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作為青年精英的匯聚地,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探索建立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長效機制,確保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規范化、科學化,是促進青年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從而使其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高校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長效機制 ?原則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央編譯局申請委托項目“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載體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5SQWT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053-02
我國歷來重視青年的世界觀、價值觀教育。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要從贏得青年、贏得未來的高度,抓好大學生理論學習,在廣大青年中培養一大批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團中央在2007年5月啟動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其宗旨在于在青年中廣泛深入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培養造就一大批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高校作為青年精英的匯聚地,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探索建立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長效機制,確保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規范化、科學化,是促進青年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從而使其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建立青年馬克主義者培養長效機制的必要性
1.執政黨的建設決定了建立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長效機制的重要性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勝利,1949年建立了由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已經轉變為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建設和改革的執政黨,如何長期執政,禁得起歷史和人民的考驗是執政黨面臨的重要問題。鄧小平指出:“中國的穩定,四個現代化的實現,要有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要有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黨性強的人來接班才能保證。”[1]做為執政黨要認識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的重要性,黨能否培養大批堅定的青年馬克思者,事關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否后繼有人,事關執政黨地位能否經受住考驗,進行長期執政的關鍵所在。只有培養大批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才能打造出經得起考驗的青年干部隊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才會萬古長青。我們黨之所以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設的勝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培養和造就大批青年杰出人才,黨只有不斷擴大群眾基礎,尤其是贏得青年的崇拜和信任,才能使黨的事業薪火相傳,永遠煥發出勃勃生機。因此高校作為青年人才培養的搖籃,應大力加強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機制建設,使青年精英快速成長為具有實際踐行力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2.市場經濟與西方思潮的影響決定了建立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機制的迫切性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傳統價值觀念的普遍認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在利益面前更加注重個人的滿足與期待,必然導致對原有大一統價值觀的懷疑與否定。在物質利益面前,人們的價值選擇更加注重物質需求,青年不再忽視個人利益訴求,而是切實將主體的需求由被動變為主動。即個體在為社會作貢獻的同時也要求社會作到公平、正義。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改革開放的深入,青年的思想與價值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原先單一的價值標準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多層次化的價值觀,并逐漸為青年所接受以至于對其價值觀的形成產生影響。追求物質利益最大化為許多青年所推崇。這種以個人主義為出發點的價值觀,雖然對激發個人才能有所裨益,但是卻容易使青年喪失社會責任感,不利于青年形成為民族復興而努力奮斗的遠大理想的實現。面對市場經濟與西方思潮的沖擊,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教育引導青年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建立健全馬克思馬克思主義培養的長效機制,使青年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這不僅從戰略高度上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命運,同時也關系到青年自身的成長、成才,關系到青年能否抵御西方思潮侵襲,成為合格主義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的問題。在新形勢下,用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教育培養青年學生,已經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迫切任務。
3.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際情況決定了建立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機制的必要性
近些年,高校在馬克思主義的教育過程中只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育作用,在教學中存在照本宣科、理論脫離實際等問題。單純的說教、灌輸式式教學導致課堂氣氛枯燥、沉悶,使得青年學生對馬克思理論課的接受缺乏興趣,導致馬克思主義在青年中接受的效果受到嚴重影響,難以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應有的作用。雖然大多數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師理論功底扎實,但是在教學上由于缺乏師生互動、鮮活的事例貫穿學習當中而導致學生對該課不感興趣,激發不起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向往與熱情,普遍存在對馬克思理論課不夠重視,上課不認真、課堂互動少等問題,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
二、建立與完善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長效機制的原則
1.堅持理論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的原則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當代青年的價值觀、人生觀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如何引導青年堅定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思考的問題。在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引入實踐教育模式,幫助大學生認識和了解國情,提高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最終落腳點。以現實生活為依托,以創新活動模式為載體,對青年學生進行立體交叉式培養,才能將為社會實踐所驗證的世界觀轉化為青年的內在需求并為廣大青年認知并接受。如果我們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只是片面地注重灌輸理論體系,而忽視其與現實結合的社會實踐的導向作用,只能使教育流于形式,達不到馬克思主義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一種導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導向。”[2]所以我們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只有根植于現實生活,充分發揮社會生活的教化作用,并以此來檢驗馬克思主義原理傳遞的內容,青年才能將馬克思主義原理內化為強大的精神動力為社會作出貢獻。
2.堅持長期教育與動態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青年馬克思主義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與短期教育相結合的過程。青年學生的世界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了使青年學生成為合格的馬克思主義者,就要遵循青年的成長規律,既要 ?堅持教育的長期性,又要在全程的培養過程中,把握教育的關鍵點,做到既有長期規范化教育又有與時俱進的動態教育。在長期教育方面,要根據青年心理特點制定分階段培養方案,初期階段側重馬克思主義原理教育,使青年認識了解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3.堅持整體帶動與局部突破相結合的原則
高校作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重要陣地,要根據青年學生的特點從全局上制定培養目標。應在統一的指導思想上明確相關部門的任務,統一部署從學校到學生個體的指標任務,完善校院系各級黨團組織教育培養機制。在整合校內外資源的基礎上,兼顧整體帶動局部,從而形成起一個全員齊抓共管的局面,對青年學生進行全面系統教育。從全局的角度出發,新時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的對象應該是既包括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同時也包括普通青年大學生。這種全面系統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的原則,夯實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群眾基礎,避免了馬克思主義傳播過程中缺乏青年學生群體的參與與互動,既促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快速成長,又帶動了普通青年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熱情與向往,在突出精英培養的基礎上,確保了馬克思主義培養對象的全員覆蓋。
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系統工程。在新形勢下,高校只有建立與完善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長效機制,創新教育的方式、方法,結合時代要求與青年自身特點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才能促進青年快速成長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3頁
[2]楊雄.波動中的主題變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青年價值觀追蹤及其評價[J].當代青年研究,1998,(4)
作者簡介:
韓永濤,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青年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