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高校會計專業發展迅速,專業設置日趨豐富,課程體系逐步完善,教師隊伍素質大有提高,但是還存在教學目標模糊、理論性過強,教師實務能力不足等問題。筆者分別從三個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
【關鍵詞】高校會計專業 ?教學目標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235-01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愈加開放,會計行業開始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莘莘學子選擇了會計專業,各大高校也競相開設會計專業,即便是一些理工類學校也是如此,原本低調的財經類院校更是名聲大噪。新的經濟形勢,新的發展機遇,新的社會需求無疑對當前高校會計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高校會計教學的地位和責任,確立新的教學目標,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從而為我國經濟建設培養高素質會計人才。
一、我國高校會計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專業設置豐富,但教學目標模糊,界限不清
早在1952年,中國人民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率先開設會計學專業,為我國培養了第一批會計人才。在這之后的40余年間,我國只有單一的會計專業(或財會專業)。直到1983年國家審計署成立,國家急需大量審計人才,南京審計學院創辦了國內首個審計專業。1994年,在教育部、財政部等部委批準下,我國開始在全國20多所院校成立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班,填補了我國注冊會計師專業人才的空白。1998年,為了適應市場經濟對財務分析和財務決策人才的需要,教育部決定設立財務管理專業,中國人民大學財務管理專業于當年正式開始招生,旨在為我國大型企業金融機構培養財務管理人才。2001年,西安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組建了我國第一個ACCA方向班,截止到目前,全國已有上百家院校開設ACCA方向班,同時開設中外合作辦學班。這標志著我國高校進入會計專業國際化培養階段,會計專業設置逐步完善。
但是通過查閱各高校會計專業培養計劃,筆者不難發現存在教學目標模糊,專業界限不清等問題。以某財經院校各專業培養目標為例,會計專業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畢業后主要在企事業單位、政府及會計事務所等從事會計、審計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財務管理專業的目標也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畢業后主要在企事業單位、政府、證券公司、投行從事財務管理、資本運作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財務專門人才。審計專業是培養從事CPA審計,內部審計的審計人才。資產評估專門是培養從事房產評估、企業價值評估、項目評估的評估人才。還有ACCA是培養國際化會計人才,林林總總,讓人眼花繚亂。在專業課開設方面,更是存在交叉重復問題,沒有明顯的區分度。試問什么是會計人才,什么是財務人才,審計人才又跟前者有什么區別。所以大學本科會計學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到底是什么,如何在課程設置方面體現專業特色還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二)課程體系完善,理論性強,但實踐性不足
會計學科設立伊始,我國引進蘇聯教學模式和教材,開設四門會計專業課,分別是會計核算原理、工業會計、工業企業經濟活動分析、行業財務管理,這為我們后期會計學科體系的建立與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到了20世紀中期,我國學者開始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編寫教材,比如廈大教材編寫組編寫《會計學原理》,人大編寫的《工業企業會計》很受歡迎,為這一時期的會計人才培養起到了巨大的貢獻。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落實,我國開始引入“西方會計學原理”“西方管理會計”“會計電算化”三門課程,使得我國會計課程體系趨于完善。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國會計學科已經建立了以初級、中級、高級財務會計學、成本會計學、財務管理學為主干課程的學科體系。
但是,這些教材理論性過強,可讀性比較差,學生普遍反映太枯燥,甚至有學生反映看不懂教材。另外,目前在校學生80%的學時都是課堂聽課,期末的教學實踐或者課程實驗多半也是流于形式,根本沒有實質內容,導致學生空有理論,走向工作崗位以后還是無法應對復雜的實務工作。
(三)教師隊伍素質高,但實務經驗欠缺
據統計,目前我國高校教師群體中,擁有博士學位或者副教授職稱的人數占到60%。畢業生調查問卷顯示過半數畢業生認同老師知識淵博,專業知識扎實,教學授課能力強,但是實踐能力不夠。過半數的會計專業老師表示自己沒有過會計相關實務工作經驗,大都是出校門,入校門,即本碩博讀下來之后,就直接進入高校做專業課老師,相對于外面的實務工作,自己更擅長于理論研究。但是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校對本科層次學生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樣的師資隊伍是不可能培養出應用型人才的。
二、提高會計教學水平的改革措施
(一)明確教學目標,突出專業特色
如何設立會計各專業的培養目標一直是高校會計界經久不衰的討論話題。筆者認為會計是一門專業性比較強的學科,財務管理學、審計學、資產評估都是隨著社會分工進一步深化從會計學中分化出來的專業。它們理應具有別于會計專業的專業特色,但與此同時,會計又應該作為它們的專業基礎課程。也就是說在會計學的基礎上突出各專業特色。比如審計學,我們的培養目標就是要讓學生通曉會計準則,掌握審計方法、審計路徑,并具有一定的審計職業判斷能力。在課程設置方面,大一時候要先開設基礎會計學,中級會計學,讓學生充分掌握會計準則的規定,大二要開設審計學原理,作為學生審計入門課程,讓他們了解審計的目標、審計的方法,之后再開設財務審計等專業性更強的課程。另外也可以引入國際審計學等雙學課程,給學生一個全新的學習視角,為以后走向國際化提供基礎。
(二)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并重
理論教學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也應該加強實踐教學,尤其對于會計這樣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更是如此。在教材編寫方面,我們不妨加入一些實務案例,可以效仿國外的教材,在一章內容開頭給一個小案例,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這樣會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案例教學,讓學生自由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只要做好關鍵點點撥工作就好。另外,學校要落實期末的教學實踐活動,務必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到實務會計工作中去,可能的話購買些模擬軟件,讓學生扮演會計角色參與到企業的財務工作中。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
(三)培訓教師,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學校可以聯系一些企業或事務所作為自己的實訓基地。利用寒暑假時間鼓勵教師們到實訓基地培訓,除了參加教學技能培訓外,還要多參加實務工作方面的培訓,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即不但是教師,也是會計師。從而為學生更好地服務。另外,學校也可以引入實務界杰出人士作為學生的校外導師,這些人士可以是事務所的合伙人,企業財務總監,高管等專業人士。最后,我們應該加強教師與實務界人士的聯系,高校教師可以了解財務會計理論在實際運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而實務界人士也可以了解到當下財務理論發展動態及前沿,從而更好地指導實務工作,實現共贏。
參考文獻:
[1]陳之舉.我國大學本科會計教學改革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2]羅勇.我國高校會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冪[J].財會月刊,2006.
[3]楊伯堅.以實踐為導向的會計教學改革[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
作者簡介:
原盼盼(1986.9-),女,漢族,河南省鄭州市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