者們對江西省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方法基本采用案例分析法,從案例中總結經驗,反思問題,從而提出可操作性建議促進江西省校企合作的進一步發展。
朱隆亮、王敏軍將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作為較成功的案例進行分析。他們闡述了該校三種提高校企合作質量的合作模式:一是創立“實驗室建到工地上”的新模式,教學與實踐相融合,讓學生感受真實的職業環境從而迅速掌握職業技能;二是企業為學校提供設備、師資、技術、特色培訓課程等一系列資源,讓學校深入了解企業需求,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最終真正實現訂單化培養。三是校企共建實訓基地,保證基地與真正的工作崗位環境相同,對外接承業務,對內培養學生職業技能,達到校企共贏。林慧英則是考察了江西省華億電子工業中等專業學校的“前校后廠”的校企合作模式,認為該校采用的“前校后廠”模式的主要優勢是形成了“六個對接”的合作格局,其中“六個對接”是指:校長對接廠長、專業對接產業、教師對接師傅、課堂對接車間、實訓基地對接研發室、企業文化對接校園文化。另外她在肯定了該校校企合作取得的成績外還反思了“前校后廠”模式中的存在的問題,例如缺少政府和行業支撐、企業參與動力不足、學生實習管理力度缺乏等,并提出了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深化“前校后廠”理論建設、加大對學生實訓管理力度等對策。魏志明介紹了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的學生實踐模式,該院校的最大特色是根據院校專業特色建設了校內電子商務實訓室,由此吸引企業開創校企合作新模式,開創了學校、學生、企業三贏局面。該模式的特色主要有三點:一是學校創建實訓室,為校企合作學生實習提供了場地,解決了合作中企業參與動力不足的問題;二是合作中除了強調資源共享,還要學生接觸企業文化、了解企業運作概況,這對學生今后的長遠發展有重要幫助;三是院校共同進行專業建設,開發課程體系,其中包括專業教學標準設計、課程體系構建、課程標準制訂、教材內容重構、參與教學過程等。與此同時,學院也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信息資源、技術信息等,形成良性互動關系。謝昕琦對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準員工2+1”模式進行詳細的探究,“準員工2+1”模式是讓學生用2年時間學習理論知識,1年時間進行頂崗實習,該校企合作模式從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實踐環節三個方面充分進行合作,其中課程建設中不僅包括基本理論知識還包括職業技能的相關課程、職業素質課;師資隊伍不僅包括學校理論老師還包括外聘的企業技術型人才和行業專業等;實踐環節不僅要求學生在模擬訓練室和校內實訓基地實習,更要去校外的企業車間進行培訓,這樣才能保證院校企業深入合作,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另外還有學者認為校企合作要考慮到專業特色,對此他們針對江西省某些院校的專業特色進行的校企合作模式進行研究。
徐仂認為江西師范大學科技學院服裝專業的校企合作是比較成功的。因此他對該院校服裝專業的校企合作模式進行探索、分析。該院校主要是通過校企共建工作室、實習平臺、畢業實習基地三個方面的共建,最終培養出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和企業所需人才。在文中作者肯定了校企合作辦學的有效性,并且提出了校企合作模式中的五點重要因素,包括: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礎、良好的教育氛圍、優秀的師資團隊、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的融入、多載體的訓練途徑。顏光輝以江西信息學院高爾夫專業的校企合作為例,介紹了該專業在校企合作中采用了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專業標準、高爾夫企業全程參與核心課程建設、校企合作共同組織教學過程三種手段,除此之外他還指出該專業在合作中還學院派專人對企業教學部進行指導、校企進行零距離教學培養、校企全面資源共享等合作特色。顏光輝通過總結上述一系列經驗推動了我國職業院校對高爾夫專業人才的培養。
從上述這些研究來看,校企之間究竟采取怎樣的合作模式,最終選擇還是由具體的合作目標所決定的,并不存在絕對的最有效模式。
三、江西省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江西省校企合作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首先從江西省政府相關部門來看,江西省校企合作缺少政府部門配套的介入政策,如約束機制、激勵機制,主要還是依靠自發地或給予人際關系基礎之上的情感機制維系,缺乏一定的穩定性,而使校企合作的關系不夠穩定,效果也不太理想。顯而易見,校企合作不僅僅是學校和企業兩方的事,需要具有獨立功能的第三方——政府介入,解決校企合作中出現的問題。
從企業方面來看,江西省最急需解決的是“校熱企冷”,企業參與合作的動力不足問題。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量學者認為造成“校熱企冷”的首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理論指導,缺乏合理信念和理性知識的支撐。曾憲明認為缺乏激勵機制是導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根本原因。
江西省校企合作模式基本都是以學校為主導,雖然學校參與合作的積極性很高,但是由于受傳統慣性的影響,學校在合作過程中往往容易忽略職業教育中廣泛存在的實踐知識和緘默知識,只注重學生獲得證書的情況,疏忽了實踐能力的培養,最終造成企業對人才的期待水平與現實具有較大差距。另外還有學者認為高職院校財政投入不足,辦學條件尤其是實驗實訓條件相對薄弱也是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方面做的不足之處。
四、對江西省校企合作模式的新展望
結合上述江西省對于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從政府、職業院校、企業三方面對江西省校企合作提出新的展望。
一是江西省政府要加強人才質量監管,制定可行的制度規范推動企業參與建立“校企主導、政府監督”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另外對校企合作的倡導和宣傳力度也應當加強,引導好社會輿論,特別是要對企業在職業教育方面的認識偏差進行糾正,要求企業用實際行動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制定可以量化的責任指標,使企業能夠真正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做到為社會培養各類合格的應用型人才。最后,政府相關部門應運用具體的法律法規對校企合作進行行為規范。
二是江西省的職業院校應該改變傳統辦學理念,打造職教特色,明確自身定位。與此同時加強師資建設,利用企業環境培養特色師資,努力打造雙師型教師。另外學校要與企業共同開發職業課程體系,使學生學習的不僅僅是理論知識還包括實踐知識和緘默知識;共同改善實訓基地,實現校內外實訓基地一體化,保證學生能體驗到真實的崗位環境。
三是江西省企業應該主動與院校加強信息交流,提高主動性,避免校熱企冷的局面發生,例如校企可共建公共信息平臺,院校既可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合作意愿等,企業也可了解院校的辦學特色、辦學質量、人才培養方式等。另外江西省主要以中小型企業居多,在技術設備、人才、信息水平等資源上都相對較落后,因此需要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升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才能使校企合作更加順利的進行。
參考文獻:
[1]徐國慶.職業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83.
[2]余祖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機制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04:5-11.
[3]朱隆亮,王敏軍.融入行業 引進企業 校企合作 特色發展——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專業建設模式探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0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