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煥
【摘 要】高中物理較初中物理,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質的飛躍,其知識的邏輯性、抽象性和應用性都強得多,要求學生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和更科學的思維方法。把握好高中物理的梯度、跨度,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分析綜合能力,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實現(xiàn)初高中物理的銜接,是每位高一物理教師迫在眉睫的任務。
【關鍵詞】初中物理 高中物理 實現(xiàn)銜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9.190
一、初高中物理成績現(xiàn)狀比較
在初中絕大部分學生對物理是挺感興趣的,歷年來升學考試考上本縣一中的學生物理優(yōu)秀率為95%左右、及格率100%;而縱觀歷年來本縣一中高一物理半期考優(yōu)秀率僅為30%左右、及格率70%左右(總分均為100分),部分學生出現(xiàn)不及格。因此半期考后學生家長會上,許多家長對這種反差感到困惑和質疑。故此作為物理教師的我們,有責任和義務進行思考、研究,并想出對策,更好地實現(xiàn)初高中物理的銜接。
二、初高中物理在知識內容上存在很大的差異
1.從簡單到復雜。由于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知識內容少而簡單,通常被理想化。高中物理則要復雜很多。如從光滑平面的勻速直線運動到考慮外力作用的變速運動,從單個物體到連接體,從部分電路的歐姆定律到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等。
2.從現(xiàn)象到本質。初中物理知識多以有趣和有用為出發(fā)點,主要是對一些表面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如聲現(xiàn)象、光現(xiàn)象、物態(tài)變化等。而高中物理則要深入到本質和規(guī)律層次。如不但要知道一個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還要探究其為什么會做勻變速直線運動。也就是說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3.從具體到抽象。初中物理的研究對象都是一些具體形象的東西,如平面鏡和透鏡成像、物態(tài)變化等;高中物理則引入很多抽象的概念,如質點、點電荷等理想模型;瞬時速度、力的相互作用和受力分析、電磁場、電磁波、波粒二象性等。
4.從狀態(tài)到過程。初中物理更多地研究密度、熔點、沸點、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等常量。而高中物理則要研究很多變量的規(guī)律,如變速運動的速度和加速度等。初中以研究狀態(tài)為主,而高中則更多的注重過程的分析。
5.從標量到矢量。高中引入了矢量概念,物理量的方向成為分析研究問題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6.從一維到多維。研究范圍從直線擴展到了平面。從只有直線運動發(fā)展到曲線運動,數(shù)軸已經(jīng)不夠用了,要在直角坐標系中進行討論,甚至在分子運動中還要滲透三維空間的概念。
7.從定性到定量。對數(shù)學知識的依賴逐漸增強,必要的數(shù)學知識的支持是學好物理的重要條件。初中物理大多數(shù)是定性描述分析,高中物理更多的要進行定量的計算研究。如摩擦力的大小計算。磁感應強度的計算等。初中物理用到的數(shù)學知識少而淺顯,而高中物理要用到更多更深的數(shù)學知識如極限和倒數(shù)用于瞬時速度概念,向量代數(shù)用于矢量分析。
8.從演繹到歸納。高中不再局限于演繹規(guī)律,出現(xiàn)了歸納統(tǒng)計規(guī)律。
9.從零散到系統(tǒng)。初中物理知識比較零散,高中開始系統(tǒng)化。知識點間的相互聯(lián)系增強,開始出現(xiàn)大量綜合題,難度大幅度提升。
10.從宏觀到微觀和宇觀。高中物理研究對象的線度向兩方面延伸,如高中萬有引力把研究對象擴展到天體運動,還開始探討分子運動理論以及原子的內部結構和規(guī)律。
三、更好地實現(xiàn)初高中物理銜接的有效措施
1.切實按照必修課本進行教學,緩和坡度,避免所謂的“一步到位”。高中教材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高一學習的是選修教材。為調動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就應按教材內容進行教學,不可隨意拓寬。如講“摩擦力”時,很多教師丟不開“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的內容,甚至講解這樣的例子:物體放在加速運動的小車上,物體相對小車向后滑,說明滑動摩擦力可以做正功。講完胡克定律又補充相同彈簧的“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后勁度系數(shù)的變化,利用一般矢量三角形對力進行合成與分解等,以期所謂“一步到位”。熟不知由于必修教材要求放低了,在講課時把類似上述內容加進去,勢必抬高了學生學習的臺階。
2.注意新舊知識的同化。在教學中做好新舊知識的同化可以減少學生學習的困難。為此,要求教師在備課時細致琢磨初高中物理所研究問題的差別和內在聯(lián)系。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維特點等方面進行類比,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啟發(fā)與指導,使學生順利地利用新知識同化舊知識。如在初中學習了速度(速率)、路程的基礎上,高中就應重點辨析速度與速率、位移與路程、速度與加速度的區(qū)別,指導學生掌握建立坐標系選取正方向,然后再列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知識和新方法來調整、替代原有的認知結構。避免走彎路、加高學習物理的臺階。
3.加強實驗教學,通過實驗增加形象直觀性,排除思維定勢的干擾。學生很容易從生活中看到的表象來得出一些結論。如認為“重的物體下落快,輕的物體下落慢”。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但因為這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所以學生一時難以接受輕重物體下落一樣快。課堂上我讓學生找兩張相同的紙,一張攤開、一張摟成團,同時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結果學生大吃一驚,一下就摧毀了他們心中早已形成的自以為一定正確的結論。進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原因,再通過牛頓管實驗的演示,學生就很容易從這些生動形象直觀的實驗現(xiàn)象中得到正確的結論。
4.適當補充一些必備知識,保證知識體系的完整,為后續(xù)的學習做好準備。例如講完三種常見的力(重力、彈力、摩擦力)之后,補充受力分析;在力的合成與分解之前,補充必要的三角函數(shù)知識。學生就能順利求解合力,為學好牛頓第二定律打下堅實的基礎。
5.滲透物理思想與物理方法的教學。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滲透物理思想與物理方法的教學。高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確定研究對象,對研究對象進行簡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圍內研究物理模型,分析總結得出規(guī)律,討論規(guī)律的適用范圍及其注意事項。高一物理中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都是如此。又如今年福建高考理綜22題第(3)小題,若沒意識到是類平拋模型,考生就難以解答出來。總之引導學生一次又一次地從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的過程中,學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就會逐步提高,不斷強化。
物理思想的建立與物理方法訓練的重要途徑是講解習題。對高一學生來說 ,在解題中常見的問題是不加分析,亂套公式,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講解習題中重點要講清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切忌認為問題簡單,直接在黑板上寫出公式。要詳細分析物理過程,并把物理過程圖景化,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過程。為了將抽象的情景和過程具體化、形象化。高一開始我們就要使學生養(yǎng)成畫圖的習慣。受力分析要畫力的示意圖,運動要畫過程圖,動力學要畫受力分析圖與運動過程圖,這樣形象直觀,便以分析歸納。
6.加強學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古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對于具體的物理問題,有時須掌握一些特殊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如解決力學中的連接體問題時,常用到“隔離法”,對于不涉及系統(tǒng)內力,系統(tǒng)內部各部分運動狀態(tài)相同的物理問題,用“整體法”則簡便得多。又如分析物體是否受到彈力時,常用“假設法”等。在高中物理學習過程中,內容多時間少,教師只能講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題目。這就要求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歸納總結規(guī)律,掌握思路方法,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生要學會預習、學會聽課、學會復習、學會獨立完成作業(yè);做到先預習,后聽課;先復習,后做作業(yè);先思考,后問別人。同時引導學生建立錯題本。在解題后引導學生反思解題思路、步驟;反思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總結解題的方法規(guī)律。以此培養(yǎng)學生自我反思、自我總結的習慣,擴大知識和方法的應用范圍,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物理學作為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基礎學科在社會生產、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高一的物理教學中只要找準切入點,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就能更好地實現(xiàn)初高中物理的銜接,為整個高中物理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為學生后續(xù)的發(fā)展奠基。
參考文獻
[1]黃洪杰。新課程初高中物理銜接問題初探。 浙江省浦江縣第三中學。
[2]葉金福。物理教學中如何處理好初高中的銜接[j]。福建教育學院。2008,(12)
[3]程慧。高初中物理教學銜接問題研究[d]。學位論文,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