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以往課堂教學中,對教學質量的評價主要依據學生的學業成績,也就是終結性評價,而這種評價忽視了對課堂教學過程的全面監控。因此,研究形成性評價在課堂環境中的地位可以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依據,并且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反饋,對教育實踐產生促進作用。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 ?課堂環境 ?知覺測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002-01
一、引言
近日,《黑龍江省規范普通中小學辦學行為若干意見》(黑辦發[2014]27號,以下簡稱《意見》)中強調以往在課堂教學中常用的終結性評價方式,不再作為唯一的教學評價標準。因為它的弊端在于以考試成績定“輸贏”,這樣會給一些學生造成非常大的心理壓力,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加強對課堂環境的研究,使形成性評價作為全面監控以多方面認可學生能力的方式和提高教學質量的評價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相關概念
(一)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1967年由美國著名評價學專家斯克里芬提出來的。隨后,有學者對其進行明確界定: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時所進行的活動,這些活動可為教學改進提供反饋信息。當反饋信息確實被用來調整教學、滿足教學要求時就稱為形成性評價(Black&William,1998);我國學者也提出,形成性評價是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評價,是為指導教學過程順利進行、面向學生學習結果和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吳冠恩,2003)。
總的來說,形成性評價就是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的情況進行監督與評價,給教師和學生及時提供反饋,并將評價中獲得的信息用于調整教學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及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二)課堂環境
課堂環境也稱作學習環境。由于課堂環境的自身復雜性及研究者對理論建構的重視不夠,因此,研究者并沒有對這一概念下明確定義(江光榮,2002)。
雖然目前沒有學界認可的課堂環境定義,但可以從它的內容上來理解其內涵,課堂環境的內容包含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和心理環境三大類。其中物理環境就是教學賴以進行的物質基礎和物理條件;社會環境是課堂中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基本要素和狀況的總和;心理環境則是課堂參與者的人格特征、心理狀態和課堂心理氛圍等。
可見,課堂環境是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監控背景。因此,文章將二者相結合來進行說明。
三、形成性評價在課堂環境中的作用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信心
形成性評價的評價范圍是對學生所有能力的評估,最終目的是增強學生自信心和形成正確地自我認識。因為學生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師的充分肯定,從而堅定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合作參與意識
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評價,培養他們學習策略和樹立自主學習的精神,從而使他們感到學習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事情。同時促進學生在評價活動中互幫互助,促進合作參與意識。
四、研究方法的重構
以往形成性評價的具體研究方法大多是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自我評估等等,而以下內容主要介紹形成性評價在課堂環境中的幾種研究方法:
(一)直接觀察法。這種方式是由局外人根據事先確定的一些內容對課堂里發生的事件進行系統的記錄。
(二)自然調查和個案研究。觀察者不必預設調查內容,對課堂情境中的一個或幾個學生進行直觀描述并全范圍記錄。
(三)知覺測量。意思是從當事人(學生或老師)的主觀體驗或知覺的角度進行研究。知覺測量是建立在全體學生對多次堂課的經歷的基礎之上的,研究對象是課堂里所有學生判斷的集合。
以上三種研究方法可以依據不同的目的需求進行選擇,但是很顯然知覺測量是一種比較客觀精準的測量方法,值得進一步探究和推廣。
五、思考與展望
形成性評價在課堂環境中的研究結果能起到促進課堂教學、改善學習效果的作用,同時能夠使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形成性評價隨著我省《意見》的提出,已經深入課堂中來,但如何能行之有效的應用于課堂教學環境之中,有待于更多的教師和研究人員進一步探究,使形成性評價更好的服務教育教學工作,促進教師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課堂環境中真正做到“教”是為了更好的“學”。
參考文獻:
[1]汪軍.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12
[2]李圣愛.運用形成性評價優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J].現代教育科學,2008,1
[3]高琳.中學英語教學中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的現狀調查與思考[J].科技信息,2013,11
[4]羅少茜.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5]范春林.課堂環境與自主學習[M].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郭昱麟(1989-),女,漢族,黑龍江依蘭人,2014級學科教學(英語)教育碩士,從事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