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贛寧
[摘要]當前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由于教師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的教學觀念,仍然固守模式化本位教學方法,說教代替實踐,學生缺乏親身的德育體驗,學生道德生成能力薄弱。在職業道德課教學中采用體驗性教學模式,能夠給學生以強烈的情感沖擊和震撼,從而讓學生在體驗中升華職業道德。
[關鍵詞]職業道德教育體驗性教學生活化原則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240128
《職業道德與法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程。本文就如何增強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作一些探討。
一、職業道德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一些教師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的教學觀念,仍然固守模式化本位教學方法,把德育局限在固定狹窄的框架之中。教育者往往會用社會的、成人的標準和要求,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和考試,而不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形成等。同時,受現行班級授課制和教育體制的制約,德育實踐探究活動也難以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另外,教師開展課外實踐教學的工作量繁重且效果難以評估,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師生開展實踐探究活動的積極性,很多教師的道德教育干脆回到“簡便易行”的課堂教學上來。結果,說教代替實踐,學生缺乏親身的德育體驗,其道德生成能力薄弱。
二、情感體驗在道德形成中的重要性
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有意義,這是我們多年追求的德育教學的目標。什么是有意義的學習?有體驗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這是體驗性教學最大的價值所在。
首先,伴隨著一定道德行為的經驗而產生的富有感情色彩的體驗,是使有關的道德認識變成信念的主要條件。其次,適當的情感體驗是形成正確的道德評價的主要因素。兩個學生接受同樣的道德觀念與要求,但由于情感體驗的性質與方式不同,產生的道德評價就不一樣。再次,通過正確的道德情感體驗,能使抽象的道德概念變成充實的內容,能激發自我控制的堅強毅力和不斷求索的充沛精力。否則,抽象的道德概念只不過是一堆空洞的符號,起不了作用。所以說,沒有感情的思想就是冰冷的思想,就難以變為行動。
三、讓學生在體驗中升華職業道德
1.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中形成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教育必須遵循生活化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結合學生現實及社會生活的道德情境、問題進行分析探討,促進學生個人經驗的積累。如“最美司機”吳斌在人生最后76秒保全了24名乘客的生命安全,而他自己卻因傷勢過重去世,年僅48歲。他平凡的人生,卻用行動詮釋了他崇高的職業道德。76秒定格的壯舉,76秒釋放的本能與超凡,讓世人感動不已。德育課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關注生活中的類似事件,使學生形成切身體會,認識到往往看似平凡的舉動、瞬間的背后,卻是在多年學習工作中形成的職業道德和高尚品格。
2.引導學生學習榜樣的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的形成,說到底是養成教育,這需要長時間的熏陶、感染,不是講一些基本的知識和概念就能解決的問題。德育課教師首先應該以身作則,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將會形成強大的道德感化力量。如榮獲2012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的我校韓亞蘭副校長,他有著崇高的師德和忘我的奉獻精神,在全國職業教育界有著較大的影響力,他的一言一行感染了全體師生。2012年10月25日,學校在禮堂舉辦了首場“職場起跑線”訪談活動。韓亞蘭副校長作為特邀嘉賓與700多名學生現場互動交流,暢談職場成功經驗。
“職場起跑線”通過樹立職業道德榜樣,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引導和感召作用,是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方法。
3.整合利用體驗式學習資源
職業道德教學過程需要有具體生動的人物、事跡、案例等材料去說明和印證。為了保證教師在教學中隨時有鮮活、典型的資料可以使用,學校必須建立德育資源庫,整合學科德育資源。首先,重視德育資源的積累和歸類,不斷開發、收集、整理帶有普遍性的基礎資料。其次,收集學校先進教師和優秀畢業生的事跡材料,如文字、圖表、音像、視頻資源等,這些資源內容涉及面較為廣泛,而且較為生動,多數可以直接用于教學中。最后,收集以歷史人物、社會焦點人物、法律法規等題材為內容的德育材料,使抽象的道德概念感性化、形象化,使職業道德教育由遠到近、由虛到實,以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
4.校企合作,讓學生親身感受職業道德的魅力
當前,校企合作是中職學校培養學生的最佳方式,是推進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實現學生與企業無縫對接的重要保證。校企合作作為職業學校發展的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
德育課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各種形式的校企合作,讓學生在校期間就提前感受到企業文化,提前了解企業對員工的職業道德要求,把課堂搬到企業,讓學生在深入社區、工廠,與社會、企業接觸,與企業員工、管理人員交流中感受職業道德的價值。
(責任編輯陳劍平)